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長頸微束,滑肩鼓腹,也許這是世上最優雅的一隻器物。遠遠望去,華美與沉靜已撲面;近觀細品,又藏著我們古為今用的巧思。覺山隱窯有幸師法古器,致敬經典,燒成「花果三多紋瓶」,希望為您書房雅室再添一抹古意。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蒜頭瓶,瓶如其名。

名字雖然有些市井味道,

但在文人眼裡卻是大雅美器。

氣質端莊,形體秀麗,

非常符合中國人審美,

讓人過目不忘,

如同少女亭亭玉立,

心生喜愛。

蒜頭瓶歷史久遠,

最早創燒於宋。

即便在美學的第一朝代,

當時也是很高檔的雅器,

罕有難得的精品。

從此一代代傳至明清,

康雍乾三皇最愛宣德青花,

官窯仿燒過不少經典,

也是現存最名貴的一類。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據《乾隆記事檔》記,

酷愛摹古的乾隆帝對蒜頭瓶更是情有獨鍾,

曾命景德鎮御窯廠讓唐英仿燒

一批內府舊藏官窯器,

其中就有“宣窯青花白地蒜頭瓶”。

而這隻御用賞器,

便是現藏兩岸故宮博物院的傳奇——

青花折枝花果三多紋蒜頭瓶。

這款蒜頭瓶器型優雅,

比例完美,

寓意更是吉祥。

從乾隆開始,

歷代皇帝都有燒造,

成為傳承有序的御用經典,

清代宮廷陳設瓷的典範。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老天總是有最好的安排,

當我們可以駕馭時,

便和它有幸相遇,

又一見鍾情,

不自禁有把它做出來的想法。

作為手藝人,

能再現盛世時的華美與氣度,

這種機會可遇不可求。

說到御用器,首先是氣韻,

也就是常說的官窯範兒,

比如宣德青花低調內斂卻氣場強大,

乾隆青花華麗張揚卻重工細膩。

當把兩代官窯特點結合在一起,

器物真實擺在面前時,

連我們自己都為之折服。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上手細品,您會發現,

挺拔俊秀的瓶身,

還藏有我們的一點點心思。

在瓶肩與腹之間,

蓮瓣紋與回紋承接處,

有一圈造型變換。

雖然過渡柔和到不易察覺,

卻讓整器多了一些韻味,

賞玩多了一層樂趣。

這不明顯的小細節,

放在24公分高的瓶上,

要達到完美,

背後卻是數倍的心力與耗時。

同理,

也正是在細節處下功夫,

才讓官窯器有了不一樣的氣韻。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當然,

器型只是一半,

有了紋飾點綴才算圓滿。

整器從口沿到底足,

共八層紋飾,

每層紋飾的位置和間距都有章法,

差一點就不雅,

要協調好並不容易。

包括回紋的轉折、

如意雲頭的大小、

蓮瓣紋的高度都有講究。

每一種紋飾都做到精準,

組合起來才對味,

也才能過得了自己這關。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花果三多紋作為主題,

是整器的“眼”,

也是筆墨最重的地方。

和常見“三多”不同,

由石榴、佛手、壽桃“果三多”,

以及牡丹、菊花、蓮“花三多”組成。

六款祥花瑞果賦於一畫,

繁複而精美,

轉動瓶身,

每個角度都有賞玩的意趣,

著實花了不少心力。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花果三多不僅紋飾豐富,

畫法也非常講究。

我們沿用清三代官窯首創的點工技法,

以筆觸模仿永宣青花髮色厚重的效果,

看似點點隨意,

其實相當有規矩。

而要每一點都妥帖地落在正確的位置,

不僅是手上功夫,

更要數倍的耐心。

因為越是華麗的重工,

越要安住自己,

一出離,東西就不對味了,

相信您能看出這隻瓶創作時的狀態。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每枝花果再以靈芝收尾,

是折枝裡很高級的畫法,

不僅有天賜仙物增祥納瑞之意,

整器更添一份御瓷氣韻。

點點青花,筆筆描摹。

一隻蒜頭瓶,

重見了一個時代的最高審美和工藝水準,

也成全了我們與古人之間的心手相傳。

此種美物,

圖片所能表達總顯得乏力,

希望各位能有緣相遇,

親自賞玩,

感受其中妙趣。

乾隆琢器的華美,都畫在這隻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