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张学良道出了13个字

无论功过是非,张学良将军在面对质疑指责时,说了13个字,足以戳破一切的非议。

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张学良道出了13个字

张学良将军一生颇具争议,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人的进攻,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拱手将东三省让与日本人,一时成为了千夫所指的罪人。然而东三省的丢失并没有满足日本人对领土贪婪的欲望。日本人在建立伪满洲国后,并很快将爪牙伸向了关内。张学良在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机的关头,毅然挺身而出,联合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发动“兵谏”也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要求决策者停止“揽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又成了世人口中的民族英雄。至于张学良将军是否爱国,他是否配当我们的民族英雄,他所说的这13个字个个掷地有声。他配。

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张学良道出了13个字

其实张学良将军手上的50万东北军并不是一击即溃。自直奉战争败北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对武器装备和飞行员培养这块一直抓的很严,从日本人占了东北后所获得的武器资源上可以看出,当时的东北军有和日本人叫板的资本。(获得了两百余袈飞机,步枪约15万支,子弹约3百万发,迫击炮约6百门,炮弹约40万发,山、野、重炮约250门,炮弹约10万发,火药约40万磅,同时还拥有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奉天兵工厂)

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张学良道出了13个字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放弃了抵抗,丢下了三千万信任他们的百姓。张学良将军从此便有了一个不是很雅的绰号“不抵抗将军”,被指为“千古罪人”也是情有可原。但是真实的原因并非是张学良将军不想抵抗,而是他错误的估判了形势。他在晚年曾这样说过:“不是我不想抵抗,是我错误的估判了形势,过度的依赖国联,如果我知道日本人是蓄谋已久的,我会抵抗的,我对不起乡亲父老。”

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张学良道出了13个字

接着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被害,张学良被幽禁,张学良没有被杀害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决策者忌惮华北的20万东北军,又或者是迫于当时的舆论压力不敢同时对两位爱国将领下手。生亦可悲,死又何惧。在漫长的54年幽禁生涯中,张学良将军过着凄惨悲凉的生活,经常要下地种上几畦菜贴补“家用”,母鸡产下的蛋也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品”。傍晚黄昏思绪万千时,经常独自一个人站在海边,遥望着远方,因为海的一边有他的家乡故土,而海的另一边有他的嫡亲挚友。陪伴他54年的仅仅只有妻子赵一荻。若不是将军心胸豁达,怡然自得,早已无法忍受。

50万东北军不战而退,舆论一片哗然,面对质疑张学良道出了13个字

人们对将军的“不抵抗”有很多的质疑。张学良面对这些质疑曾这样说过:“我若不爱国,我会有如此下场吗!”这13个字深深戳痛了我的心,他为我们的民族背负起了太多的苦难,不要再去诋毁他了。不计个人得失,但求心安理得。张学良将军在被幽禁54年,获得自由后也没有将“不抵抗”的责任推卸于当时的决策者,大丈夫敢作敢为,他的伟大人格值得我们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