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騎虎難下」 上演「保皇黨」與「革命黨」之爭?

娃哈哈“騎虎難下” 上演“保皇黨”與“革命黨”之爭?

多項資料顯示,年僅31歲的娃哈哈垂垂老矣,娃哈哈盛極一時的昔日帝國風光不再。

年輕一代的“革命黨”宗馥莉渴望利用資本的力量推動企業發展,但是作為老一代企業家“保皇黨”宗慶後不願上市,宗慶後和女兒的分歧猶在,如何突圍迫在眉睫,可供娃哈哈選擇的機會不多。

01

“由盛轉衰” 經歷了什麼?

娃哈哈“騎虎難下” 上演“保皇黨”與“革命黨”之爭?

翻看娃哈哈可喜的幾個時間節點,1987年創立,1991年突破億元達到2.17億元,到2003年突破100億元,最終在2013年實現782.8億元的營收,娃哈哈站在了歷史的巔峰。對於宗慶後來說,他的目標是娃哈哈在2014年達到千億元。然而令這位在秘書口述中,凡事事必躬親的掌舵者意想不到的是,從2014年開始,走上了接二連三的下坡路。

數據顯示,2013-2017年,娃哈哈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82.8億元、720億元、494億元、529億、456億元,逐年下滑趨勢顯著。

作為主力單品的營養快線更是呈現出斷崖式下滑,2014-2016年銷售額分別為153.6億元、115.4億元和84.2億元。

曾經的娃哈哈宏觀上借勢,微觀上新品給力,且迎合了當時的消費者。宏觀上,隨著中國經濟大潮,中國飲料消費市場的井噴,娃哈哈品牌一路飄紅;微觀上,娃哈哈口服液、營養快線、八寶粥、爽歪歪等數款產品成為了主力軍,贏得消費者追捧。

然而,時易世變,賣方市場已轉化為買方市場,以前的營銷不足轉變為如今的營銷過剩,消費者可以選擇的產品比比皆是,飲料的替代品也是多如牛毛。新一代消費者追求個性、時尚,而娃哈哈品牌老化頹勢顯著,由於內外部的原因,娃哈哈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知名度和美譽度下降、銷量萎縮、市場佔有率降低等品牌老化跡象愈發明顯。

如今的娃哈哈或許感嘆“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實則暴露出根子裡的產品老化、思維僵化、品牌淡化,逐漸被消費者淡忘乃至拋棄。主業不振,副業乏力。娃哈哈啟用的多元化戰略,試水奶粉、童裝、白酒、商業地產等多領域都屢遭挫敗。

2015年受網絡謠言打擊、營養快線等大單品迅速老化,缺少明星新品接棒等問題困擾,遭遇營收下滑。

娃哈哈從鍾愛的“只打廣告”轉戰娛樂營銷,2013年,娃哈哈重磅推出的“啟力”牛磺酸功能飲料,也曾借勢娛樂營銷,斥重金贊助了熱門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然而也許是跟隨者的落寞,這檔節目火了“加多寶”,“啟力”並未被外人道也。除了啟力,無疾而終的娃哈哈新品還有:貓緣咖啡、清透椰子水、綠茶等。眾所周知,投資一款新品,研發、人員、運營等成本不在小數,這也從一定層面挖空著娃哈哈這座昔日帝國。

目前充當娃哈哈業績的排頭兵還是2004年誕生的營養快線。可是營養快線也道是“廉頗老矣”,產品老化、負面不斷,加上消費者對含乳飲料的熱情逐漸排斥。

而純淨水領域,娃哈哈又面臨著農夫山泉、華潤怡寶、百歲山的強勢挑戰,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

02

“衰落”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對於一些在改革開放早期崛起、迅速擴張規模的企業而言,過於依賴過去成功的做法也是阻礙企業進步的因素之一。

為了扭轉頹勢,娃哈哈近日又有新動作,對外宣佈開始進軍大健康產業。

娃哈哈“騎虎難下” 上演“保皇黨”與“革命黨”之爭?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

宗慶後表示,2018年娃哈哈集團將加速創新,利用中醫食療開發健康食品,以滿足消費者飲食需求向保健、養生方向的轉變。同時,娃哈哈進軍社交零售,並提出用互聯網粉絲經濟,來連接實體經濟和人,讓消費者變成“代理+代言”的聯營者。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認為,娃哈哈業績已經連續下滑,需要通過不斷創新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健康產業作為一個剛需性行業,符合整個宏觀發展趨勢。

中食君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一篇有關娃哈哈文章下,一位江蘇蘇州的網友評論道,娃哈哈的產品有問題,奶茶用奶精和香精兌,不健康;茶飲料中綠茶中還加糖,沒有茶味;咖啡飲料用速溶咖啡衝,不用咖啡豆萃取,不香。這則差評或許能代表部分消費者的心聲,對於娃哈哈來說,無論是創新說還是健康說,目前的癥結還在於產品上。

當然,娃哈哈市場能力、市場滲透力仍然還是一流,娃哈哈出了任何新品都可以在廣泛的渠道鋪貨,問題的確出在產品上。雖然娃哈哈為此也做出了不屑的努力,2017年娃哈哈經銷商大會盛大開啟並推出了7大系列18款新品,角逐2017年的飲品市場。此外,用OAO顛覆互聯網、晶鑽水助力G20峰會、瞄準勢頭加碼自動售貨機、把300億瓶身打上廣告……

“這些年來娃哈哈業績下滑明顯,從產業端到消費端,娃哈哈錯過了整個消費升級的紅利期。有的企業趕上了這波紅利,迅速起來,有的企業沒有跟上,娃哈哈、旺旺都沒有跟上。”朱丹蓬如是說。

尤為關鍵的是,有業界人士表示,娃哈哈創新不足,沒能迎合當前消費主力人群的需求,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企業管理上宗慶後的“家長制”作風,沒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才梯隊。

也可以說,這個企業的需要從宗慶後開刀,然後進行全面的企業架構梳理才有獲得新生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