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我们常说,兴趣是孩子的行为动机。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在1971年,德国心理学家德西做了一个心理活动实验。德西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共计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结果很出人意料,奖励组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的去解答问题,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无奖励组中的被试者,却有更多人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当学生没有形成内在自发的学习动机时,教师应该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明,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父母或许经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考了满分就奖励你100元钱,如果你能前进多少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并没有想到,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会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掉。

孩子的心理是一张白纸,家长的言论就是一支支画笔,既可以画出绚丽的图案,也可以勾抹的一无是处。读书无用论,玩会游戏不耽误写作业,边看动画片边写作业,只重视亲子活动,要知道脱离学校教育而开展的家庭教育,都是无根之萍。

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但是,家长可以选择对孩子成长有帮助意义的物品作为物质奖励,例如购买图书、文具、体育器械等等,这些物品是孩子学习必须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如果是为了攀比,或者打着有助于学习的幌子,比方说购买手机、或者其它电子产品,我们都要清楚,面对电子产品的诱惑,成年人都没有多大的防御力,小孩子就能够控制的住么。

奖励可以有,但选择要慎重,还是那句话,教育孩子,请不要随心所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