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易水渡


民族主義因素

近代中國的發展,在對封建制度批判的同時,民族主義開始抬頭,反清排滿一度相結合,清代作為末代王朝,在當時社會中的聲譽並不好,所以後世軍閥在缺錢的時候,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盜掘清代皇帝陵墓。東陵盜寶的主犯孫殿英在後來為自己辯解的時候,也把作案動機歸結為“革死人的命”,還聲稱“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我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清代皇陵在民國被破壞嚴重,而明代皇陵被破壞的沒有那麼嚴重,和民族主義是有關係的。

清東陵局部

清代對明代皇陵的保護

有清一代,對明代皇陵的保護是比較好的。

1.崇禎帝的思陵,就是清代營建的。

2.清代早期曾設置司香內使,就是太監管理祭祀明代皇陵,順治元年最早每一座陵墓配屬四人,後改兩人,順治晚期停設。康熙年間恢復,到乾隆年間中期廢止。此外,還為明代皇陵設置了陵戶管理陵園的具體維護工作,每一座皇陵配置24名。

3.清代頒行了保護明代皇陵的制度,順治帝保護明代皇陵的聖旨就雕刻在長陵龍蚨碑上,確定了陵區、陵園、樹木都列為保護不許破壞。所以一直到清末,明代陵墓大致完整。

4.對於破壞明代皇陵的行為,清代地方政府一般都予以重判:順治年間有人盜鄭貴妃墓,發現後處於棄市的死刑;侵佔陵區土地的開墾行為,也都勒令禁止。

綜上,清代對明代皇陵的保護比較盡心,所以大致保證了明代皇陵被害甚微。

明十三陵局部


螺旋真理


明朝的皇陵並非沒被盜過,像“思陵”,就是朱由檢的墓,就被盜過。但總體來說,明朝的皇陵確實被盜得比較少,這有一些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內。

清朝開始時,統治者為了彰顯自己對於明朝並非侵略,而是替代接管,採取了比較強的保護措施。清朝明令保護前明皇陵,並把明朝皇族後代封邑在明皇陵附近,讓他們自己看著,又重兵把守,這些政策都是為籠絡漢族人心,但同時也保護了皇陵。

當然,不是說乾隆曾拆過思陵隆恩殿的金絲楠木嗎?那不叫“盜”,那叫“明搶”。而且只是地面建築,地宮部分始終都沒動過。

再者,明皇陵和十三陵處於南京、北京郊區,雖說是郊區,但也並不是荒涼到數里之內都沒有人煙的樣子。而明皇陵修築得也比較牢固,想盜墓,無法做到特別隱蔽,而聲勢一大就很容易被發現,盜墓賊由此顧忌,不敢動手。

再拿明十三陵來說,其地宮構造複雜,僅僅是找入口就比較麻煩。當初,文物部門曾想挖開朱棣的長陵的,但找不到地宮入口,只得放棄。盜墓賊想要盜墓,找入口,就得經常出動,增加了被發現的風險。

況且,相比之下,清朝陵墓的深度都只有幾米,而明朝皇陵,例如十三陵,其深度超過20米,這樣的盜墓難度,也使很多盜墓賊退卻。軍閥混戰時期,盜墓的軍閥們一心想要迅速得到財物,而不想再因盜墓舉動增加開支,因此,也都選擇盜挖比較容易探知和挖掘的陵墓。清朝皇陵都在深山之中,人煙稀少,軍閥們只要對山區進行封鎖,隨便找一個理由,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偷偷對皇陵進行挖掘,位置偏遠不易被人發現。

另外,實際上,明朝皇陵的施工時間比較長,算是比較完備的,基本上已經設想好了對付盜墓賊的各種手段。而清朝皇陵相較之下,施工比較倉促,其各代後人對於先皇的陵墓,也不如明朝皇族那麼用心。不是說清朝皇陵做不到,而是他們的心思沒放在這上面。

