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缺芯」嚴重,爲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撰文|大 眼

導語 | Lead

【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零部件的工業基礎。但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自主零部件企業非常寒酸。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其實面臨嚴峻的“缺芯”問題。難道這麼多年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來真的扶不起來嗎?】

從發展汽車工業的角度而言,業內人士都明白,得零部件者得天下,一個國家的汽車工業是否強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零部件的工業基礎。造車易,造零部件難。但是,相比於近幾年風頭正勁的幾家自主品牌整車企業,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就寒酸多了。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中國零部件企業市場份額不足30%,在汽車電子、發動等關鍵零部件的高技術含量領域,更是九成份額被外資把控。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其實面臨嚴峻的“缺芯”問題。難道這麼多年來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來真的扶不起來嗎?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其實,目前全球比較大的零部件企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整車集團剝離出來,諸如德爾福之於通用、偉世通之於福特,他們熟悉之前母公司集團的產品開發流程,相互之間可以配合得很好;另外一類則是本身技術研發實力很強,像博世、麥格納和大陸,很多整車企業只能有求於這類企業。而中國唯一排在前20的零部件企業只有一家以內外飾設計見長的延鋒。再拓展到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排名,中國的多以內外飾設計見長,而國外的大多則是結合控制領域的機械系統,如變速箱、電控抓向或是底盤控制系統等。兩者之間差距顯而易見。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那為什麼中國的零部件企業沒有辦法複製國外的零部件企業的發展歷程呢?

一、沒有和整車集團很“鐵”的關係

對於成熟的整車企業來說,一個全新項目研發的過程,往往是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通力合作的過程。在整個研發階段,各個總成零部件供應商根據主機廠的需求不斷來調整自己的產品設計,在主機廠工程師的協調下,達到整車功能最完美的匹配。由此,對於零部件企業的要求不僅僅是提供的完美的產品,更是有能力可以協助整車企業解決研發過程中的問題,而這個是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比較缺乏的能力。長此以往,我們的核心零部件企業慢慢就喪失了可以第一手接觸整車廠研發項目的機會,這樣會錯失不少提升自己的機會。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二、國外零部件巨頭的“手段”

還有一則不得不提的消息是變速箱巨頭日本愛信與當下最為炙手可熱的兩件自主品牌整車企業吉利還有廣汽傳祺建立合資公司,並輸出6AT技術。這一下直接打擊了國內自動變速箱企業進入吉利與傳祺供應鏈的可能性,將包括像青山這樣的變速箱企業在6AT上的投入直接打了水漂,更是讓這些企業無法通過6AT來積累穩定的現金流,為目前較為主流的8AT甚至10AT去積攢研發資本。從商業角度來說,對於自主品牌車企來說追求性能更為穩定、性價比更高的外資產品來說無可厚非,但是適當時候還是要給自主零部件企業一點機會的。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三、過硬的產品及開發能力

最後需要老調重彈的就是一個核心競爭力的問題。無論是過硬的產品力還是對於主機廠客戶提出的各類匹配問題的解決能力,都是我們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在認準方向後,需要耐得住寂寞長期進行投入。這條路上註定會很孤獨,也會很痛苦。但是這個過程是註定需要經過的。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業近年不乏有閃光之處,總算有了一些與合資叫板的底氣,但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卻火花不多,就算新勢力造車熱也沒能在零部件方面拉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一把。舉個簡單的例子,剛剛上市發佈的前途K50,在供應商方面極盡國際大牌,懸架帝森克虜伯,輪胎倍耐力,制動佈雷博,車身穩定博世ESP9,操控米拉公司,等等,這個案例從側面說明,自主零部件企業面臨的競爭是非常國際化的。

同時,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著電氣化、自動駕駛和新服務三個巨大的革命。 對汽車零部件企業來說,汽車行業正在快速地進行一個複雜的變化。如果不與時俱進,很多企業就會被市場淘汰。而中國消費者對汽車電子、電動汽車以及互聯方面的要求已遠遠領先世界水平。自動駕駛、大數據的採集,以及汽車車載通訊技術等的變化都日益複雜。

作為幕後英雄,零部件行業和企業長期扮演默默無聞的角色。自強是必須的,但“外幫”也不能少。扶持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除了真金白銀地投入研發,腳踏實地地發展外,國際併購和政策支持也非常重要。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先看國際併購。併購國外技術領先的零部件公司是快速完善公司自身產品技術、拓展客戶渠道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同併購了沃爾沃之後開啟瘋漲模式的吉利汽車,對於我們的零部件企業來說,這也可謂是一條捷徑。但現在國外對於我們併購設置的門檻越來越高,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零部件企業也不一定會有人願意拿出來賣。

汽車業“缺芯”嚴重,為什麼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扶不起來?

再看政府扶持。對於話語權低的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 “真金白銀”的政策非常有限,這應當引起政府的重視。政府需要對企業的併購、研發費用的投入給予包括資金、政策、稅收在內的全方位的支持,為中國自己零部件企業大力投入研發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同時鑑於國家每年大筆經費投入到各大高校中,推動產學研合力攻關,也是一條可以思考的方法。

禾顏閱車點評:

總之,國內自主品牌汽車零部件企業要想崛起,關鍵還是在於掌握可靠的核心技術,而這是目前稍顯浮躁的中國社會最為缺乏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四化”革命,儘量提前進行一定的佈局,這些都是擺在自主零部件企業面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此外,我們不得不關注的就是如今互聯網造車公司風起雲湧,那些國際巨頭看不上的公司,或許是我們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的一個機會所在。哪怕最後無法實現商業利益,但做項目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與開發能力,也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不過,外力終究是通過內力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能不能扶起來,最關鍵還是看自己。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