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个政策,朱棣自私的将之改变,结果酿成了大祸!

谈及朱棣,有一个诡异的现象,即:从正史上来看,朱棣是一个雄主,堪比千古一帝;但从民间上来说,几乎清一色的说朱棣残暴。

日本一位汉学家的观点比较独特,让人能换一个角度看朱棣:“昔汉武、唐宗者,虽屡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将而非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的确,从历史上看,以皇帝之尊,远赴大漠的,除了蒙古皇帝之外,也就朱棣了!

实际上,仔细翻一下,就能看到朱棣无以伦比的功绩,(1)完善中央制度,设立内阁,(2)开创永乐盛世,(3)建立世界最大的海军,郑和七次下西洋,(4)五次亲征漠北等!不夸张的说,朱棣是一个真正的文武奇才,历史名声是辛苦挣回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然而,朱棣却做错了一件大事,滥用一个连环计,坑了弟弟一把,却让北疆300年不得安宁!最终,虽不能说这导致了明朝灭亡,但明朝灭亡却与之息息相关!

朱元璋的一个政策,朱棣自私的将之改变,结果酿成了大祸!

朱允炆上台之后,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争夺皇位。此时,北方诸王中,势力最大的是宁王朱权。然而,朱权却拥兵观望,既不帮朱允炆,也不帮朱棣!需要说明的是,宁王就藩大宁,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大宁在喜峰口外......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对于朱权的态度,朱棣非常难受,主要有两个原因,(1)如芒在背,朱权就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倒向朱允炆,朱棣就危险了,(2)朱权手下精兵众多,如果争取到的话,那么就事半功倍,夺取皇位的希望就大了!

因此,朱棣想了一个连环毒计,坑了弟弟一把!关于这一点,重点有三点内容!

朱元璋的一个政策,朱棣自私的将之改变,结果酿成了大祸!

第一,朱棣暗中重金勾结朵颜三卫,让这群蒙古部落,在关键时刻,要站在他这一边!当时,宁王朱权是朵颜三卫的直接上司!

第二,朱棣一个人进城去见朱权,说不得已才造反,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但实际上却做了三件事,(1)手下官兵悄悄进城,(2)勾结朵颜三卫,(3)趁宁王朱权送到郊外时,伏兵将朱权绑架了!随后,朱权被朱棣威胁,只能跟着一起造反,而朵颜三卫骑兵也成了朱棣“靖难军”的骨干!

朱元璋的一个政策,朱棣自私的将之改变,结果酿成了大祸!

对于这一段历史,史书上这么描述:“为解后顾之忧,燕王一人先入城,从官稍稍入城,阴结诸胡并思归之士,濒行宁王饯送郊外,伏兵拥宁王去,遂诏诸胡及护卫官校,皆从宁府毕发,而城为之空。其后,大宁弃与朵颜诸虏,而行都司迁保定。

第三,朱棣成了皇帝之后,改变了朱元璋的藩王守边的政策,将各地藩王纷纷改封。其中,辽王、谷王、宁王三王都改封到了南方,宁王改封到了南昌!后来,宁王为何造反?因为朱棣在绑架朱权时,声称“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朱元璋的一个政策,朱棣自私的将之改变,结果酿成了大祸!

可以说,从一开始到最后,朱棣使用连环计,把善于谋略的朱权,玩弄于股掌之间!那么,朱棣的这一连环计,和北疆300年不得安宁有什么关系呢?说起来很简单,关键有三,(1)废除藩王守边,(2)将蒙古境内的明军后撤到长城防线,上文“城为之空”,(3)将长城之外的土地,赏赐给了朵颜三卫等,让他们代为守卫边疆!

然而,朱棣的退缩策略,导致蒙古各部很快就开始叛乱;关外的卫所撤销,明朝失去了了对草原失去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当时蒙古有三股势力,即兀良哈人的朵颜三卫、瓦剌和鞑靼,但朵颜三卫却从永乐初年开始,就一会背叛一会依附,犹如墙头草。不夸张的说,原本该为大明守边的朵颜三卫,其实是大明另一个敌人!

原本牢固的边疆,防线在长城之外,结果被朱棣改变了;原本不敢造反,被牢牢控制的朵颜三卫,却彻底被松绑,成了一颗定时炸弹(朵颜三卫离北京太近了)。这一切都是和朱棣对朱权的动作有关!

朱元璋的一个政策,朱棣自私的将之改变,结果酿成了大祸!

试想一下,如果朱棣不后退防线,或者不改变朱元璋的“藩王守边”的政策,那么蒙古骑兵,在明朝近300年的时间里,能随意入关抢劫吗?甚至于,在长期的战斗中,明军将越打越强。原因很简单,藩王会更有动力保卫自己的财产!

因此,原本明朝对蒙古是攻势,结果给朱棣弄成了守势,虽然有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却依然没能改变战略形势。所以说,朱棣这一连环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北疆近300年不得安宁,甚至酿成了土木堡之变等的大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