舉個例子。清朝末年庚子事變,有一個叫廷雍的官員,以支持義和團的嫌疑被八國聯軍斬首,犧牲在保定。廷雍無頭的軀幹運回北京後,打造了一顆銀頭,合軀葬於清河鎮。廷雍的墓至今沒被盜,甚至無法找到。因為,據說當初建廷雍墓時,施工深挖數十米,建好之後又利用人工強行將河水改道,令廷雍墓深埋河底之下。祭掃時,只在保定城隍廟內祭祀。

清朝的皇陵要是都像廷雍墓一樣,那就不可能被盜了。可是,舊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只顧著自己了,對於已經死去的先皇,意思意思就算了,實際上做得並不太用心,這才給後來的盜墓賊留下了可鑽的空子。


純鈞LHGR


九十年前,孫殿英在連挖了兩座帝后陵墓後當即震動了天下,受到了許多人的聲討,其中反應最激烈的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熊熊的怒火在他們的胸膛炸裂著,使得他們無法平息自己的氣憤。


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盜,孫殿英本來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裡面的金銀珠寶通通都搬得一乾二淨。

當時他們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過在發現康熙陵墓裡面全都是積水和惡臭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繼續挖下去,因為當時時間緊迫,於是他們在連挖了兩處陵墓後,就撤退了出去。

孫殿英之所以能挖清東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勢非常混亂,清東陵距離北京又有一段距離,所以孫殿英才能在蔣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時候監守自盜,挖了清東陵。


清東陵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沒有被盜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會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戰亂。

在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統治了北方,因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給當時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很多的優待。

他們每段時間都會給溥儀調撥大量的生活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清東陵、清西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後的北洋軍閥張作霖退出山海關並被炸死在皇姑屯後,國民政府統治起了關內的大片土地,雖然他們和滿清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但因為自古所有正統王朝都不會掘人祖墳的原因,所以為了道義,國民政府也保護起了清東陵。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進逼北京一帶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動清東陵,因為溥儀當時正在他們的滿洲國裡當著傀儡皇帝,所以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會動清朝皇陵的。

清東陵的第二次被盜是在日本投降後,當時國內爆發了內戰,沒有人顧得上清東陵,所以清東陵被一群土匪光顧了,他們找到了曾經被孫殿英挖開的康熙陵墓地宮,進入了積水眾多、臭氣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對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沒有被盜的幾個重要原因

清東陵的位置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並不在北京的管轄範圍內,所以在戰亂的時候很容易被盜,與此同時清西陵也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幾處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則坐落在北京周圍,北京因為重要的政治影響力,所以無論發生再大的戰亂,都必定有一方會入主北京,在他們入主北京的時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們沒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絕對沒有盜匪敢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動明十三陵,這就是民國時期清東陵被盜、明13陵沒被盜的原因。

而在明朝滅亡後的歷史中,李自成正忙著在北京城內搶劫官員大戶們的財產以及準備出兵解決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因此沒有對明朝的皇陵動手。

而滿清就不同了,他們為了能取信於漢人、減少漢人的抵抗,所以他們沒有以侵略者的身份進入山海關,他們是打著幫明朝報仇、平息戰亂的名號進入中原的,在他們的口號中,他們的身份是正統的,因此,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統,盜墓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是不會幹的。

雖然明朝皇陵與日本人的關係沒有清朝皇陵那麼密切,但因為日本人當時是打著要打造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是用著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號佔領北京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動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沒有被盜,但是卻被挖掘過

不過雖然說明朝的皇陵沒有被盜,但是被挖開的卻有一個,這個皇陵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這個項目的是吳晗和郭沫若。

這次項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過因為當時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術不成熟、會破壞文物的原因反對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極高的吳晗拉入了這次行動中,以此堵住眾人的反對聲。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但是因為朱棣陵墓太過宏大、太過複雜的原因,當時考古界沒有挖這類皇陵的經驗,所以在巨大的壓力下,郭沫若決定找一個簡單一點又與朱棣陵結構差不多的皇陵試試手,所以萬曆皇帝就悲催了。

在萬曆皇陵被挖開後,因為當時技術真的非常的落後,所以當時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過後,出現了很多的損壞,而也因為數年後特殊年代的大動盪,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妻子的骸骨被人們當眾燒掉了,落得一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如果不是當時國家的大佬意識到技術真的不到位的話,可能到時候被破壞的就不止萬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為在挖了萬曆皇帝陵墓後,郭沫若又繼續申請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項目,不過被當時明智的大佬給否決掉了。

