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對老子的《道德經》過度解讀

不宜對老子的《道德經》過度解讀

老子的《道德經》以常人難以企及的智慧,簡單明瞭地闡述了老子對宇宙萬物的生長消亡規律所建立的認知模型。這個模型本身之簡單,知識體系之完整,邏輯之一致,適用性之廣,不在人類任何一個現存的知識體系之下。

然而由於老子思想的深邃,古文的高度簡練,漢文字的變遷,人們在對《道德經》的解釋上逐漸產生了分歧,這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人們從各個角度的合理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擴大和豐富了老子本來的思想,超出原書的範圍。這也是正常的老學。比如宏觀物理,工程應用,很多都不是牛頓可以預想的,然而卻都屬於牛頓力學的範圍。

我以前針對如何解老的問題,在以馮友蘭先生提出的“照著說”,“接著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證”著說。這“證”主要是和科學互證,因為科學是老子時代沒有的,而量子力學正是解釋微觀思維運動的鑰匙。老子在絕思無慮的狀態下所觀照或者體悟到的現象,一定不能和微觀試驗觀察到的現象有所衝突。

另外一點,大道至簡,應該學習老子的文法,要“易懂”。老子不易懂,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同時代的人是沒有問題的。文子,韓非子的解老,文字上就沒有大的問題。後輩解老,同時代對老子有興趣的人讀了覺得太難,那就違背了老子的意願。

不宜對老子的《道德經》過度解讀

總之,無論如何解老,“要堅持照接證易這四項基本原則”。

近來有網友將陰陽五行易經八卦河圖洛書等等硬要塞到《道德經》裡面,放在一起解,誠以為不妥。這些都是易學裡面的東西,《道德經》裡面根本就沒有,不能“照”者說,頂多是邏輯推論,不能夠用作前提。而易被後人搞得是大道至繁,不勝其煩。 濫用易來解道,說起來是解道,實際上是亂道。如同有學道者也免不了有時亂道一樣。此亦道可道非常道是也。

人們對易經八卦的愛好,多是因為其算卦“有前識”的功能,就如同練氣功追求神通一樣,都是出於獵奇心理。

韓非子《解老》篇舉例說:詹何坐,弟子侍,牛鳴於門外。弟子曰:”是黑牛也在而白其題。”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視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術,嬰眾人之心,華焉殆矣!故曰:”道之華也。”嘗試釋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視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傷神,而後與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韓非的意思很明白,學道之人,費神算卦,是本末倒置,愚至極。

為什麼?因為大道至簡,知常曰明。常即是復,復就是循環。天道循環,日明夜暗,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福禍相依,知常就能夠榮辱不驚,何必費神求吉問兇?所以老子不論易,非不知,實不肖為也!

知常曰明,明則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