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多元的陕北文化2

先 说 天

古老多元的陕北文化2

陕北文化历史悠久。民国十二年(1923)在今横山县油坊头一带出土过猿人的牙齿和头盖骨化石。可以说明,距今约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陕北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陕北仰韶文化遗址很多,府谷、神木、榆林、清涧、佳县、安塞、延安等地均有发现。

民国十二年(1923)在今横山县油坊头一带出土过猿人的牙齿和头盖骨化石。可以说明,距今约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陕北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陕北仰韶文化遗址很多,府谷、神木、榆林、清涧、佳县、安塞、延安等地均有发现。

古老多元的陕北文化2

龙山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陕北各地。陕北是黄帝部落的发祥地,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陵在陕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陕北也是大禹治水的起始点。相传大禹治水从壶口始,所以壶口乡有个村子叫衣锦村,有过禹王庙。延川有个地方叫禹居,传说是大禹治水经过的地方。这些传说虽不是历史,但我们似乎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古老多元的陕北文化2

陕北商代属鬼方。《易经》即有“高宗(即殷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清涧1983年在李家崖发掘商鬼方遗址,其遗址坐落在无定河之东的台地上,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周代,陕北住着强大的猃狁族,《诗经》中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周王朝曾多次和猃狁有战事。

春秋时期,陕北是狄人居住之地,晋献公曾娶狄女为妻。晋公子重耳即是此狄女之子,他后来逃难到了狄地,娶妻生子,住了12年。陕北至今有一川道叫重耳川。

战国时期,魏国曾在陕北设西河郡,大将吴起曾驻守西河郡。后来又有上郡的设置,一直沿用到秦汉。秦长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曾镇守上郡,修筑长城和直道,也有驰道。

汉飞将军李广也镇守过上郡。秦汉时期为陕北鼎盛时期,《史记·货殖列传》云:其地“西有关中之利,北有戎狄之畜,畜牧为天下饶。”从陕北出土的大量汉画像石,可以看出陕北的繁荣景象(全国汉画像石,陕北出土最多)。

秦汉以后,陕北置州、设县,始终处于边塞重要之地,其历史众所周知,我不再叙述,只说两点:其一,每当我国动乱之时,陕北总不平静,总有反响。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建立了大夏国,以统万城为都,辉煌了好一阵子。隋末有梁师都据夏州称帝之事。

唐末,党项族称雄陕北,到宋初建立了西夏国,并长期与宋王朝抗衡。明末,陕北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打着均田免赋的旗帜,建立了大顺政权。清朝初年有朱龙、周四的起事,清同治年间的回民造

左为谢子长右为刘志丹

直到民国年间有刘志丹、谢子长的革命活动,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其二,明代陕北的历史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明洪武四年(1371)大将军汤和攻克元行宫察罕脑儿(今内蒙乌审旗西南),定东胜。

六年(1373)置绥德卫,并将其军队驻扎此地,令其戍边屯田。

七年(1374)明朝定军屯之制。据史载,明代在陕西共屯田8.5万公顷,其中半数以上在延绥境内。(以上引自《榆林地区志》)由于元末明初的战争和折腾,陕北人口锐减,所以田地荒芜者不少,方可屯田,如果人口稠密,何来屯田之地?屯田即军垦,就像新疆建设兵团一样。屯田的将士“无事三分守城,七分屯田,有事征伐”。

运营;阿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