所以說明朝皇陵之所以沒有被盜,是因為距離北京比較近,容易受到保護,不像清東陵、清西陵那樣距離北京有著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至於很多人說的什麼滿漢之分我覺得是不合理的,因為土匪真的需要錢的話,他們不可能會去管你是滿人皇帝還是漢人皇帝,只要有錢、他們有能力發掘,他們都是會毫不猶豫出手的,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


孤客生


同樣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對完整,而清東陵卻被大規模地盜掘,為何差別就這麼大呢?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中清東陵慘遭盜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報應。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選址好,明十三陵坐落於現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也只有五十公里,距離北京城區比較近,在眾人的視線之下,盜墓賊不敢公開地盜掘;反觀清東陵距離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民國初年哪裡盜賊橫行,給了盜墓賊可乘之機。

二、不得不承認清朝對明十三陵的保護功不可沒,李自成的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後,清軍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頭,並且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籠絡人心,清朝的皇帝不僅對明朝的皇帝進行了祭拜,還派兵進行了保護。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體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堅固異常,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就地宮就深達27米,考古隊為了尋找地宮入口就大費周章,整個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東陵可謂偷工減料,地宮只有十幾米,並且墓道簡單,幾包炸藥就解決了問題;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對漢人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滿清誤國,漢人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挖掘清東陵完全沒有負罪感,而且還是為了報仇雪恨。反觀明十三陵,漢人還是比較敬畏的,並且有清東陵這塊肥肉,肯定是先幹清東陵了。並且正是由於清東陵慘遭盜掘,也使得當時的政府加強對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護。



實際上,明十三陵的定陵雖然逃過了盜墓賊的毒手,但逃不過那個郭姓的盜墓狂人。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可謂考古界的永遠的痛,當考古人員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槨後,精美的龍袍等絲織品迅速氧化,成為碎片,令人痛心。後來,萬曆皇帝以及皇后的屍骨更是被焚燬,真是慘不忍睹呀!

總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的結果。而反觀清東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首先我們要明白最重要的一點,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正是打著為崇禎報仇的口號,如此來團結漢族人士,以及打消對滿清政權的敵視。口號都喊出來了,那你不能一入中原就挖明朝歷代帝王陵墓吧,後來滿清政權趨於穩定之後,為了爭取漢族上至士大夫階層,下至老百姓的好感和擁護,他們對待朱明皇室的陵墓採取的就是保護的態度,如此這也是滿清統治期間內十三陵保護完好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就是明皇陵的建築很是完善,先是地宮的入口就不好找,再是甬道也是錯綜複雜,如此不能明目張膽的去挖掘而只能是暗地裡去推敲和盜取,就增加了其難度和風險。

而清朝能夠被大規模的盜取原因是,帝王陵並沒有相應的複雜工程,比較草率和簡陋了相對於明皇陵;最重要的是滿清受到了不少人的唾棄和鄙夷,清末的屈辱和尊嚴的喪失,讓志士仁人們對清朝更多的憤怒,如此王朝帝王,試問除了那些滿清的遺老遺少們,誰還會保留多少尊重呢?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要擴張軍力戰備,挖掘帝王陵墓就是最好來錢的方法了,東陵大盜孫殿英就是如此而挖了慈禧的墓,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擺在眼前的清陵墓之中有著多少的陪葬品啊,這是多麼惹人心動啊,挖掘滿清皇陵軍閥們都是沒有多少壓力的,畢竟在當時辛亥革命時期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明皇陵在民國時期能夠一直保存而滿清皇陵被盜,主要就是政治上的原因,漢族當家做主,驅除異族,恢復我華夏光輝,明太祖就是一個口號,就是一種政治象徵。


歷史風雲天下



先說政治上的原因。現如今的明十三陵,是國家級文物遺產,也是世界級文化遺產,每天遊客絡繹不絕,怎麼盜?

