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中的春节

还没关注?

图画书中的春节

快来点这里

鼓屏162,《福建教育》杂志官方微信

图画书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过春节的风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春节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历史悠久,并且有着广泛的民族认同感。春节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团圆是春节的精神内核。在春节团圆的时光里,让孩子读一些关于春节的图画书,有助于帮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与美丽。

本文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小年兽》《团圆》《回家》《打灯笼》四本书为例,从关于春节的神话传说、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的文化情感体验三个方面来论述春节这一主题在原创图画书中所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精神。

图画书中的春节

一、神话传说的幻想魅力

如果将一项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事件赋予一个神话传说的由来,就会让事件变得充满神秘感、趣味性和故事性。听充满神秘感的故事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性,对孩子尤甚,所以自古以来人们编了很多关于过年的传说。

春节被称为“过年”,关于“过年”的神话传说大致内容就是“年”最初是一个栖居山上的怪兽,到了除夕夜就会下山来抓人,为了抵抗“年”,大家就在除夕夜张灯结彩,放鞭炮,热热闹闹地度过,把“年”吓走。平安度过这一天,也就算是过年。

图画书中的春节

由熊亮创作文字并绘图的绘本《小年兽》就是关于过年的神话传说,他取材自传统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是与传统的民间传说故事不同,他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为故事赋予了新的内涵。整本图画书温馨而充满趣味,篇幅不长,情节一波三折,用浓厚的水彩、渲染的技法表现出中国传统风味。作品一开篇,扉页上就有一个长着四只眼睛的小怪物在边跑边跳,奠定了作品活跃欢快的气氛。这个小怪物是谁?为什么这么欢快?让读者带着疑问走进书中。

作品正文一开篇就交代了“年”是一个怪兽,是由寒冬夜里的孤独聚集而成的怪兽。它孤单地盘踞在一座荒凉的山上,四周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连旁边的枯树枝上挂着的鸟笼也是空荡荡的。这里,布满画面的灰色营造出压抑和寂寞的气氛,从这种气氛中读者体会着孤独与寒冷。于是生气的年就冲下山来袭击落单的人。作者在这里说得很有意思,太孤独的“年”也不知道为什么除夕夜就生气了,生气的“年”就冲下山去袭击人,而且袭击的只是落单的人。袭击的方式也很有意思——将他们紧紧抱住。在这里读者从图中就可以看到,怪兽“年”并不像传说中的怪兽那么可怕,相反,它就像一个落单的孤独的孩子,心情不好,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想发脾气,其实只是希望找一个玩伴。

从此以后,大家在除夕那一天都会聚在一起,放着鞭炮,挂上五彩的年画,举着火红的灯笼,做满桌的菜,穿上火红的衣服,热热闹闹地一块儿过年,“年”再也不敢出现了。慢慢地,人们忘记了“年”这个怪兽。本来关于“年”的故事就结束了,可是在书中来了一个转折,“年”其实还在,它只是去抓那些孤独的人,钻到他们的心里,吞噬他们的温暖,让他们愤怒。

故事说到这里,作者突然把读者带出来——“你肯定不愿意这样!现在让我们重新来过。”这样的插入语是一种转折、铺垫和引导,引出的是对抗“年”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不要让世界上有孤独的人,我们要尽我们的努力去给予身边的人温暖,在过年这天给他们问候,当然最最重要的是让“年”也感到温暖,不要驱赶“年”,而是也拥抱“年”:因为温暖化解孤独。

作品一开篇表现的“年”就像一个孤单的孩子,只要有温暖,它就会改变,而温暖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付出。付出爱和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像图画书中一样,充满红色、橙色、黄色等暖暖的颜色。

色彩是本书在图画叙事中运用得最有特色的地方,代表温暖的喜气洋洋的暖色和代表孤独的冷色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在带领孩子阅读时,让孩子从书中的色彩去体会内容所描述的孤独与温暖的情感体验很重要。随着孩子体会着书中的色彩变化,教师的语调也要跟随着怪兽“年”的改变而改变,从凄惨、荒凉又凶狠到温暖、快乐和喜庆,让孩子们感受情感的变化,也让书本的主题“付出关爱”自然而然地融入孩子心中。同时,要让孩子说一说,如他们过年的体会、过年发生的快乐的事情等,最后还可以让孩子相互表演拜年,学会过年的问候方式。

二、传统习俗的现实意义

传说归传说,其实,据民俗学家研究,春节最初起源于腊日祭。在尧舜,甚至更古老的时代,腊日祭是最大的岁末祭祀节日。腊日祭是一项严肃的事情,上至天子下至贫民都要以不同的祭礼来表达对腊日祭的重视。“腊日祭的根本目的是对旧岁神佑的报偿与对来年丰收的祈求”,腊日祭对古人来说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

