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上生命的禮物,讓生命延續

  謝二先生拉呱,今天拉啥呱?聊聊器官捐獻吧!

獻上生命的禮物,讓生命延續

  8月2日《科技日報》報道,我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6萬例左右。儘管我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已從2010年的0.03%上升至2017年的3.72%,但在現階段我國依然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捐獻人體器官,被譽為“獻上生命的禮物”。如此“貴重禮物”,可以帶給他人光明,可以讓他人獲得重生。如果沒有器官捐獻,就沒有器官移植,患者就必須依靠藥物和機器維持生命,最後懷著對生活的無比眷戀離開這個世界。

  獲得器官捐贈的患者是幸運的,然而仍有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中去世。2017年我國公民去世後自願捐獻達到5146例,捐獻例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但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其中有30萬適合並急需器官移植方式治療,卻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救治。現實生活中,每年都有很多患者因為等不到合適的器官而離世。

  我國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成為器官移植的瓶頸。現實是,儘管不少受訪者表示願登記為捐獻器官志願者,但登記之後會進行嚴格篩選,最後約90%的志願者都未必有機會捐獻器官。至於那些不願意登記為捐獻器官志願者的受訪者各有各的考慮,很多人是由於不信任目前的捐獻體系而拒絕登記。由於志願捐獻器官的人數較少,導致器官成為一種稀缺的醫療資源。要提高器官捐獻率,必須確保人體器官分配和共享系統在公平、公正、透明、可溯源的情況下運營。說易行難,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從各個方面努力。

獻上生命的禮物,讓生命延續

  首先,需要改變一些傳統倫理觀念。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民文化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但“入土為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保守觀念仍有很大市場。尤其在老年人心裡,對“死無全屍”等是相當忌諱的。老年人的器官一般不適合移植給患者,因此器官捐獻主要來自意外去世的中青年。不過,即便子女生前簽署了器官捐獻同意書,也可能因老年人的阻撓無法實現捐贈。提高器官捐獻率,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消除公眾心中疑慮,逐漸改變不適宜的傳統觀念,讓公眾思想和觀念能夠與時俱進。

  其次,需要讓公民認識到器官捐獻的偉大之處。器官捐獻者捐出的不僅是單純的器官,還有一種美好的希望以及一個生命的新生。一隻眼角膜,可以讓失明者看到光明;一個腎臟,可以讓腎功能重患得以延續生命……獲得器官移植機會的患者,都將重新開始一段新生的旅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器官捐獻者也獲得了新生,這正是器官捐獻的偉大之處。相關部門應把器官捐獻義舉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與思想融入公民教育中,讓公眾能夠了解、接受器官捐獻所帶來的正面意義與貢獻。

  第三,需要有人起到先鋒示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醫療衛生系統工作人員、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黨員、幹部等在公眾眼裡是行家、領導者,若是他們能夠帶好頭、做表率捐獻器官,公眾捐獻器官的意願就會大大提升。

  第四,制度設計需要充滿人情味。器官捐獻,不僅涉及道德層面,而且事關利益層面,應適當給予器官捐獻者道義資金補助。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捐贈者去世前在醫院花費了鉅額醫療費,有的甚至債臺高築,令家屬不堪重負。當前的現實是,器官捐獻者難以獲得免除醫療費等相關“優待”,其家屬所獲得的經濟補償也是微乎其微的。器官捐獻者家庭也享受不到什麼政策保障,比如家庭成員的醫療保險、困難救助、學費優惠、減少納稅、捐贈者殮葬費用等,都沒有什麼優惠政策。器官捐獻固然建立在志願之上,但志願和獲益並不天然對立,器官捐獻制度飽含脈脈溫情,找到道德和利益平衡點,器官捐獻率必將大大提高。

  總之,提高器官捐獻率需要多管齊下、多措並舉,在確保器官分配公平、公正、透明的同時,通過建立健全和完善器官捐獻機制,吸引公眾廣泛參與。

  風裡雨裡,謝二先生與你,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