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中國股市的基礎正在夯實

鈕文新:中國股市的基礎正在夯實

6月28日,人民幣中間價報6.5960,較上一個交易日貶值391個基點,而且是連續7天、相對快速地貶值,刷新2017年12月20日以來新低,同時創出2017年1月9日以來最大的貶值幅度。針對此事,看到許多分析報道,大多數認為人民幣貶值對股市、樓市不是好事,而且簡單類比歷史,我們認為,這種刻舟求劍或緣木求魚的方式很成問題,所以不得不費點筆墨解釋一下。

第一,如果我們問:中國貨幣政策寬鬆一點,對股市是好事還是壞事?幾乎所有股民朋友恐怕都會異口同聲——好事兒。但您知道嗎?從理論上說,在開放條件下,如果中國貨幣的略偏寬鬆,那就很可能出現人民幣貶值的情況。實際上,貨幣兩個價格:其一是對內的價格——利率,其二是對外價格——匯率。在開放條件下,這兩個價格理論上應當是統一的,即加息對應貨幣升值,降息對應貨幣貶值。那貨幣升值和貶值,理論上對股市應當是什麼作用?美國的情況就是最好的例子。當年美聯儲採取極度寬鬆政策,美元指數貶值跌破80,但股市大漲;現在,美聯儲加息,全球金融市場都會預期美元升值,但美國股市承壓。

第二,中國已近非常開放了,尤其是最近,資本市場開放度已經大大提升,繼續什麼“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或相反)”的說法,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對內對外人民幣升值貶值表達不一的情況,只有在資本項目嚴格管制,金融極度不開放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其實可以是“三元悖論”的推論。所以,只要中國金融足夠開放,人民幣匯率和利率的表達必將趨於一致:加息,會導致市場對人民幣的升值預期;降息,會導致人民幣的貶值預期,這是“利率平價”的理論解釋。現在美國加息,如果人民幣寬鬆或市場利率走低,必然導致“金融套利資本”離開中國去美國,人民幣貶值,這就是開放條件下匯率變化的基本解釋。

鈕文新:中國股市的基礎正在夯實

第三,人民幣貶值有利於中國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有人說,人民幣貶值,會引發外資逃逸,而且二者惡性循環,會導致中國經濟疲弱。而我們認為,前者純粹胡說八道。我們認為,人民幣利率相對較低,人民幣在可控、有序的環境中有些貶值,逃跑的外國資本,一定是以投機為目標的“套利資本”,但實業資本、股權資本不僅不會跑,反而會更多地流入中國,因為低息和貶值的貨幣環境,有利於實物商品的生產(成本低)和銷售(價格優)。所以,我們說外資,萬萬不可一概而論,資本的偏好很多,不同偏好的資本對利率和匯率環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實際上,中國利率水平相對低一點,去除人民幣被高估的泡沫,實體經濟有了更好的金融環境,利潤上升,不僅國內股市投資者喜歡,境外股權投資偏好的投資者一樣喜歡。

第四,為什麼2005年到2007年,貨幣政策緊縮、人民幣不斷升值,而中國股市暴漲?這不是有悖於“升值不利於股市、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理論?對不起,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特殊經濟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2005年“匯改”之後,中國執行了人民幣不斷小幅升值並最終達到平衡的策略。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做法,導致境外投機資本判斷,人民幣升值將是長期的過程,所以流入後並不急於“套取短利”,而是把大量資金投向股市和房地產,同時通過輿論造勢“人民幣升值會導致資產價格重估”,以致中國房價和股價雙雙暴漲。注意,是外部資金推動,國內資金跟風,導致了一場巨大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但實際上,中國實體經濟卻受到嚴重衝擊。證據:當時固定資產投資確實大幅增長,但大都是因美國中低端消費品過度消費,而對應拉動中國“中低端加工業”投資的快速增長。當時,中國一般出口貿易(中國自主產品)不斷縮小,加工出口貿易不斷擴張,就是關鍵證據。

那一輪,不僅實際構建了中國經濟巨大的泡沫,而且產業結構嚴重扭曲:中低端消費品產能過剩,而自主品牌的工業產品並未獲得足夠的提升。這才有了我們今天不得不大力扭轉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重大需求。再看那一輪股市,當時上漲最快、最多的股票大都是那些“願意或有能力承受高利率”的房地產公司、金融公司和原材料公司,而真正的製造業上市公司甚至被市場投資者視為“垃圾”。與此同時,許多上市公司靠炒股收益推高利潤增長,而正常經營收益的增長每況愈下,甚至與當下的情況大相徑庭。

鈕文新:中國股市的基礎正在夯實

另一個方面,美國窮人依靠“房屋反覆重估,利用差價套取現金”的消費模式,導致中國中低端消費品加工過熱,並引發中國經濟“過熱”。注意,這是典型的外需拉動的過熱,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利率不斷走高,人民幣不斷升值,其結果就是中國經濟內需受到嚴厲打壓。內需受到嚴厲壓制的證據是:2008年,當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中國外需突然歸零,我們看到GDP直線下跌。為什麼?因為GDP=內需+外需,外需歸零而GDP暴跌,說明中國經濟內需其實非常疲弱。這才有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108度大掉頭,“4萬億”拉動內需措施的出現,這實際是“填補過去貨幣政策壓制內需的欠賬”。

所以中國股市投資者必須意識到,2005到2007年那輪“牛市”其實是“很壞的市場狀況”,沒有理由繼續期待那樣的市場重現,也沒有理由、更不能允許那樣的市場狀況重現。所以,歷史條件變了,股市投資者需要看到的是,中國大量製造業和真正的高技術上市公司的利潤已經開始實現真實性上漲,要比上一輪股市牛市的基礎堅實得多,健康得多。

當然,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的爛事兒,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為什麼可以越來越多地看到上市公司爛事兒,有股市低迷的原因,當更重要的是今天的證監會已經不是過去的證監會了,把這些爛窟窿扒開來,清理掉,這不是大好事嗎?所以,我們不能被一些情緒性的言論引導去“以偏概全”,中國股市上市公司的主體是好的,就算跌成今天這樣,打開股市的歷史長河,起點和終點相連,我們能夠看到有多少股票數十年上漲數十倍?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客觀。許多影響股市的問題,放到歷史長河裡,那又算個什麼事兒哪?這就是“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