大家都應該知道,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說明孫中山的民國是以明朝為自己政權的血脈的,民國政府當然會大力保護。所以在民國時候,明十三陵是被政府明令保護的。

說到清朝,不得不說的是,滿清是中國歷史上入主中原的所有少數民族政權裡面,最會收買人心的一個。滿清是以為崇禎皇帝復仇的名義入關的,進北京之後,更是把被凌遲處死的袁崇煥平反昭雪,這都說明他們學會了漢人治政的一些法寶。由於自己是外族,能僥倖竊得國柄,當然就會更加註重天下人心。因此,再實行血腥的“絞”(揚州嘉定之屠)之後,適當的實行一些“撫”,既能震懾漢人的反抗,又能收攏漢人歸降,此乃絞撫結合是也。康熙皇帝下詔明令保護明皇陵,派軍隊去專門保護,就是一種“撫”的政策。而且明朝皇陵是地處京城附近,想盜挖也是比較危險的。

清朝的皇陵就不一樣了。清朝的滅亡,本身就沒有讓誰去同情過。晚清的腐敗衰落,給中華民族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屈辱和災難,滿清的滅亡是眾望所歸的。明朝在滅亡之後,民間陸陸續續出現了各種反清組織,如洪門、天地會等,騷擾了滿清一百多年,這說明了漢人對自己民族政權的維護不是區區一道保護皇陵的詔書就能抹殺的。反觀清朝,它滅亡之後有誰喊著要恢復大清的?除了康有為,沒別人了。也就只有康有為之流才會幹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而且國父孫中山一生以反清為己任,更是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作為政治口號,在國人的眼裡,滿清實與蠻夷無異。在這樣的民意環境之下,對清朝的皇陵自然就缺少敬畏了。



明皇陵

再說清朝皇陵的地理位置。清朝皇陵分為三部分。即東陵、西陵和盛京三陵。東陵位於河北遵化以西的馬蘭峪,此地為北京、承德、唐山三地交界處,距離京城150公里。這個位置在清朝時候屬於偏遠郊區了,到了民國時候,北京城外150公里的地方發生大規模的盜挖,也不會引起太多注意,而且時局動盪,誰還顧得上這些東西。東陵安葬的皇帝為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和同治(惠陵)五位皇帝,另有慈禧慈安(定東陵)和孝莊(孝東陵)等161位皇太后和嬪妃的陵寢。

西陵部分位於河北省易縣以西的永寧山下,距離北京120公里。葬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穆陵)和光緒(崇陵)四位皇帝,另有七十六位王爺、皇子、公主和后妃的陵寢。西陵的位置和東陵正好東西相望,形成特定的風水格局。但是多好的風水格局都是擋不住盜墓者的。

還有千里之外瀋陽的盛京三陵,分別葬有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皇后(福陵)、皇太極(昭陵)和清朝的祖陵永陵。

這些清朝的皇陵在滿清在位的時候自然是受到嚴密保護,但是滿清在一片反對聲中被推翻之後,這些陪葬著大量珍寶的皇陵墓葬,就引來了各類盜賊的瘋狂盜撅,尤其以民國時期的孫殿英最為昭著。1928年,時任國民黨張宗昌部第三十五軍軍長的孫殿英,帶領一個師的兵力,進入河北承德馬蘭峪附近剿匪,竟見財起意,以軍事演習為名用炸藥炸開了東陵慈禧太后的陵墓,將墓中寶物洗劫一空。孫殿英對文物古蹟的嚴重破壞最終給自己帶來了報應,1947年被人民解放軍在河南湯陰縣抓獲,到死都沒有從監獄裡走出來。

糾其原因,清朝皇陵被嚴重盜挖有者特定的歷史背景,以民國為例,當時的中國政局動盪盜匪橫行,國家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意識又比較落後。加之民眾對滿清普遍的沒有好感,最終導致了清朝皇陵幾乎無一倖免被盜挖的後果。當然,現在不管是明陵和清陵,都已經納入了國家文化遺產的重點保護名單,它們都是中國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理應得到人民的珍惜和保護。