春节本来就起源于农耕文化,越是接近农耕文化的地方,越是能体现浓郁的风情。不同地方春节的习俗不一样,但是共同点就是对特定时间的统一认同。在同一时间,大家会以各种形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图画书中的春节

由王亚鸽创作文字、朱成梁绘图的图画书《打灯笼》就体现出浓郁的北方农村春节的传统风俗。打灯笼是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正月初三舅舅要送外甥和外甥女一对灯笼,孩子接到灯笼后每晚都要打着灯笼玩耍,正月十五要把灯笼烧掉,意味着年过完了。图画书《打灯笼》就是通过小女孩招娣的视角,表现了这样一个关于北方春节习俗的故事。书中的背景画面是冬天大雪覆盖的北方村庄,画中的小姑娘们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花棉袄,打灯笼也是北方乡村特有的习俗。正是这些意象,让读者一打开书本,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浓的北方乡土气息。

打灯笼、放烟花、穿新衣……在寂寥而空阔的北方冬夜里鲜艳的颜色让春节充满了一种仪式感。对于孩子来说春节的仪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仪式之中,在这热闹之中的快乐与美好。正月十五的撞灯笼也是一种仪式,意味着年过完了。年过完了,书中的小主人公招娣是多么失落,但是新的一年来了,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招娣也会慢慢长大。生活也就是在这失落与希望之间一步步向前迈过去。这是过年的内涵,也是成长的内涵。

图画书中的春节

由余丽琼创作文字、朱成梁绘图的图画书《团圆》表现的则是南方的春节。南方水乡的河网密布,河边粉墙青瓦的建筑,翠绿的竹子,舞龙队,大年三十包汤圆等都充满了浓浓的南方乡土味道。同样在书本的最后,年过完了,爸爸也要离开家到外地打工了,“我”非常不舍,也不想结束过年,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明年还会过年,明年过年的时候“我”就长大了。

带领孩子读这样的图画书,不需要太大的情感起伏,只要用温和的语调娓娓道来,让孩子看着图画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地方过年的风俗,成人引导孩子看作品中的细节——村庄、街道、路边的风光、花草树木、屋子、家具、菜肴等,在细节中表现着浓浓的地理文化的特色,也可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风俗,说说过年玩的游戏,说说来年的愿望。

让孩子读这样的图画书,能够让他们体会到不同地方春节的风俗,不但开阔他们的视野,也让孩子们产生共情意识。无论在什么地方的中国人,对过年的情感都是一样的。

三、中华文化情感的共同体验

过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这种仪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团圆,一个大家庭凝聚在一起,这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体验。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人们都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这是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就像打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人们盼过年,其实盼的就是团圆。

图画书中的春节

《团圆》一书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主题。同样主题的还有由魏捷创作文字、徐灿绘图的《回家》。两本书表现的都是过春节了,在外打工的爸爸在全家人的期盼中回家和家人团聚的故事。《团圆》一书重点写的是爸爸回家后如何快乐地和家人相处;《回家》一书重点写的是爸爸过年回家赶上了春运,路途的漫长和艰辛。而家人特别是孩子的期盼,是两本书表达的重点。于是春节就不只是大家穿新衣包饺子或者包汤圆,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过大年了,而是加上了一层深深的浓浓的亲情,对父亲的期待,对团圆的渴望,对家庭圆满的渴望。热闹之下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企盼团圆的情感诉求,感人肺腑。

图画书中的春节

在带领孩子读这样的图画书的时候,相应图画书朴实的叙述,应该用温和而朴实的情感去讲述,温和中带着深情,用深情来表现父爱如山,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表达,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父亲,说说过年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做的事。最后在讲到父亲离别的时候不要太过于悲伤,要引导孩子认识到父亲的离别是为了家庭有更好的生活,这是一种沉沉的家庭责任,但是只要心中有团圆的期望,父亲走了下一个过年还会再回来。

这两部作品中所描述的父亲都只是普通的打工者,做的都是普通的工作,在全国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父亲,也有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让孩子读这样的图画书,能够让他们理解家庭亲情的意义,体会过年这样一种传统节日后面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这些图画书通过神话传说和普通的亲情故事让孩子产生对春节的遐想,在想象中让孩子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孩子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投身到现实的生活中,从体会身边的风俗习惯去引发与传统精神的共鸣,这样的共鸣和想象的世界相互呼应,最终表现出对团圆的向往。这是一种共同的民族文化情感,这种情感形成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所以,当孩子读这些图画书的时候,不仅仅是听了热热闹闹的过年故事,更是在体会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

图画书中的春节

文|太阳鸟故事家族发起人 刘晓倩

原文刊发于《福建教育》2018年 第8期

排版|林小晶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