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聽說酒吧街在沒落、夜市在拆除,聽說你住不起市區大平層,生活在上海的你,夜生活真的無處可去了嗎?DT君嘗試通過滴滴出行和大眾點評數據,更精確地描繪城市夜生活的立體圖景,為大家精確狙擊魔都夜生活。

過去一個世紀,“不夜城”始終是上海的主要標籤之一。這座城市的生命力,在熙攘至深夜的各色吃喝玩樂店鋪裡被延長。

倘若只能伴著寫字樓的燈盞度過漫漫長夜,聽著《外灘十八號》長大的DT君自覺愧為魔都群眾。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一貫理念,我們藉助滴滴出行大數據與大眾點評網數據,帶領大家一起學習——開啟魔都豐富多彩的夜生活的正確姿勢。

不夜城上海,近1/5門店陪你度過良夜

一般來說,22:00是城市運行轉入另一面的分界點:購物中心陸續停止營業,聊興未盡的人們離開打烊的餐廳奔赴下一場,白日低調的bar開始滿員,代駕司機迎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段……

交通出行數據也誠實地反映出城市狀態的變化,22:00的夜高峰過後通過滴滴打車出行需求逐漸減少。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進入夜間的城市自然是比不得白天那麼熱鬧,但22:00-2:00的滴滴出行軌跡圖顯示出了上海夜晚的忙碌——起點與終點在全城不同角落亮起,中環以內尤其密集。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代表軌跡的線條背後,牽繫著城市夜間生活的多種場景。

在這之中,我們格外關注為上海商業繁榮做出貢獻的那部分:對於大多數DT君這樣的年輕人來說,與加班奮鬥賺錢相比,一筆筆消費才真正展現出對理想生活的想象。

所幸,夜上海的確為我們提供了足夠豐富的消費選擇。

我們從大眾點評官網採集數據來看,上海登記過營業時間的吃喝玩樂類店鋪中,近五分之一在22:00之後仍未打烊,近兩千家會一直營業到凌晨2:00。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本文姑且把這些營業時間超過22:00的店鋪稱為“夜店”。通過分析“夜店”類型、地理位置分佈與營業時間,並結合夜間出行的熱力情況,我們就能大致描摹出上海夜間生活的圖景,為大家精準狙擊魔都夜生活提供參考。

黃浦江和中環線:上海夜生活的兩道分界線

大半夜出門的,很多都是要去湊熱鬧。

熱鬧是通過集聚來達成的——門店集成滿目燈光,人群聚出徹夜喧鬧。而在數據意義上,不同區域門店與人的集聚度,是城市夜間活力最直觀的體現。

我們先按照大家最熟悉的行政區劃進行統計,通過計算各區單位面積集聚和人均擁有“夜店”數量,來大致評估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夜生活高下之別。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DT君能想到各區有差距,但沒想到差距如此之大。

黃浦區一馬當先,靜安、虹口、長寧三區作為第二梯隊已經落下不少,徐匯、楊浦、普陀三區再遜一籌。從夜店集聚程度來看,閔行、寶山、浦東等區劃,可以說是沒有夜生活可言了。

用數字說話更直觀,地大物不博的浦東新區,單位面積內“夜店”數量為黃浦區的4%,幸好居住密度不那麼大,因此人均擁有“夜店”數量表現略好一些,但也僅為黃浦區群眾的1/4。

這個差距具體體現在哪裡?

我們將採集到的“夜店”數據對應其地理位置信息,通過地理空間算法計算單位面積區域內的門店集聚度,按照數值高低呈現在地圖上。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夜店”密集地聚攏在浦西傳統的城市中心,外灘、南京東路、陝西南路和靜安寺圍組出上海夜間最繁華的核心,黃浦區與原靜安區近半區域連接成地圖上最紅的色塊。在這裡,你隨意逛開5公里,可能也走不出燈紅酒綠。

黃色區域相對而言集聚度略低一些,算是各自區域拿得出手的夜生活中心——長寧區婁山關路-伊犁路、普陀區長壽路、徐彙區徐家彙-上海體育場、浦東新區商城路-世紀大道、虹口區虹口足球場-四川北路、楊浦區五角場、寶山區共康路……

不偏不倚,基本各區人手一個。

上海夜間的人氣、人流與“夜店”的分佈相輔相成。

我們通過店鋪大眾點評月點擊量(2017年7月)統計出不同區塊的人氣集聚程度,那些顯眼的“網紅”街區,和上面這張圖相呼應。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另一組數據亦同理:我們從滴滴出行獲取了22:00-2:00上海打車目的地的分佈情況(不包括機場、火車站、小區、醫院等),出行熱力分佈與“夜店”集聚度熱力高亮區域類似。人們夜間“尋歡作樂”,更多地湧向了城市中供應更豐富的地方。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以全上海來看,黃浦江和中環線是兩條比較明顯的夜生活分界線。跨過黃浦江以東、走出中環線,夜間就變得相對貧瘠和無趣。

而上海夜生活的分佈,與城市綜合實力發展格局十分相似。

在《2017上海城市大數據活躍報告》(關注DT財經公眾號,回覆“上海報告”可獲取完整版。)中,我們以地鐵站為觀察錨點,對城市不同區域的居住、商務、商業、交通、休閒娛樂功能進行評估,並綜合多項功能對不同地鐵站點輻射區進行實力排名。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按綜合實力劃分,上海大致呈現出這樣的格局:

