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胸而论,苻坚,有始皇的雄心,但没有嬴政的狠劲儿啊

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淝水之战(7)

苻坚要倾全国之兵南征;其他大臣什么反应呢?

答:一片躁动!

伐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再无回旋的余地;打酱油的大臣们闭嘴不再劝了;而一些忠臣们,比如苻融,只能退而求其次,把反对南征,变成反对苻坚亲征。

其实前秦自王猛死后,苻融可以说是国内唯一一个继承了王猛思想的大臣。

像慕容垂、姚苌这样心怀异志的家伙,苻融是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盯着。

看苻坚已然油盐不进,苻融心急如焚。

拼着挨骂,他又来找苻坚,哥,这仗不能打啊,即便打,也不能把家底儿全压上去。

苻坚不屑一顾,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说这话;没看见那些个羽林郎们有多高兴么?慕容垂、姚苌,这些百战之将,也都急于求战,士气如此高昂,怎么就你老给我吃泄气散消力丸呢?咱可是亲兄弟。

苻融说,正因为咱们是亲兄弟,我才不愿意看您往坑儿里掉。您刚才说慕容垂、姚苌,您当他们是什么好鸟?鲜卑、羌人跟咱们可是有灭国之仇的,他们的话能听吗?还有那帮羽林郎,这都是什么人,一帮小崽子,毛儿都没长全,他们见过血吗?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儿吗?您现在听他们的,下这么大的本儿发动战争,万一有个闪失,您怎么善后?

苻坚越听脸色越差,最后干脆让人把苻融轰出去了。

公元383年8月,苻坚的大军出动了,前秦军以苻融为前敌总指挥,张蚝、慕容垂为先锋,率军25万先行南下;随后苻坚又命令全国征发来的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87万大军,向河南项城集结。

凭胸而论,苻坚,有始皇的雄心,但没有嬴政的狠劲儿啊

然后,苻坚动身,往项城而去。

出发前,苻坚干了件挺二的事儿——

前秦主力往东南而去,为了加强对巴蜀方向的防御,苻坚特命姚苌为龙骧将军,都督益州、梁州诸军事,临走的时候苻坚对姚苌说,过去我就干过龙骧将军,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建立了大业;因此,不曾将此职务轻易授予他人,卿要努力!

边儿上站着左将军窦冲,人窦冲说了句,王者无戏言,陛下您这话过了吧?(“此语系不详之兆!”)。

苻坚想想也是,这不是暗示姚苌将来也能成就大业吗。

一语成谶,后来,姚苌果然应了这句话。

苻坚后悔的直想抽自己嘴巴,但话已出口,覆水难收,这伙计只好带着纠结上路了。

9月,苻坚领着关中一带征发的数十万部队到达项城。而此时,来自凉州的部队才走到咸阳;而来自四川、汉中的部队才刚刚动身,唯独来自河北的部队已走到彭城。

苻坚不愿等所有的部队都集合后再发动战争,他令苻融率张蚝、慕容垂带领前锋部队加上部分后到的军队共30万人,先去颖口(安徽省颍上县东南,即颍河注入淮河处。),进入进攻寿县的攻击位置,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在这儿,要特别说明一句,在苻融率领的先头部队中,慕容垂的鲜卑军可并不在其中,而是独立作战,被放在了襄阳方向。如果在结合上之前,苻坚把姚苌的羌军放在巴蜀方向防备桓冲,这里边儿的意思,就值得琢磨一下了。

苻坚怎么想的,咱现在不得而知,这伙计已经死了1千多年了。

不过可以简单说说苻坚这次南征的考虑吧;毕竟动静儿闹这么大。

凭胸而论,苻坚,有始皇的雄心,但没有嬴政的狠劲儿啊

(说明一句,这张图片是在网上找的,我钻研了半天也没看懂旗子上的符号是啥意思;反正就是为了说明前秦军人多,大伙儿凑合看。)

翻检史料,种种迹象表明,苻坚此次灭晋,是在cosplay炎哥灭吴的计划,即从巴蜀、荆州、淮南三路南下。

但仔细梳理一下,却能发现,其实苻坚并不具备炎哥当年的条件。

首先,是中路的荆襄一带的态势。

襄阳作为曹魏给予西晋的地缘战略遗产,虽说一直被东吴觊觎,但却始终没能占领。

公元269年,名将羊祜镇守襄阳,屯田积谷,“绥怀远近,深得江汉之心”。羊祜还设计让吴国撤去石城(湖北省钟祥市)守备,而随后,晋军却在石城附近建立了五座城池,“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从此吴国将领前有孙秀叛逃,后有步阐之变,吴将夏详、邵凯、邓香率部投降,“自是前后降者不绝。”。