清東陵


獨釣寒江


這個問題已有23個答案了,還來湊熱鬧似乎多餘,主要是瀏覽了一下答案,感覺有一個重要因素沒有提到,故來添足。

大明亡而大清興,康熙皇帝繼承皇位以後,曾五次親往南京明孝陵拜祭明太祖朱元璋。第一次祭拜明孝陵,康熙在下馬坊前就下馬步行,步步登高,行至享殿登上三米多高的漢白玉臺基,再行三跪九叩頭之重禮,祭拜朱元璋神位。而後,康熙再步行至墓前的寶城,又行三獻禮。

所謂三獻禮,是漢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禮節,祭拜祖先時,先陳列好供品,主祭者要行三次獻酒禮,即:初獻爵,跪拜,祭酒奠酒;亞獻爵,跪拜,祭酒奠酒;終獻爵,跪拜,祭酒奠酒。康熙乃當朝皇上,向前朝開國皇帝行如此祭奠大禮,實屬罕見。後來,乾隆還專為明孝陵朱元璋畫像親筆書寫一幅對聯:“戡亂安民得統正還符漢祖;立綱陳紀遺模遠更勝唐宋”,橫批“開基定製”。從這幅對聯可以看出,乾隆對朱元璋的評價相當高。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玄燁再下江南,再次前往明孝陵祭拜朱元璋,並題寫“治隆唐宋”四字,由曹雪芹祖父、“江寧織造”郎中曹寅刻立。這塊碑雖經太平天國戰火破壞,但曾國藩滅了洪秀全之後,即奉朝廷命整修明孝陵,把破損的“治隆唐宋”御碑粘合完整,在原位重新豎立起來。這塊碑現在就立在明孝陵的碑殿正中位置。

康熙和乾隆如此敬重明太祖,用意只有一個, 收服漢人之心。異族入主中原,收服漢人之心至關重要。康熙第一次在明孝陵祭拜朱元璋的時候,隨同康熙祭拜的官員記述道:“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很顯然,康熙跪拜明孝陵,就是讓漢人父老心存感激,臣服於滿清。在這樣一種朝野上下尊漢崇儒的思想統治下,明陵得到保護而得以善終,也就合情合理了。至於“明陵地宮深難挖”之說,只是主觀想象而已。

清朝重用漢臣,尊崇儒家,促進了滿漢的融合,有利於穩定人心,鞏固統治。所以,保護明陵也是清朝皇帝的一項重大政治舉措,朝廷護陵,漢族百姓自然不會也不敢盜掘明陵。到了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孫殿英挖了慈禧太后的陵墓,一是亂世貪財,二是家族仇恨,三是滿清可恨。推翻滿清統治,革命軍打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旗號,順民心,合民意。清陵可盜,而明陵不可盜!


大話民國


明朝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孝陵位於南京,地宮保存完好。其餘除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以外,皆葬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宮也是保存完好。

但是其中的明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在1956年時被考古工作者開啟,絕大多數珍貴文物被保存完好,由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也有少許文物遭受損壞。也正因為此,當時國家便停止了對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發掘。

明皇陵地上建築在多個時期遭到損壞,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的所作所為。總體來說,明朝諸陵保存還是完好的。這和清朝入關後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古往今來,改朝換代時,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獨明皇陵是例外,滿清在當時雖被視為異族,但在保護前朝皇陵這一點上,卻做得十分地道的,令人敬佩。

清朝皇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老佛爺”慈禧太后。而清西陵則葬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其中,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諸皇陵及后妃墓皆已被盜,許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比如康熙皇帝的屍骨竟然浸泡於泥水之中數十年無人管,也實在駭人。

清朝帝陵多被盜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的將近半個世紀中,中華大地狼煙四起,群魔亂舞,盜墓猖狂。再加上由於清朝是異族統治,因此其帝陵多被盜也就不足為怪了。


同濟天下


明朝帝陵安好,清朝王陵遭劫,原因是:


