「校對稿」十八路諸侯19:議皇帝廢立董卓袁紹談崩

掌握了東漢朝政的董卓,並不完全清楚軍人和政治之間的關係,更不知道後來的軍人專政。軍人專政在今天是常發生的事,但在東漢卻是一個新鮮事,沒人認識它,包括已經是專政軍閥的董卓自己。一開始掌控朝局的董卓,在學著適應東漢朝廷的規則,比如以天氣不下雨的名義讓自己替代了原來的司空劉弘,比如他四處召集徵辟門客。這時候的董卓學著之前專權外戚的樣子,在試著做一個好的輔政大臣。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19:議皇帝廢立董卓袁紹談崩

圖1、蔡文姬、大文豪蔡邕

董卓第一個要徵召的人,就是蔡文姬的父親蔡邕。蔡邕是漢桓帝、漢靈帝時期著名的文學大家,是漢靈帝在位期間影響很大的一個文人。但蔡邕因為得罪了權臣,被流放到了朔方。遇上大赦,蔡邕才剛要回京城,就被宦官親屬誣陷誹謗朝廷。朝廷聽說消息之後要嚴懲,蔡邕跑到當時還是荒蕪之地的江南,流亡了十多年。

董卓剛剛當上三公之一的司空,按東漢的官職,自然要徵辟一些人到自己府上任職。蔡邕名聲很大,這時候的董卓要的就是名聲,一下子就選中了蔡邕。蔡邕這樣的世家文人,怎麼能看得上跋扈專橫的軍頭董卓呢?因此蔡邕稱病不就。董卓一看不行,只能來硬的了,威脅說:“我可是有滅族的權利的。”一聽說要被滅族,蔡邕只能乖乖的來了。出身世家大族的人軟肋,董卓很是明白。

蔡邕到了之後,董卓大喜,先讓他擔任祭酒。不久之後一天一任,三天之內當了東漢權利最核心的尚書檯、御史臺、謁者臺的三個官職。最後,蔡邕升為俸祿兩千石的侍中。從蔡邕的經歷裡我們可以看到,董卓還是愛慕明士的,雖然採取的手段並不是士族文人們所喜歡的手段。從心底裡,董卓是不想和世家大族、和佔據東漢朝廷主流的這些人發生衝突,更別說決裂了。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19:議皇帝廢立董卓袁紹談崩

圖2、打算廢立皇帝的董卓(董卓進京)

可董卓接下來打算要做的事,肯定是不能容於士大夫的。董卓想做什麼事呢?董卓想要廢立皇帝,廢掉他不喜歡的漢少帝劉辯,立這會還是陳留王的劉協。在之前我們講過,王芬打算髮動政變廢掉漢靈帝,遭到了曹操的反對,曹操告誡他們廢立皇帝的事,是天下最不詳的預兆,讓他們不要輕舉妄動。皇帝是集權統治下權利的最中心,即使他只是名義上,但也是天下人的共識,擅自廢立,是天下大忌。

可粗猛的董卓想不了那麼多那麼遠。說幹就幹的董卓,馬上就想把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不過董卓還是先找人私下商量了,他找的這個人就是袁紹。此時袁紹還是職權很重的司隸校尉。董卓找袁紹,看著的可不只是袁紹現在的職位,更重要的是袁紹背後的汝南袁家。當然這肯定也是因為董卓之前和袁家一直走的很近有關。

董卓要做事第一個找袁紹,可以想見董卓進京之後,和袁紹一直走的很近,不然董卓不會第一個找他來說這事的。也可以大致猜到在心底裡,董卓還是把袁家人當自己人的。反過來說,就是董卓還把自己當作袁家的門生看待的,要知道他能夠進入羽林開始進入高官行列,袁紹的叔叔、此時身為太傅的袁隗是重要的推手。

