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州市「五共」工作模式助力黨建促易地扶貧搬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了黨中央對貧困人口安全住房的關切。近年來,盤州市聚焦黨建引領促脫貧,圍繞“五個一批”脫貧攻堅思路,積極探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黨建工作,以“支部共建、產業共謀、服務共抓、治理共商、生活共享”破解搬出難、致富難、服務難、治理難、教育難“五難”問題,保質保量地完成搬遷任務,讓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掙得紅票子、過上好日子。截止目前,盤州市完成28個安置點建設,成功安置了8275戶29490人,其中貧困戶6751戶23890人。

支部共建——聚焦堡壘、統籌推進

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不斷髮揮全體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使黨組織成為易地扶貧搬遷堅強的戰鬥堡壘。一是組建“聯居”黨委。按照移民住戶超過200戶的要單獨成立黨組織、住戶不足200戶的黨員組織關係轉入安置點所在村(居)黨組織的標準,盤州市委指導各鄉(鎮、街道)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成立移民社區黨支部,分別與搬出地行政村黨支部和安置點所在地行政村(居)黨支部成立聯居黨委,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推進機制,最大限度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二是建立規章制度。聯居黨委通過制定三方聯席協調會議制度、黨員教育學習共同參加制度、議事決策共商工作制度等機制,協商處理移民搬遷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統籌安排好人事安排、矛盾調解、服務協調等事務,實現互幫互促互進,讓群眾願意搬、放心搬、安心搬。通過“老”幫“新”的方式,幫助搬遷安置點(社區)黨支部儘快理順工作機制。三是打造活動陣地。按照便民服務大廳、小食堂、小浴室、圖書室、文體活動室、駐村幹部寢室、衛生間“一廳六室”的標準,打造黨支部活動陣地。結合機關黨員到社區開展志願服務工作,發動知識青年和搬遷群眾組建“支部+黨員+群眾”的易地扶貧搬遷志願服務隊,以黨建幫扶引領實現搬遷入住。

產業共謀——聚焦支撐、防止反彈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脫貧也要致富,產業扶貧至關重要,產業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一是用好“三塊地”。在搬出地作好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塊地”文章,採取“平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引導5家平臺公司牽頭髮展刺梨、核桃、軟籽石榴等8個農業主導產業,覆蓋所有搬遷群眾。引導搬遷農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將土地交由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組織搬遷群眾參加產業管護等勞動獲取務工收入。二是用好“三個場”。在搬入地,堅持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依託,採取易扶+城市“三變”的模式,用好停車場、農貿市場、商場“三個場”,讓搬遷群眾共同參與經營,7000餘名搬遷群眾在“新”家門口實現就業。從保田鎮枯魯底村大寨自然寨搬到安置點的王興芳一家,原來的住房不安全,家裡的收入更是“一年掙的只夠半年用”。如今,在聯居黨委的幫助下,王興芳開了一個果蔬店,現在每天生意很不錯,他家的生活徹底變了樣。三是用好“三類錢”。整合財政幫扶資金、金融系統發展資金和村民閒散資金,解決搬遷群眾創業資金困難。目前,共發放“特惠貸”“惠農易貸”“三個十五萬”等資金8000萬餘元,支持搬遷群眾發展葡萄、櫻桃、蜂糖李等特色產業1.2萬畝,創辦養牛、生態雞、黑山羊等養殖場20個,創辦小微企業(家庭工廠)5個,帶領112戶成功創業,帶動就業300餘人。在大山鎮嘎拉河安置點,居民司福豔聯合本村具有“繡”技能的6人,創辦了一個“繡”工廠,如今,他們每月平均有2000月左右的收入。

服務共抓——聚焦民生、溫馨入住

為確保搬遷群眾儘快的安定下來,盤州市在“搬遷選址、配套建設、辦事服務、培訓就業”上做文章,以全程、一流的服務解決搬遷“水土不服”的問題。一是“VIP”式建設。按照附近有企業、有學校、有醫院、有車站、有農貿市場“移民五有”的標準,科學選定易扶搬遷安置點,配套建設休閒廣場,停車場、娛樂室等基礎設施,讓搬遷群眾搬了就能就業、上學、休閒、出行和就醫。二是“VIP”式辦事。按照“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科學實用”的原則,在安置點建設集便民服務、就業諮詢、群眾議事、文體活動、醫療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提供多功能、一站式服務,著力解決搬入地與搬出地戶口遷移、養老保險、社會救助等工作的銜接,讓群眾能儘快地適應和融入城市生活,縮短從農民到市民的進程。三是“VIP”式就業。將移民搬遷群眾勞動技能、就業情況錄入勞動力就業統計平臺,摸底建立、完善“已就業人員臺賬”“就業培訓需求臺賬”“就業推薦臺賬”三個工作臺賬,適時更新、動態管理。創新開辦社區職校,市直部門、職業技術學校、龍頭企業等定期組織開展全員技能培訓180餘期,組織6場招聘會,以紅果城區為中心向曲靖、興義等城市輻射,輸送保安、洗車員、月嫂等實用人才1.5萬餘名。

治理共商——聚焦和諧、安定有序

盤州市以“多元共治”思維,構建了黨委領導、社區負責、群團協同、居民參與的社會治理體制,切實提高移民社區社會治理的專業化水平。一是推行“層級”管理模式。將移民社區劃分為“社區-網格-樓宇”三個管理層級,選優配備社區工作人員及網格員,推選出居民信任的樓長,推行“網格長+網格員+樓長+居民”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發揮樓長的引領作用和居民的自治作用,組織群眾參與制定社區公約,發動群眾主動參與小區管理,設立文明監督互助隊,督促群眾自覺遵守公約。二是推行“樓長+”模式。明確樓長基本信息核查、維持樓宇秩序、社區容貌巡查反饋等6項職責,實施樓長+物業+業主“三位一體”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物業公司的主體責任和業主的直接責任。三是推行“黨建+警務”模式。在安置點設置警務室,組織社區黨員與警務人員“配對”開展排查、防控、走訪等工作,加強對小區居民防火、防盜、交通等安全知識宣傳,做好隱患排查、應急處置等工作,提高搬遷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生活共享——聚焦未來、移民小康

搬遷群眾與安置點行政村(居)群眾共享醫院、銀行、餐飲、快遞、超市等民生資源。一是“搞”活動聯心。聯居黨委結合搬遷群眾的民族民俗、人員結構、群眾喜好等情況,聯合周邊黨組織開展多樣化文體活動賽事。如今,相繼“週末廣場舞大比拼”“七·一黨支部活動”“關愛老人”等文化活動活動,進一步融洽了鄰里關係,讓搬遷痕跡逐步消失。二是“送”文化舒心。市直相關部門,組織力量開展“送文化進移民社區”活動,把農民工維權、社交禮儀等知識送到社區,引導群眾講衛生、講文明、講團結,促進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文明意識全面轉變。目前,全市組建了文藝隊3個,已開展文體演出60餘場次。三是“抓”宣傳暖心。依託社區講習所等平臺,開展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重點針對就業養老、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惠民政策進行深入講解,提高群眾政策的普及率、知曉率。通過電視、微信、顯示屏,以及張貼標語、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加強對搬遷群眾思想引導和心理關愛,引導搬遷群眾從內心深處感黨恩、頌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