浦西的人民廣場、南京東路、南京西路、靜安寺、徐家彙、中山公園連片形成最強城市核心團,陸家嘴隔江強勢相望;中環以內,東北的五角場與西部的金沙江路崛起為兩個發展方向的引擎;外環區域,七寶、莘莊、安亭等雖還遠不如城市核心團亮眼,但也隱隱展現出區域中心點的實力與氣質——城市似乎正在構建多中心發展的大格局,但“上只角”傳統豪強已經成片繁榮,城市不同發展階段形成的“新貴”們還在等待“先富”逐漸帶動“後富”。

黃浦江以東、中環線以外那些還沒被帶動起來的區域,沒有足夠多的活力與吸引力延續到夜裡,其夜生活的相對貧乏自然也就容易理解。

遠離市中心30公里,也有你要的夜生活

相比傳統核心商圈,我們更關心那些逃離市中心的零散亮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們說不定就是下一個商業新貴之地。

當然,更確切的原因,是對於我們這些住不起內環的地鐵名媛,動輒十幾公里的遠程打車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那些離家距離更近的“夜店”熱點,或許才是拯救煩悶夜晚的切實方案。

這對於前面提到的浦東、閔行、寶山、松江等夜生活整體落後區域群眾格外重要,我們挖出了這些區劃內夜店集聚度相對較高的熱點,待DT君逐一講解: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浦東新區的夜生活是以“吃”為主的,具體是小吃快餐還是日料火鍋,主要就看周邊的消費力了,也還適當配套了些足療按摩、酒吧、棋牌室、桌遊店,佔比並不算高。

大名鼎鼎的周浦去年傳出改造的消息,萬達廣場加成傳統的周浦夜市,共同組成夜店聚集地強勢出現在熱力地圖上。

另一個勾起我們興趣的是金科路部分區域,在一眾小吃為主的浦東夜間大氛圍中,其以西餐與酒吧為主的配備顯得格外醒目。這主要得歸功於金科路地鐵站上蓋的開放式購物中心華泰廣場,其在1樓設置酒吧街,引入不少營業到深夜的店鋪。

不過!此地人氣並不理想。“花庭第五間”和“酒花天堂”是這裡人氣相對較高的兩家,但在大眾點評上的評論分別只有121條和59條,其中還有不少人提到了酒吧街的冷清。

考慮其地處張江,DT君不禁想將原因歸結到潛在客群特徵身上,這種畫風的夜生活解決方案,對於張江眾高科/互聯網從業者來說恐怕不對路。大膽猜測,或許足療按摩更適合容易出現肩頸問題的眾人,亦或加班賺錢才是此處夜生活的最終歸屬。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閔行區不同於浦東新區大體一致的夜間氣質,這裡夜間的亮點各有各的特色,依然是與不同區域居住人群有關。

龍柏新村夜間是韓國料理的大本營,七寶的夜間仍能吃到各類中華菜系餐館,蓮花路和莘莊則是小吃快餐為主。除了飲食習性,幾個夜間亮點之間的差別還體現在,足療按摩類店鋪數量依次遞增,在龍柏新村只是些許點綴,在莘莊已經與小吃快餐分庭抗禮。

莘莊與蓮花路,都屬於早高峰向各CBD輸送人流最多的地鐵站,它們附近都收納了大量城市白領,充滿市井氣息的小吃快餐與足療按摩,恐怕比酒吧可能更適合他們用來結束一天的疲憊工作。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寶山區這邊,上海大學區域夜生活的結構體現出更明顯的休閒特色,桌面遊戲與棋牌室的佔比明顯更高,咖啡廳、飲品店和酒吧各有一些,小吃類反而偏少,後一條與我們傳統印象中的高校夜生活有所不同(可能是因為流動攤販未被數據源收錄)。

共康路-通河新村和水產路一片的夜店構成相對來說就比較常規,餐飲為主,小吃快餐與正餐都有,足療按摩、私人影院、棋牌室等等休閒類夜店也各有幾家。共康路與周浦的情況類似,曾經紅極一時的“彭浦夜市”改頭換面,在綠地與萬達的加持下以另一種形態重現。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松江區的夜生活主要集聚在九亭、泗涇和松江大學城三個區域,再往大學城南面走,夜生活當真就非常稀缺了。

這三個區域的“夜店”配置也挺常規,各類夜生活需求基本都能滿足,只是展開方式稍有差異,九亭的夜店多是沿著滬亭北路這條道路延展開去,而泗涇和松江大學城的夜生活圍繞購物中心展開。

關於夜上海,我們還想說

在蒐集資料及和大家交流時我們注意到,對於“上海夜生活在哪”這個問題,公眾的認知其實是非常模糊的。甚至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傳統上海夜生活聚集地似乎都在消失,不管是早年知名的酒吧街,還是彭浦、周浦這類標誌性夜市。

魔都夜生活的正確方式:夜宵 蹦迪 還是加班

這給我們帶來疑惑,城市的更新是否正在破壞夜上海?

即便數據源的侷限讓我們遺漏了很多流動攤販,但也足以證明,上海夜生活依然蓬勃,在多數夜生活集聚度更高的區域,夜店圍繞著購物中心與商業街區展開,它們與白日的城市活力強弱息息相關。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James Farrer 在《上海夜生活》一書中寫道,對於老上海人和這座城市的新居民來說,夜場是這座城市展現國際大都市想象的地方。

從上個世紀初“華燈起,樂聲響,歌舞昇平”的十里洋場不夜城,計劃經濟時期24小時營業的星火日夜食品商店,九十年代熱鬧整夜的大排檔和迪斯科舞廳,到現在購物中心與規範的商業街區承擔起更多功能——上海城市活力的延續,一直在變化。

變化引起爭議的地方在於,更接地氣的流動攤鋪、裝修精緻的街區商店、功能綜合的購物中心,誰能更好地承載我們對於城市生活的需求?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給出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