一,中原腹地人們有"思舊"情節

滿族入主中原,並實施統治三百年。滿人馴服漢人的第一"殺威棒"便是"剃髮易服",屠殺漢人無計其數,甚至出現屠城現象。這無疑引起關內人的極大憤慨,深惡痛絕。人們留戀明朝,也懷念明朝,漸漸地民間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正月裡不剃頭,寓意"思舊",思念舊時的大明朝。這種現象在史上歷次朝代更替中都是沒有的,表明了在人們心目中滿清是令人厭惡的,大明才是真正的王道。這期間"反清復明"的民間組織幾乎沒有間斷過,顯然"反清復明"成了人們思想的共識,甚至是一些仁人志士終身奮鬥之目標。

在這種社會氛圍裡,挖掘明朝帝陵很顯然是不得人心的。盜墓賊也是人,專業的盜墓者更是有其職業操守,懂得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輕易不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就是說,在民間對明帝陵人們形成了有自覺保護的思想意識。


二,滿清政府的保護

在清廷骨子裡,入主中原總有一種“雀佔鳩巢”的感覺,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都不佔上位。雖然在統治手段上採取“剃髮易服”等暴行,但在意識形態領域還是不得不順應中原主體文化,核心價值。滿人除了替發,衣著款式帶入中原,其它政治,經濟,文化理念幾乎完全接受了中原傳統,換一句話說就是滿人只是達到了權利與統治的目的,在意識形態政治文化領域,則臣服於大明,臣服於中原……。在這樣一個大前提下,必須對逝去的明朝先祖聲譽包括他們的陵寢實施保護,藉以達到收買人心,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之目的。比如,為崇禎加封諡號和廟號,對明皇陵給予修繕,並採取保護措施……


三,清朝帝陵的遭劫

清朝黃帝陵大致分為三處,具體分為四處。一是撫順新賓永陵(努爾哈赤祖先),二是瀋陽的昭陵,福陵(努爾哈赤,皇太極墓)三是河北境內的清東陵,四是河北境內的清西陵(順治以後的皇帝都葬於關內)。

關外三陵據說沒有被盜掘,原因是:清廷解體前後,東北基本在張作霖控制下,張作霖專程跑到天津朝拜溥儀,對他眼皮底下的清帝陵寢自然給予保護。九一八之後,東北被小日本侵佔,為了培植偽滿洲國,日本人自然也得保護關外三陵。日本投降後,進入解放戰爭,緊接著東北解放。關外三陵被保護了下來。


關內東西陵就沒那麼幸運了,據說只有順治陵沒有被盜掘。沒被盜掘的原因有二:一,順治出家了,墓裡面沒有骨骼,據說只有一把扇子,一雙鞋。二,順治帝的孝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文其中有一句話:陵墓不做豪華裝飾,也不藏珍寶。

清帝陵大部分被盜掘大體原因有以下幾個因素:一是軍閥混戰,盜賊猖獗。一些臨時政府對明帝陵或許還有保護意識,但對清帝陵基本持視而不見的態度。二是一些雜牌(草頭王)軍閥無視政府,喪失文化保護意識,為了籌備軍餉,當了現代曹操。於是,孫殿芳就留下了東陵大盜的臭名,據說孫連仲也萌生了"考古"的年頭,不過是天公不作美,未能如願而已。三是清廷在人們心目中是外來異族,特別是清政府晚期喪權辱國,誤國誤民,民怨較大,民間幾乎沒有對清帝陵自覺保護的意識……


利劍擱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這是當年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黨口號,民國創立,所有人的身份都轉變了,也就是說,當時主流的社會認同就變成上面那句話了,所以孫殿英才敢挖乾隆,慈禧的陵墓。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的“中華”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中華。

由於清朝是滿人建立的朝廷,許多漢人從心底不服氣,時至今日也是如此,比如“朕的大清何在”這個段子就是表達對滿清的諷刺。清朝存在的200多年間,反清復明這類活動從未停止過,甚至早期的革命組織也是打著這個旗號的,因為一個持續200年的運動影響力頗大,對於當時的國人來說具有相當的號召力。民國初年,雖然沒有恢復到漢人的封建王朝,而建立了民國,但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盜取明朝陵寢。



為什麼清朝時明皇陵未被盜?

至於清朝時為什麼沒有明朝陵墓被盜,主要在於當年清朝就是喊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入關的,不保護的好好的,壓不住數億漢人悠悠之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