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外國員工聲音成爲日企發展之關鍵

為了緩解日益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日本正在向引進外國人勞動者這一方向前進。政策實施的目標是引進數十萬外國勞動力,這意味著日本人和外國人一起工作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多。

在一個活躍著眾多外國人員工的公司裡,兼顧每位員工的需求從而改善公司工作環境是提高士氣和生產效率的關鍵所在。而營造這樣一個“國際化人才”工作環境,最重要的是聽取外國人員工內心的聲音,從而做出靈活的政策決定。

聆聽外國員工聲音成為日企發展之關鍵

不和外國人員工談放假的公司都是耍流氓。由於各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跨年”也常常在不同日期。比如中國過農曆新年,美國過聖誕節元旦節等,然而在日本,公司只放元旦節假期,可以說,外國人員工得到的都是一堆“雞肋”假期——許多外國人員工有一個共同感受:“體育日和海之日這些不熟悉的節日不休息也沒關係,倒是希望聖誕節和春節可以放假。”根據這些聲音,一些公司改變了休假政策,廢除節日休假並給與同樣天數的帶薪休假為補償。也就是說,員工可以按照日本法定假日休假,也可以選擇不休假換取等同天數的帶薪休假,在春節、聖誕節等節日來臨時攢個長假回國和家人團聚。當然,受益的也不僅僅是外國人員工。一位日本人員工表示:“在日本,節日出行的旅遊費用很高,可以在想休假時休假就很好。”

聆聽外國員工聲音成為日企發展之關鍵

好好把話說清楚,在國際化人才職場也同樣重要。日本表達習慣中的“曖昧”也是出了名的,“做了會比較好吧”這樣模稜兩可的表達方式向同事、下屬傳達信息,常常會被認為這項工作不重要,最後就忘在了腦後。一位和外國人員工搭檔已久得外國人表示,“日本人特有表達習慣是行不通的,工作上的事情如果不說清楚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外國員工多的職場裡,都要注意把工作期限和工作優先順序明確傳達清楚,明確的表達方式會讓工作效率有效提高。說起來,這大概也是交了不少學費換來的血淋淋的教訓。外國人員工未在日本文化環境成長,明確的表達並不會讓他們玻璃心傷透,反倒是揣測模糊的語氣讓人感到頭疼。

聆聽外國員工聲音成為日企發展之關鍵

此外,公司應當尊重員工的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以伊斯蘭教員工為例,他們的飲食和禮拜都有具有獨特性,因此一些國際化企業在飲食和設施方面也不斷進行完善。樂天公司曾讓伊斯蘭教員工使用空餘會議室作為禮拜室,現在還設置了禮拜前使用的專門的清洗池。在社員食堂,只要事前聯繫就可以吃到不含豬肉和酒精的食物。可以想象得到,伊斯蘭教員工自然也更願意為這樣的企業賣力。

厚生勞動省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底外國人勞動者已經達到127.9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18%,創歷史新高。企業讓外國人安心為公司做出貢獻的關鍵所在,就是聽取外國人社員的聲音,靈活的調整和改變公司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