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雷!囊腫、結節、息肉,哪些會癌變「爆雷」?

我們在體檢的時候或多或少的會檢查出一些小毛病,像什麼囊腫啦、結節啦、息肉啦等等,很多人難免會很擔心,甚至嚇出一身冷汗。然後會問:需不需要治療,不治療的話會不會變成癌症?為此,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掃雷。

掃雷!囊腫、結節、息肉,哪些會癌變“爆雷”?

●囊腫

囊腫是指長在人體某一臟器上的囊狀良性包塊,內容物為液體,就像一個小水囊。囊腫多為良性的先天性疾病,常常出現在肝臟和腎臟上。囊腫在囊壁上皮細胞的持續分泌下可以不斷長大,但通常情況下囊腫生長緩慢,其臨床表現也隨囊腫位置、大小、數目以及有無壓迫鄰近器官等變化,有些可能長期或終生無症狀。

體檢時常見的囊腫主要有以下幾種。

肝囊腫

一般認為肝囊腫是肝內迷走膽管與淋巴管在胚胎期發育障礙導致先天性發育異常的結果。當肝囊腫小於5釐米時,一般都沒有症狀,也不需要特殊治療,只要定期(每隔6個月或12個月)到醫院做B超複查即可;當肝囊腫超過5釐米以上時,有可能壓迫周圍器官,出現肝部不適、餐後飽脹、食慾減退、噁心和嘔吐等症狀,需及時就診治療。

腎囊腫

腎囊腫可能先天就有也可能是後天發展形成。腎臟有時“不小心”產生的液體(也就是尿液)可能在局部腎小管瀦留、擴大,時間久了就形成了腎囊腫。患者在發現自己得了腎囊腫後,不用太慌張。如果囊腫小於5釐米,每年定期隨訪觀察就行;如果囊腫大於5釐米以上,或是囊腫壓迫周圍組織,出現腰部疼痛、酸脹、下肢酸沉無力等症狀,或患有遺傳性多囊腎,則需引起重視,及時就診。

卵巢囊腫

掃雷!囊腫、結節、息肉,哪些會癌變“爆雷”?

卵巢囊腫比較多見,20歲~50歲女性都可能發生。大多為良性,沒有任何症狀。但也有一定的惡性比例,如果發生惡性病變,可能成為卵巢癌,如果女性出現持續的痛經、腹痛,或如果突發腹痛,特別是合併噁心、嘔吐或者發熱,一定要去醫院治療。

●結節

結節是指在超聲、CT或者磁共振等檢查時看到的異常的信號影,而不是病灶的性質。本質上說結節是一種體積比較小的腫物,稍微大一些的叫包塊,可發於身體任何部位,需要通過進一步檢查或者定期複查確定其良、惡性。

體檢時常見的結節主要有以下幾種。

甲狀腺結節

掃雷!囊腫、結節、息肉,哪些會癌變“爆雷”?

現在不少人在體檢中查出有甲狀腺結節,因為害怕惡變,往往引起恐慌。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為20%~76%,甲狀腺癌在甲狀腺結節中的發現率僅5%~10%。因此,甲狀腺結節患者不要太緊張,要定期檢查,一般6月~12月複查一次。如果患者忽然出現憋氣、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不適症狀,提示結節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應儘快檢查治療。

甲狀腺結節癌變的高危因素:

1、有甲狀腺癌家族史者;

2、年輕的甲狀腺結節患者,其惡性率較年老者高;

3、超聲為單發、實性、低迴聲結節,邊界不清、結節內血流豐富、微鈣化可能是惡性結節的表現;

4.、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升高,發生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風險增加;

5、良性結節一般可隨吞嚥上下活動,如果發現結節活動性很差,可能提示惡變。

乳腺結節

乳腺結節是對乳腺佔位的一種描述,常見於乳腺增生(可形成乳腺囊腫)及乳腺腫瘤性疾病。由於乳腺小葉增生、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腫、乳腺炎及乳腺癌等都可以表現為乳腺結節。因此建議患者可先通過乳腺超聲、鉬靶和乳腺MRI(磁共振成像)等檢查手段鑑別乳腺腫塊的良惡性。目前廣泛應用於乳腺病灶影像學評估的,是由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發佈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簡稱BI-RADS。患者可根據BI-RADS後不同的數字,簡單評價乳腺疾病惡性概率的大小。

掃雷!囊腫、結節、息肉,哪些會癌變“爆雷”?

