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武陟縣西南一帶有大司馬、司馬崗和小司馬三村。據說這三個村的名字與司馬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司馬遷是西漢龍門(即今陝西省韓城縣)人。在漢武帝時當太史令。有年,漢武帝派李陵率五千兵卒北伐匈奴,匈奴出動三萬多兵卒還擊。由於寡不敵眾,漢軍大敗,李陵被迫投降匈奴。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漢武帝知道後大怒,把李陵母親和妻子逮捕人了獄。朝中無人敢替李陵講情,只有司馬遷乘著漢武帝召問他時,敢為李陵辯護。說李陵降匈奴不是真心,而是迫不得已,應該予以寬大。漢武帝聽了,變臉作色,下令叫衛士把司馬遷拿下投入獄中。侍從怕滅九族,連忙傳信家裡,叫司馬遷的兩個兒子趕快隱姓埋名遠走他鄉。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兩個兒子經商量決定,大的繼承父親複姓的司字,在司左邊加一條豎道,改姓同;二的繼承父親複姓的馬字,在馬左邊加上兩點,改姓馮。商量好後都帶了些銀兩就各奔前程了。一個跑往南,一個逃往東。大兒一口氣跑到湖南南部的祥圩,因而祥圩就變成了同祥圩;二的跑到懷縣(即今武陟縣)西南的一個土崗上住了下來。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這位二兒子後來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和小兒脾氣不合,在一塊不吵就打,他就把大兒派到崗西看管他開的四大懷藥園,把二兒留在身邊照護自己,把小兒派到崗東二十多里的牧場放馬。後來,大兒生的後代就在崗西四大懷藥園裡居住二兒生的後代就在崗上居住,小兒生的後代就在崗東二十多里的牧場居住。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這些後代為了不忘先祖,就將大兒一直住的地方稱大司馬,二兒一直住的地方稱司馬崗,小兒一直住的地方稱小司馬。據說,現在大司馬、小司馬和司馬崗姓馮的和湖南同祥圩姓同的都說司馬遷是他們的祖先。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武陟縣老城村、木城鎮有宋、何、邢三姓。這三姓是一家,彼此不準通婚,供奉的始祖是親兄弟,分別稱宋大公、何二公、邢三公,這是咋回事呢?提起此事,得從明初移民說起。元末,明軍與元軍在武陟一帶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拉鋸戰,武陟人幾乎被殺絕了,造成了百里斷炊煙、路丟元寶無人撿的荒涼景象。元亡,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當了皇帝,他頒旨從山西洪洞縣向河南武陟縣移民。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有一戶姓宋的人家弟兄三個,一聽說去河南武陟縣開荒種地,個個興高采烈,摩拳擦掌,爭搶報名。里正說,皇旨有規定,一戶只准去一人,不能多去,更不能都去,怎麼辦呢?急得弟兄三個徹夜不眠,聚在一起想辦法。天明,他們終於想出了個好辦法。一家分成三家,老大仍姓宋,老二改姓何,老三改姓那。里正不忍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就睜隻眼閉隻眼給他們造冊登記了。

司馬遷讓兩個兒子隱姓埋名遠走他鄉,二兒子改姓馮

弟兄三個移民到武陟後被武陟知縣安排在當時的縣城(今老城)和木欒店(今木城鎮),繁衍發展成為宋何邢三個大家族。現在宋氏世系圖表族譜裡記著始祖宋大公、何二公、邢三公,何邢兩支系續了數代便無記載了,但後代子孫都知道他們和宋姓是一家,祖根姓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