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霍勇: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实现自救互救

2018年6月20日上午,“科普中国——自救互救科普宣传暨志愿者公开选拔活动”总结及示范活动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会议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以活动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的身份,代表急救科普专家团队围绕“科普中国-建立心血管疾病急救体系的意义”这一主题发表讲话。

“科普中国”|霍勇: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实现自救互救

有效连接使抢救工作大有可为

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霍勇教授从医学角度与参会者谈论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普工作进行。在过去的30年间,心脑血管事件持续发生,形势十分严峻,给健康工作建设带来极大挑战。霍勇教授指出: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发生约400万,相当于一天有一万人发生心血管疾病,这在我国疾病死亡因素中占据首位。而在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中,早死患者占据80%。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霍教授遗憾地表示,对于这些患者的抢救,在体系、制度和公众层面仍有很多工作值得推进。实现将专业知识、专业工作者与公众的有效连接,将为患者的抢救工作做出极大的贡献。

“科普中国”|霍勇: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实现自救互救

霍勇教授

完善体系,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救治率

在霍勇教授的分享中得知,过去的三十年间,在心血管专业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上升了十几倍,上升速度极快,预计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十年内,我国心肌梗死患者将如同感冒患者一样普遍。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情况很多国家都曾经经历过。如北欧、芬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心肌梗死死亡率极高,在建立心梗防控体系后30年内将患病率降为原来的20%,然而,中国心肌梗死死亡率仍然不断攀升。霍勇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心血管医生和科学工作者,我们有必要从专业角度出发,呼吁各位与会者参与推动中国心血管事件下降。实现心血管事件下降不只是依靠医生做手术的救助任务,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体系,帮助病人在最短时间内到达医院获得及时的救治。

以点带面,从胸痛中心到健康中国

霍勇教授以心肌梗死患者为例与参会人员进行讨论。心肺复苏对于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十分重要,据统计,25%-3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能在院前得到良好的救治,在还未到达手术室就已停止呼吸。为此中国的心血管专家们着力推动我国胸痛中心体系建设,目前中国有三千多家医院参与胸痛中心建设,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胸痛中心建成之后,急性心梗的救治病人数量显著增多,救治效果得到明显提升,死亡率大幅度降低,给健康中国的建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11月20日是我国的心梗救治日,选择这个日子具有两层含义。”霍勇教授强调:“公众一定要记住,急性心梗发生时要拨打120;另一个含义是谨记急性心梗抢救的最佳时机是120分钟。”

充分利用社会层面资源优势,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在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病例中,不难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大多未能第一时间联系120急救,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也是造成急救体系不能更好发挥作用的最大难点之一。医疗技术和医疗体系的发展无法达到有效救治的目的,调动政府层面大规模设置AEDs对提高心肌梗死救治率也并不明显,只有将专业和公众联系到一起,在社会层面上起作用,才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救治率。

提及自救互救志愿者,霍勇教授表示:志愿者在自救互救体系中的衔接和纽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胸痛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建立心血管健康志愿者组织,充分协助胸痛中心总部开展各项建设工作。未来,心血管健康志愿者会不断拓展志愿活动范围,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心血管健康事业服务。

霍勇教授还强调了从专业到公众素养提高的方式,以及创新中国与健康中国的密切关系。并祝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推动科学科普,实现自救互救,提出了希望参会者们能够不惜一切努力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