乳腺結節惡性病變的高危因素:

1、有母系乳腺癌家族史者;

2、年長者乳腺結節惡性病變的幾率較年輕者高;

3、單髮結節較多髮結節患乳癌的幾率更高;

4、結節生長速度較快者;

5、腫塊結節不規則,邊界不清,不光滑,質地堅硬,活動度小,無壓痛,腋下淋巴結腫大明顯等可能是惡性結節的表現。

肺結節

近年來,隨著CT項目的普及,肺結節的檢出率明顯升高,甚至達到2/3以上。但發現肺上有結節不用過分擔心,因為並不是所有的結節都是惡性的,據資料顯示,肺部結節大部分由良性疾病引起,小於6毫米的肺結節,是肺癌的概率不到1%,直徑在6~8毫米之間的肺結節,肺癌概率在0.5%~2%,直徑大於8毫米的肺結節,肺癌概率大於3%。

隨著結節的增大惡變率就會顯著增加,我們需要綜合考慮,根據結節的大小、形狀、密度、邊界、生長速度以及位置來判斷其性質,同時還要結合病人本身是否具有肺癌的高危因素如吸菸等指標來綜合判斷這些結節是需要臨床切除還是要定期觀察。必要時還需應用纖維支氣管鏡、CT定位下穿刺、胸腔鏡等方法幫助患者進一步明確診斷。

●息肉

掃雷!囊腫、結節、息肉,哪些會癌變“爆雷”?

息肉是指人體組織表面長出的贅生物,現代醫學通常把生長在人體黏膜表面上的贅生物統稱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腺瘤及其他腫瘤等。顯微鏡下的診斷又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部分非腫瘤性息肉可向腫瘤性發展。因此,體檢者在發現體檢報告上有息肉後,需完成相應檢查,以明確息肉的病理類型。

腸息肉

腸息肉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主要分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與腸癌的發病關係不大。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有研究表明,95%以上的結腸癌來自結腸腺瘤,相當於一顆“定時炸彈”,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後,治癒率可達90%以上。

腺瘤性息肉是否癌變還與患者年齡,息肉數量、大小有關。體檢若發現腸息肉,可通過內鏡切除,再送病理檢查,明確治療。對於有家族史的人群,應該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另外,提醒大家肛檢是很有必要的,這對直腸中下段腫瘤的早期檢出率非常有幫助。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是指由膽囊壁向膽囊腔內凸起的佔位病變,看膽囊息肉癌變風險高不高,主要看他的類型,一般來說膽固醇息肉基本沒啥事。65%以上的膽囊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是暴飲暴食導致膽汁裡膽固醇增多,最後多到無法溶解而形成的結晶,和膽結石是親兄弟,一發現就是好幾個,目前還沒有發現它癌變的報道。如果改善飲食習慣,它還有可能縮小!所以如果影響報告寫著“多發性膽囊息肉”,一般可以鬆口氣了!3~6個月做一次B超嚴密觀察就可以了。

要當心的是“真性息肉”。“真性息肉”主要有膽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樣增生這幾種,其中炎性息肉最老實,是結石長期刺激合併慢性膽囊炎形成的,可能會很痛,但幾乎不癌變;腺肌增生症、腺瘤樣增生有 3%~6% 的幾率癌變;膽囊腺瘤的癌變率最高,雖然它是一種良性腫瘤,但癌變率在 30%左右!

“真性息肉”一般都是單個長的,有些還會有血管專門為其提供養料,使其迅速增長。所以當發現單發、直徑 >1 釐米、膽囊壁增厚 >4 毫米、息肉增大較快(6 個月增大>3 毫米)、B 超發現息肉中有血管,以及伴有膽結石、反覆出現腹痛等情況,一定要考慮手術了!

目前,公認的膽囊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有:年齡大於50歲;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病史;無蒂息肉(包括侷限性膽囊壁增厚,厚度大於4 毫米),建議這類患者一定要定期複診。

宮頸息肉

多數宮頸息肉是在婦科檢查時才發現,是慢性宮頸炎表現的一種,在已婚婦女中比較多見。1釐米以下小的宮頸息肉通常沒有任何自覺的症狀,息肉較大時,就有可能引起血性白帶或接觸性出血的症狀。雖然絕大多數的息肉是良性病變,但也有可能癌變的,臨床上宮頸息肉的癌變率在0.2%~0.4%。

建議年齡超過45歲,尤其是更年期前後患有宮頸息肉的朋友,應及時門診予以處理,將息肉送作病理檢查,如有惡變徵象,應儘早採取治療措施。

最後,總結一句話,勿以息小而不為,勿以結小而為之,要做到絕不冤枉一個良性結節,也絕不放過任何一個惡性病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