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明堂(汉长安城明堂、北魏平城明堂、唐洛阳城紫微宫正殿、北宋汴梁明堂)之一,是北魏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是目前唯一在原址修复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遗址的城内标志。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中国百家姓》摄制组来到位于山西大同的北魏明堂,对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进行了采访。

【记者】您好,来到了北魏明堂,而您又作为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所以我们想先了解一下您对于北魏,对于鲜卑族有哪些认识呢?

【要子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今天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现在成为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我觉得这其中有一个民族贡献最大,那就是鲜卑族。

当年鲜卑族,统一了北部中国已经一个世纪。结果他们为了汉化改革,不仅说汉话,穿汉服,甚至把他们的姓氏都通通都改成汉姓。像满族等其他少数民族,都还有其本民族的信仰。而鲜卑族的拓跋氏,是改制最为彻底的,没有了后人。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牺牲了自己的拓跋族,推动组成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在汉化改革中的这次改姓以后,《魏书》上专门有一栏记下了当年都有谁改了姓,改成了哪个姓。


【记者】说到改性,在改姓之前汉族有这些姓氏吗?

【要子瑾】有的有的,但是“元”我估计是在孝文帝改姓之后才有的。元姓在那个北魏改制以前,我们历史上是没有的,从孝文帝他把姓改为“元”以后,这个元姓才有了。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记者】在您看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顺利吗?

【要子瑾】历史上的改革历来都是艰难的。总结历史上的改革变法,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王安石变法成功的,历史上好多次其他的改制和改革最终都失败了,而且改革家失败的命运也很悲惨。孝文帝这次改制当时面临的也是他的守旧派非常反对,过程中也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包括他迁都洛阳,贵族守旧势力的反对也很激烈,但是孝文帝依旧坚持改制的决定,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气的伟大的改革家。


【记者】您觉得孝文帝为什么坚持从平城迁都洛阳呢?

【要子瑾】当时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中国,下一步便是想统一整个中国,那么首先就要把首都推到前沿。而地处中原的洛阳恰好是六朝古都,如果首都迁到洛阳,那么下一步他就是虎视天下,统一全国。不得不说,他的志向是宏大的。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记者】在您看来,北魏对于整个民族的融合有哪些影响呢?

【要子瑾】影响是很大的,那个时候世界上有两个大都会,一个是罗马,另一个就是大同平城,当时罗马的人口是30万,而平城的人口已经达到150万。而平城随着当时丝绸之路的开启,印度和波斯的商人更是源源不断。那时候其实不光是文化的交流,经济的交流,还有军事上的冲突兼并。


【记者】除了鲜卑还有哪些民族汉化?

【要子瑾】比方说当时在北魏的有高车,柔然,勒勒,这些人都随着拓跋改姓,所以孝文帝这一次的改制,特别是说汉语,用汉姓,穿汉服,一下就把民族把那个中原文化囊括在一块了。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记者】我们的纪录片名字叫做《中国百家姓》,那您对我们现在所做的努力,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要子瑾】我觉得我们《中国百家姓》纪录片,这个选题非常好,可以说连着千家万户。 姓氏文化,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

现在每个姓氏都在找自己的家谱,特别是南方很重视建祠堂啊,在意寻根问祖。现在所做的这些,我觉得都是在整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的姓氏文化应该说是中华文化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但是近几年,对姓氏文化进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大家都在做这个事。这种传承就是我们中华文明4000年来一直传承下来,与我们整个民族的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有关系的。这个是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的,这个传统丢不得。

所以百家姓,要说它的意义就是传承了文脉,传递了文化。“家族是社会的细胞”这个形容非常准确,很到位。如果每个家族都好了,那么国家就好了,所以家和国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所以可见家族在我们中国太重要了。我觉得从家族做起,从姓氏做起,把我们的中华文化传承并且宣扬,这个节目我觉得是做到点子上了。


《中国百家姓》人物专访|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

平城明堂建造的时间、地点都说明,它本身就是中世纪中华民族夷夏交融的产物。通过对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审要子瑾先生的采访,我们对北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得到了要子瑾先生的肯定与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