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原标题:八闽人,你不该不知道的文化史《闽学溯源》之一:道学南传

公元1081年,在流淌着华夏文明运脉的洛水河畔,一位当世名儒,在送别两位青年才俊时,依依不舍却又满怀欣慰,冥冥之中,幽幽一叹:吾道南矣!

语者为师,是彼时,正至知天命年的北宋理学巨匠,两程之程颢;即将南行的,是他的两位弟子,还未到而立之年的游酢与杨时,后世的人们将此二人列为“程门四弟子”的前两位。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程颢(左)与程颐(右)

程颢一语成箴,但认知如他,大概也没有想到,他的两个得意门生,南传而去的不仅是程门之理学,更拉开了华夏文明由北而南的重心转移之序幕,在此后的近千年时间里,以武夷山为核心的闽学文化,完成了对河洛文化的对接,并引领着湘赣吴浙徽之文明,存续着“道南理窖”之新华夏文脉。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朱熹雕像

几十年后,朱熹便用一联,精辟地解读了这样的趋势: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窖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这里的道南,便是指位于建州的武夷山了,豸山是游酢的字,杨时则被人称为龟山先生,洛水是两程传道之处,两程之师则是生于濂溪处的周敦颐。此联中,还包含了一个典故,讲得便是人过中年的游酢与杨时,不远万里,于大雪纷飞之日,来拜会师长,两程的另一位——弟弟程颐,看见老师正在闭目眼神,两人不敢打扰,便立于门外等候,直候至脚下积雪近尺而不退,此典便为“程门立雪”,不仅传为千古之美谈,更成为华夏文明中尊师重教之典范。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程门立雪

其时,于思想文化而言,正处在华夏文明历史上,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后的又一高峰。思想领域,周敦颐、横渠先生张载余音犹绕,两程已将文明之声再荡河洛;文化方面,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余温尚暖,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曾巩已然薪火相传。只是,文化之传承的区域更迭,却似乎已经不可避免地悄然而至。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每一次文化的转接传承,当然不会只是孤立单纯的,放在时代和历史的背景看,就会丰富深厚、生动有趣的多。西北犬戎灭西周,周东迁而夫子出,东北辽金辱北宋,宋南渡而文公生,历史也真是这样的相似,这文明的迁徙更多的,会是和政治、经济、民族、国家的变化与命运息息相关。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将这个看似普通的1081年,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我们还可以参考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中所言:11世纪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寒冷期(1050-1301年的历史低温期),和公元4世纪、17世纪一样,寒冷气候与干燥荒漠,是迫使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下中原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在文明与野蛮的对决中,游牧民族虽然拥有强悍善战的优势,但在文化、经济、技术、军事的全面对抗中,基本处于劣势。但当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南进成了他们唯一的目标和必然的方向时,原本难以团结的各个北方游牧民族,便不约而同地被动式统一了起来,加上野蛮的天性、人种的彪悍、游牧民族的凶残、机动灵活的游击,便会不停地强化融合成一时之优势,打击着文明的软肋,文明只能做暂时之退让。

公元四世纪的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是如此,这十一世纪的金辽侵宋,十七世纪的满清灭明都莫不如是。就这样,在1081年,这个世界首屈一指的文明大国,在野蛮民族不停息的侵害中,渐渐处在了国运濒危之困境。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王安石

还是1081年,王安石变法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时间,但阻力太大,收效甚微,也并没有显示出能力挽狂澜于不倒的迹象。在历史上,也称得上是有为之君,其时的北宋皇帝——宋神宗,在忧患意识中,于此时,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动:

他布置、指挥了一场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并经历了他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战争的对象,是当时三大北夷外敌中,最弱的一个——西夏。他不堪其扰,选择了一个弱旅,终于要出手了。他命李宪为总指挥,以30万兵力,分五路出兵进军西夏。可这一战,为生存而战的西夏军队,激发出了巨大的斗志和无尽的潜能,大获全胜,宋朝一举灭掉西夏,稳定西北、再图东北的梦想,瞬间便成为泡影。战报传来,宋神宗赵顼于中书省都堂之上,当众失声痛哭,百官面色惨然中,多少人的心底,大概已经明白了,那晋人衣冠南渡的无奈与必然。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苏东坡

这一年里,北宋最伟大的那个人,似乎先嗅到了这样的时代之味,悄悄于黄河以南的长江边,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1081年,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这一年起,苏轼全面转向了自我的内心世界,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人情味的生活,转向了大自然。从此保持了更为率真、简单、从容的人生,并且用文字、书法、绘画、古琴等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的人生感受。这一年的正月初二,他给自己的好友陈季常写了一封信扎,后世人将此书称为:《新岁展庆帖》。《新岁展庆帖》是东坡先生书法与人生境界的一个分水岭,从帖中显示出悠游自如的笔触里,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书写者的那种自信和从容。此帖引用苏东坡自己的话来说,自是神、气、骨、肉、血无一不缺,神形具备,意韵俱足。在这幅至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名贴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人生起落,东坡先生都在这中年之时,开始领悟了更加丰盈、活泼、有趣的人生。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杨时雕像

《闽学溯源一》道学南传:华夏文明由北向南 大幕正启

游酢雕像

学道南归时,杨时与游酢皆为28岁,两个同龄青年才俊同属福建建州人氏,其时的他们,或许不想如中年东坡一般,过早悟尽人生,而是满怀着激情与理想,踏上了归程。闽越之地在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后,人文德基渐起,早非荒蛮之地,至北宋年间已然开枝散叶、瓜瓞延绵,如崇安柳永者,已是俨然一代词宗,而建州雕版印刷中心的地位,在当时更是传播思想文明的最有力之武器。在两位程门弟子回到建州,讲学传道,光理学之风,开闽学之源,以笔为手术刀、以书为导管,将华夏文明的血脉,开始从河洛输向了武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