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家和歷史學家說的靈魂起源過程不外是一種推論,根本不足信

宗教學家和歷史學家說的靈魂起源過程不外是一種推論,根本不足信​人類早期的靈魂觀念因為沒有文字的記載,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只能從上古的墓葬中加以推測。

例如:人們在中國山頂洞人的墓葬屍骨上發現了紅色土壤,因而推測它與靈魂的觀念有關。

有些學者竟然推測說,因為人的血是紅色的,它代表生命,故原始人在死人的身上撒上表示生命的紅色,使死人的靈魂得以永生。

此外,在原始人的葬式上也反映靈魂觀念。

例如:古代西班牙人在人死人葬時,一般都用大釘子將死者的頭釘在棺木上,有人說這是為了防止靈魂出來害人。

中國的大溪文化墓葬裡,一般是將死人捆綁了以後再人葬,這也是基於害怕死人靈魂出來興風作浪的想法。

但是,毫不客氣地說,以上這些研究都是推測,它距歷史的真相究竟有多遠呢?或許相近,或許相差十萬八千里,誰知道呢?沒有一個原始人會地下爬出來告訴大家真相,於是,誰的名氣大,誰說的話就是真理。

從時間上看,我們確切知道人死有靈的觀念產生於距今7000年以前的原始農業時期,因為從這個時候才有了墓葬制度。

那麼,在這以前人們是否知道人還有一個靈魂呢?是怎麼知道自己是有靈魂的呢?這是令全世界歷史學家 宗教學家 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頭痛的問題,許多人寫了許多文章,但都不能令大家滿意,靈魂觀念到底是怎麼來的,成了橫亙在人類心頭幾千年的疑問。

人類早期的靈魂思想除了可考的墓葬以外,還大量反映在神話傳說裡。

《聖經》記載說:“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上帝吹的這口氣,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理解都是靈魂,《聖經》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有了靈魂之後,才是一個有意義的活人,否則他只是一堆肉,一種動物而已。這種思想在人類的早期神話裡也是比較常見的。

印度沿海穆里亞人的神話說,上古時期,大地一片狼藉,有兩個幼小的孩子,神在他們背上捅了一下,從而把生命放到他們的身體裡,神的指印至今留存。

神把什麼東西放進了人類始祖的軀體裡呢?顯然,那就是靈魂。

印度中部科爾庫人的神話裡同樣有神給人靈魂的細節,神話說,神在造好人以後,將生氣吹進了他的身體裡,並把生命賦予了他們。

《彌勒奧義書》中有一段更加深奧的論述:“唯然,太初,般茶帕底獨立。被無樂焉,唯獨也。乃凝思慮其自我,而後嗣繁滋;皆唯有其自我而醒覺者也。

然見其皆無生氣,直立如柱,又不樂焉。遂自化如風而欲人,彼為一而末能人也,乃自分化為五氣,所謂上氣 下氣 平氣 元氣 充固氣是也。”大意說:“梵”無形無體,創造了世界,但他發現所創造的東西都無生氣,呆呆的像木頭。梵心裡想:只有我進入他們的身體內,他們才能有生氣。於是,將自身化為五氣而入。

這裡講的梵,對人而言就是構成生命的根本要素——靈魂。

《摩奴法典》中也反映了同樣的意思,創造世界的就是靈魂,“當他在安眠中休息對,具有活動本性的有形物體就停止活動,意識也不起作用……當這靈魂進入黑暗(人的身體內部),他長時間逗留在黑暗中,同感官聯合在一起,但他並不完成他的職能,他離開了有形的軀體。

當他被一層細分子包著,進入蔬菜和動物的種子時,他就和纖細的身體結合在一起,具有了一種新的有形的軀體。這樣,這不朽者,由於交替地醒來又睡去,不斷地使全部動的和不動的天地萬物獲得再生或使之毀滅。”阿拉伯的神話說,上帝使泥土形象有了生命,賦予它理想的靈魂。

美洲印第安人,非洲土著人等神話裡均有神創造人時賦予人們靈氣一類的記載。

人有靈魂的觀念從上古產生以來就生生不息地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在綿綿數千年裡,人們從這個古樸的思想出發,將其不斷的文學化 具體化 形象化,廣泛影響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文學 藝術 宗教 建築等等。

但靈魂的變化,除了內核與上古相一致以外,其他方面已經遠離了上古的真意,許多臆造的東西被強行摻入其間,這就使靈魂的思想漸漸失去了本來面目。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就一目瞭然了。

《獨異記》載:“大曆中,將作大匠韓晉卿女,適尚衣奉御韋隱。

隱奉使新羅(朝鮮),行及一程,槍然有失,因就寢,乃覺其妻在帳外,驚問之,答曰:‘愍君涉海,志願奔而隨之。’人無知者,隱即詐左右曰:‘欲納一妾,將待枕蓆。’人無怪者。乃歸,已二年,妻亦隨至。隱乃啟舅姑(公公 婆婆),首其罪,而室中宛存焉。及相近,翕然合體,其從隱者乃魂也。”

《幽明錄》載:“矩鹿有阿龐者,美容儀。同郡石氏有女,曾內睹阿,心悅之。阿見此女來詣阿。阿妻極妒,聞之,使婢縛之,送還石家,中路,遂化為煙氣而滅。婢乃詣石家,說此事。石氏之父大驚曰:‘我女都不出門,豈可毀謗如此?’阿婦自是常加意伺察。居一夜,方值女在齋中,乃自拘執,以詣石氏。石氏父見之,愕貽曰:‘我適從內來,見女與母共作,可得在此?’即令婢僕,於內喚女出,向所縛者,奄然而滅焉。”

《閱微草堂筆記》卷八記:“滄州牧王某,有愛女櫻疾困。家人夜人書齋,忽見其對月獨立花陰下,悚然而返。疑為狐魅託形,嗾犬撲之,倏然而滅。俄室中病者語:‘傾夢至書齋看月,意殊爽適。不虞有猛虎突至,幾不得免。至今猶悸汗。’知所見乃其生魂也。醫才聞之,曰:‘是形神已離,雖盧扁莫措也。’不久果卒。”

像以上這類神魂的記載在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說中比比皆是,但給人的印象是,它太世俗化、經驗化、模式化,所以我們只能將其視為靈魂觀念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變形態,除了內核是真實的以外,其具體的描繪很可能不真實,或者變形極大。

正因為靈魂的不可證性,使靈魂有無的問題成了千古之爭,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對此抱有懷疑的態度。

自志怪小說興起之後,靈魂觀念的世俗化傾向使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蒙上了極大的虛偽性,反而降低了它的可信度,諸如形象 服飾 行為 語言等等都為人們正確理解靈魂的觀念設下了障礙。

對靈魂有無的限定,我們認為,靈魂不可能被人類的感知系統所感知,靈魂無形,故目不能視;靈魂無聲,故耳不能聽;靈魂無味,故鼻不能喚;靈魂無體,故手不能觸。

因此,靈魂這個概念決不是人類感知後的體驗,從我們目前的思維來理解,靈魂觀念只能來自於一連串嚴密的邏輯推理,這樣就涉及一個問題:在幾萬年以前的原始人有如此的推理能力嗎?宗教學家和歷史學家告訴我們的靈魂起源過程不外是一種推論,根本不足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