董卓和袁紹的對話肯定是私底下進行的,記載在史書上的只會是流傳出來的隻言片語,而且極有可能是從袁紹那邊流傳出的,因此處處將董卓推向篡漢奸臣的位置。《後漢書》上所記載的董卓的第一句話,說的很是挺精闢。明顯不像董卓這個西北軍頭說的話。董卓說:“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卓這句話說的,精彩程度不遜於諸葛亮《出師表》中那句:“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董卓接著和袁紹說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打算:“在位的漢少帝不行,我看那個陳留王還可以,我打算先立他為皇帝,看看是不是比這個劉辯強?不過不少人在小事上精明,大事上糊塗,但不管怎麼樣我們先試一下。如果劉協也不中用,那劉家的天下就不值得留戀了。”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19:議皇帝廢立董卓袁紹談崩

圖3、鬧掰了的董卓和袁紹(《董卓進京》)

在董卓和袁紹的對話中,董卓流露出了篡漢的意思,可看後來董卓的做法,只是想廢掉漢少帝立劉協為帝而已,所以這段對話的真實性確實存疑。特別是看之後,袁紹的回答:“漢家君臨天下已經四百多年了(西漢、東漢加起來),恩澤廣被,萬民擁戴。當今的皇帝還年幼,也沒有什麼惡行為天下人所知。如果你要廢嫡立幼,恐怕大家都不會同意你的。”明顯有褒獎袁紹的意思,看看袁紹多為漢家天下著想。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19:議皇帝廢立董卓袁紹談崩

圖4、董卓和袁隗(《董卓進京》)

資治通鑑上這句話可疑,接下來的就更是可疑。聽袁紹說完這話,董卓就火冒三丈拔出劍來,馬上訓斥袁紹說:“豎子你膽敢這樣說!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你是認為我董卓手上的刀不夠鋒利嗎?”袁紹也是勃然大怒,和董卓爭執道:“難道天下只有你董卓手上有刀嗎?”之後袁紹拔出佩刀,和周圍的人做了一個揖,然後就跑了。袁紹此時的表現,和當時鮑信勸他,趁機滅掉董卓時的那種膽怯完全不一樣。此時的袁紹出乎意料的大義凜然,和他一貫的變現差異很大,明顯是有意的推崇袁紹而貶低董卓。

不過,在《三國志》同時記載了袁紹的另一句話。袁紹說:“這是國家的大事,你還是和太傅我叔叔袁隗商議吧。”相比較起來,說這樣的話的才有點像真正的袁紹。袁紹把董卓指向袁隗,可以看見袁隗和董卓之間,曾經有的上下級、長輩與門生之間的關係。而袁紹這個晚輩也有意藉助袁隗壓制董卓。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19:議皇帝廢立董卓袁紹談崩

圖5、袁紹棄官奔冀州而去(《董卓進京》)

不過無論董卓和袁紹到底是怎樣商量的,但兩人一定是提到了廢立天子的事,兩個人也一定是談崩了。兩個人在談崩之前,肯定是有那麼一個小衝突。一個說一不二的軍頭,和一個四世三公之間的公子哥,兩個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很難說的清楚,只能從結果反推過程。

這次對話談崩的結果,對董卓而言是董卓這邊沒有聯合到袁紹這個夥伴,但又有什麼關係,董卓我決定的事,誰也反對不了。對袁紹而言,這時候的袁紹真正意識到了董卓的不可控,意識到了董卓的危險。

廢立皇帝,這麼大逆不道的事,四世三公、世受皇恩的袁家是不會和你董卓綁到一塊的。於是,袁紹把司隸校尉的官印掛到洛陽西門上,逃奔冀州而去。董卓後面是不是和袁隗商議了,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從後來袁隗的表現上看,兩人之間應該是達成了協議。特別是對袁紹的處理上,之後董卓還任命袁紹為渤海郡的郡守。但無論如何,董卓開始明顯感覺到了來自自己依賴的袁家的抵制。以袁紹為首的士大夫們,這會知道和體驗到了軍頭董卓的不可控,可一切為時已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