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國家針對“三農”問題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以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政策,尤其是取消農業稅費和推行新農村建設,農民負擔得到了切實減輕,農村面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是,隨著城鎮化進一步推進,鄉村除了農民苦、農村窮和農業危險的“三農”問題外,還出現了農民留守、農村空心,以及農業生產副業化和兼業化的新問題。

“三農”老問題沒有解決,又在城鎮化進程中產生了諸多新問題,以至於鄉村問題變得更復雜、更嚴峻。鄉村新問題是城鎮化催生的,人的城鎮化發展不夠是新問題的起因。如是,鄉村建設不再是解決城鎮化背景下鄉村問題最好途徑,因為鄉村建設具有較高的靜態性,難以應對鄉村社會流動的“人”問題及其次生問題。

客觀地說,2006年國家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沒有充分顧及鄉村人口的流動現實和轉移趨勢。雖然新農村建設的開展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深化了農村綜合改革,發展了農村公共事業,農村的道路、水利、水電等公共設施得到較大改善,部分鄉村也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但調查發現,“村莊的所有人都是吃飽穿暖的,但村莊的每個家庭都是殘缺不全的”。

一些新建(改造或重建)的農村社區沒多久又出現了空心,家庭主要成員還是在外面打工,並且,村莊社區的婦女、兒童正在逐漸減少,社區內的服務設施、服務中心的閒置、半閒置狀態越來越嚴重。就此而論,大多數地方的新農村建設並沒有復興鄉村,更不要說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了。

當然,這不是說國家不應該實施新農村建設戰略,本研究強調新農村建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要兼顧鄉村人口流動、轉移的現實,不能不加區別地建設新農村。忽視鄉村人口外流,或者看不到城鎮化進程中城鎮人口聚集的趨勢,盲目進行村莊改造、拆並,或興建新型農村社區,都可能面臨人口再減少、公共設施再閒置、投資再浪費的尷尬。回顧近年來新農村建設,不少地方出現了政府熱情高而農民參與性不夠的現象,甚至有農民對政府實施的新農村建設行動冷嘲熱諷,指責政府糟蹋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