到公元279年,西晋发动灭吴之战时,炎哥起码在襄阳地区已经为战争做足了准备,《晋书,羊祜传》称,羊祜治理襄阳后期,荆州的粮食储备已经“有十年之积。”。

因此,可以说通过羊祜的努力,襄阳不仅是对吴战争的最前线,而且,已经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并且晋军已经将触角延伸至夏口的长江北岸。

前秦呢,拿下襄阳一带的时间就在几年前,也就是公元379年;咱前面说过,襄阳以南还在东晋手里,别的不说,至少桓冲手里还有10万左右的部队蹲在附近。而且由于占领时间太短,民心思晋。

这就跟西晋灭吴时不可同日而语了。

前秦占领襄阳后,也曾试图南进,但却遭到了惨败。

而就在公元383年的早些时候,桓冲还对襄阳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

因此,前秦占领的襄阳无论从民心上或者战争储备上讲,均只是起到一个桥头堡的作用而已,无法起到战役出发地所应有的作用。

再说西线巴蜀一带。

公元263年,曹魏灭掉蜀汉,到炎哥伐吴的公元279年,相距17年之久。

并且在王濬担任益州刺史开始造船始于公元272年,至伐吴之时也已经准备了七年之久。

前秦是公元373年彻底攻陷蜀地,距今也近十年,但是前秦占领蜀地之后,统治并不牢固。

看过前文的兄弟应该有印象,前秦军占领益州的第二年,蜀地就爆发了张育、杨光的起义;公元379年,当秦军进攻襄阳、魏兴之时,东晋还曾派遣毛穆之率军西上,蜀人李焉再次发动起义,晋军一直打到巴西(四川省阆中县)才驻足不前。

也是在本年,公元383年,东晋杨亮再次西征,又一次深入益州腹地,进攻涪城,但没有成功。

同样,苻坚任命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太守,这一任命距伐晋仅仅一年,这跟王濬造船的7年,显然在准备时间上差了老鼻子了。

最后,再来说说东线。

炎哥灭吴前夕,在江淮方向上,已经是占了绝对的地缘优势,具体表现在西晋已跨据淮河两岸。

看过《三国演义》的兄弟应该记得,书中第六十七回,唤作“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说的就是孙权统军10万跟曹操争夺合肥,结果10万大军生生被张辽800壮士击败的事情。

凭胸而论,苻坚,有始皇的雄心,但没有嬴政的狠劲儿啊

这事儿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也就是从那会儿起,东吴便丧失了淮河防线,曹、吴双方的边界大体维持在淮河与长江之间靠近长江地带。

公元243年,二小放牛郎邓艾上书朝廷,建议在淮河南岸屯田三万人,在淮河北岸屯田二万人,且耕且守。朝廷然其说,等到炎哥灭吴之时,魏、晋国已经在淮河两岸屯田了35年之久,可以说晋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部队,不仅齐装满员,而且后勤无忧。

因此,可以说当炎哥灭吴之战打响之时,东吴的江淮防线只有长江防线,当晋军从淮河南岸各个据点南下的时候,吴军在长江以北已经无险可守,如果不主动北上迎击,晋军很快就可以饮马长江,与东吴平分长江之险,这也是后来东吴张悌不得不做出一次几近自杀式的出击的苦衷。

而与此相反,东晋虽然在数年前失去了淮北;但放弃淮北,却大致可以视为是东晋一次主动的战略收缩;放弃淮北以后,东晋依托淮河固守,并在公元379年,由谢玄率领北府兵全歼了前秦来犯的10余万军队,连战连捷,直至最后的君川大捷,将秦军势力赶出了淮北。

三个方向上,前秦跟西晋,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苻坚久历战阵,他会不明白吗?

或许吧。

可能在苻坚童靴看来,前秦之前灭燕时的潞川之战、陷蜀前的青川之战、灭凉时的洪池之战、灭代时的石子岭之战,都是一场战略决战之后,对方由于军事上的失利直接崩盘了。小小的东晋,就算地利上占点儿便宜,在他的百万大军面前,最终还是难逃灭国的下场。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干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