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小孩如何「玩」出情懷

“減負”這個話題好像討論了很久,然而結果確是孩子們的小書包變成了小拉桿箱,週末變成了課堂。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真的快樂嗎?天天好好學習,低頭寫作業,情懷如何培養,又何談高遠?說起這個,古人跟我們不同,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十分注重情懷的薰陶,而且很簡單,就是從“玩”做起。

玩之一放風箏

春暖花開時節,古人總是會帶著小孩子去放風箏,教孩子們向上看,向遠處看,目光要放遠,境界要高。

看古代小孩如何“玩”出情懷

風箏在古代稱為“紙鳶”,放風箏是古代傳統娛樂項目之一,人們除了白天放風箏,在夜間也放風箏,為的是消災解難。在風箏上掛上一串串小彩燈籠,把自己害怕的各種災難、晦氣都寫到上面,然後等到風箏升到空中時,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而逝,這樣疾病災難、晦氣就都被帶走了,正所謂“斷鳶去晦”。既能培養情懷,又能祛病消災,如此玩法,豈不美哉!

玩之二斗百草

“鬥百草”也稱“鬥草”。跟斗蛐蛐可不一樣,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插花藝術,以花草名相對,如狗耳草對雞冠花,以答對精巧者為勝。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此習早在南北朝時已形成。

鬥百草之戲之所以受歡迎,最初是因為古俗認為五月為惡月、毒月,必須採集百草來解厄,以渡過難關,後來逐漸成了一種遊戲習俗。

看古代小孩如何“玩”出情懷

清 金庭標《群嬰鬥草圖》

鬥百草,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文鬥”,另一種是“武鬥”。《詩經·周南》說的就是用車前草進行的“武鬥”。“武鬥”即採一些有“草頭”的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然後再拉,誰的花草斷了,誰就輸了。另一種是“文鬥”,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然後一人報一種花草名,另一人接著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一直“鬥”下去,誰收集的花草多,誰就能報到最後,也就是贏家。蘇東坡雲:“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中宗朝,樂安公主五日鬥草,欲廣其物色,令馳騎取之。” 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

看古代小孩如何“玩”出情懷

《劉賓客嘉話錄》 (唐)韋絢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選自《漢籍數字圖書館》)

剛好趁著清明假帶著孩子去戶外踏青,玩玩鬥草遊戲是不是也挺好。玩有時也是一種學習,如果能玩出情懷,為何不去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