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低保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是貧困人口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目前,漢中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市貫徹落實中、省關於實施脫貧攻堅戰略決策的部署。實施脫貧攻堅戰略關鍵在於農村貧困人口的振興,目前漢中市現有農村低保戶40930戶,85173人,農村特困對象19926人。為了讓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漢中市民政部門積極發揮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功能,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那麼如何讓這一部分人走出貧困,實現全市的脫貧攻堅任務呢?我以為應該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低保與扶貧開發要有效銜接。低保與扶貧開發要在功能、對象、標準、管理體制等方面做到有效銜接。功能銜接上,低保與扶貧開發要發揮各自的功能,低保通過兜底脫貧,扶貧開發通過發展脫貧。去重化簡,統一在反貧困的整體體系中,互為補充,連貫一致;對象銜接上,低保與扶貧開發要明確分類,在認定程序及標準上協調一致;標準銜接上,目前漢中市低保標準有高於扶貧標準,因此要克服脫貧就不能享受低保的認識,我們還有“漸退幫扶”的政策,所以要進一步淡化扶貧線,擴充低保線內涵,統一到低收入家庭的認定中;管理體制上,要通過聯席會議、統一的監督考核和信息共享機制等統一協調,整合管理體制。

二是低保兜底需要通過動態管理來實現扶貧的“精準性”。通過嚴格的目標定位方法與瞄準機制,制定統一、規範與嚴格的收入核查辦法與核查機制,通過公安、工商、稅務、社保、住建等多部門的信息共享,運用信息化與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確保對象認定精準。對於認定已經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具有一定經濟基礎,收入超過低保標準,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障的貧困對象,要通過動態管理,退出低保兜底範疇。騰出的救助金用於真正需要救助的貧困戶上,實現“好刀使在刀刃上”。

三是實現低保單一兜底到綜合各項救助制度的兜底網絡的轉變。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受災人員救助、大病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臨時救助等構成了一個堅實的託底網絡,涵蓋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儘可能地降低貧困家庭在這些領域的不確定性,減少其面臨的社會風險,提升其安全感。對這一點,部分縣區已經動手在做,建立起了“五重保障,力阻因病因災返貧機制”,其他縣區要學習、要跟上。

四是實現貧困家庭的“早確認”“早行動”早救助。比如早發現該貧困戶,早做工作不讓該貧困家庭子女選擇輟學,家庭有了後續的人力資本,就有了擺脫貧困的希望。再比如該貧困戶有一人生病就及時採取臨時救助,不要因貧困小病拖成了大病,就像衣服破了個口口一樣,“小洞不補,大洞吃虎”。

五是精準扶貧的核心目標在於脫貧,而脫貧的關鍵在於“造血”、能力的提升。採取合理的幫扶救助行動至關重要,比如民政部門對低保家庭實施兜底保障、解決了其生存後,扶貧等部門就要緊跟其後,拿出適合該家庭的產業扶貧計劃措施,提升其“造血”功能,該家庭就有了擺脫貧困的可能和希望。相應的生產扶持、就業發展的扶貧開發政策需緊跟其後,實現反貧困措施的精準性。(漢中市民政局 陳志寧 高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