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起源来自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

影中人,镜中月,游走在指尖的艺术

门道提醒:农历正月二十九

这几天,门道君在看电影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在过去的时间里,没有智能机器的古代,人们是如何“看电影”的呢?古人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们创造了皮影。他们在“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那么,各位看官,接下来就跟随门道君一起去看皮影吧。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许多多的欢乐时光。

它的起源来自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据说,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名人,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它的起源来自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

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曾历经风雨劫难起落兴衰。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它的起源来自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它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

尽管一经波折,皮影戏还是顽强的存留了下来。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皮影基本都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都是以娱乐为目的。在如今这娱乐生活多样的年代,皮影戏的魅力光环正在逐渐黯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而大家把以前皮影中的角色与人物,都以更精湛与更细腻的雕刻工艺表现出来。皮影的制作工艺正在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现如今以欣赏为主,娱乐为辅缓慢过渡。将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看完皮影的发展史,你是否像门道君一样对祖国充满了自豪感呢?其实有很多很多像皮影戏一样传统手工艺几经波折仍旧顽强的存活了下来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那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是不是要去认识它,了解它,发扬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