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敏感

安全感

強烈執著

本能性衝動

對儀式感敬畏

無不肆意體現在

向琴的作品創作中 ……

眼前這位年輕的女藝術家名字叫向琴。她的雕塑作品《痕跡》參與了由傅軍老師作為策展人的《具象的當代性·第四回》。她也是本次展覽中年齡最小的參展藝術家。

“興起、實驗、糾結、釋然、自得。意平,意難平。”這是向琴至今為止的創作感言。向琴在創作過程不可避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長達數月之久; 出於對傳統大漆工藝致敬的儀式感, 她依舊堅持使用漆藝技法一次脫胎定型,這份匠心精神實屬難能可貴。她希望在現代能有更多的人可以通過作品瞭解關注漆藝這門式微的民族傳統工藝。

其參展雕塑作品《痕跡》的靈感來源於傳統的漆器;整體形象聚焦於睡眠的人形。在這髹塗數遍的蜷縮痕跡裡,孕育著現代人那份不安孤獨的常態。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痕跡1·胎 210*136*25cm 漆、苧麻布 2018年

創作材料與技法只是一種興趣與釋放自我的方式。向琴並不想讓作品太過匠氣,僅僅成為一件工藝品。學習公共藝術的她,一直在思考:如何使作品具有當代性的同時又不失公共性?更多的時候,她的作品會走出美術館,與戶外的某些環境或背景產生某種“共振”……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痕跡2·再生 230*136*125cm 樹脂 2018年

痕跡系列的另一幅作品《再生》與《胎》這幅作品呈現方式截然相反(在戶外展出)。顯眼的玫紅色與草地的碧綠色形成強烈的視覺衝擊。採用現代材料,同樣一次脫胎,同樣呈現孤獨敏感的人形,給人一種別樣的視覺張力。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滿 燈光裝置 尺寸可變 2016年

作為年輕藝術家中的佼佼者,向琴對各藝術形式都欲嘗試,她也“玩”過燈光。

其燈光裝置《滿》,遠看只有半弧光圈,但在某個特定角度,與水中倒影結合來看,便會神奇般呈現一整個完整的圓。虛與實之間,光與影之中,無不滲透著創作者對人生圓滿追求的某種思考……

“每次創作就像一場修行,過程中有太多偶發的欣喜與意外,讓人理解擁抱了每個當下的自我與世界。” 向琴說自己平日裡熱衷逛展覽,去理解別人的作品就像在與藝術家前輩們進行一場有意思的對話,讓其受益匪淺。

“非常幸運能夠參於此次傅軍老師策展的《具象的當代性·第四回》,請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由衷的說。 各位藝術家老師的作品讓向琴十分感觸與震撼,也讓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對藝術的堅持。學會從成熟藝術家作品中攝取為年輕藝術家所用的“養分”,是一件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把自我的敏感情緒 又或是看到的某種焦慮與不安 封印在她的創作痕跡裡 是肆意的也是收斂的 是偶發也是有所預謀的 更多的 是她仰仗著一腔本能性的熱情與衝動

“具象的當代性·第四回”向琴參展作品: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向琴個人簡歷:

生於1997年,籍貫湖南。

2018年畢業於上海理工大學公共藝術專業,現居上海。

參展經歷:

2017年:《再現》 坦培拉藝術作品展;《間接性》 第六屆上海當代學院版畫展,獲優秀獎。

2018年:《具象的當代性·第四回》。

藝諾推介|“琴”允許我“向”前輩們致敬——向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