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二人,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对子贡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而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周礼的要求,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却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也就是在孔子的心中,过分和不足其实是一样不可取的。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马克·吐温的这个故事,我并不知道真假,但互联网谈论起“超限效应”,都以这个故事为底本。所谓的“超限效应”,无非是强调由于剌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我们的孔老爷子,两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八个字来形容这种境况,“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有个人到金山寺敲钟祈福,管钟的老和尚跟他说敲钟只敲三下:第一下是福喜临门;第二下是高官厚禄;第三下是延年益寿。那个人敲完第三下之后心里有气,偏不信这个邪,趁老和尚不注意故意又敲了一下,老和尚大惊失色地跟他说:”这下完了,前面白敲全废了",那个人问老和尚为什么?老和尚说钟不能敲第四下,敲了那就四大皆空了,那个人顿时就傻了。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批评孩子的时候,同一个错误,批评尽量不要超过两次。第一次挨批评时,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多少会有些愧疚,进而去反省自己的言行,其实这已经达到了批评的效果。有些孩子,从第二次批评开始就感到厌烦,只不过厌烦的程度较小,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前两次的批评就是适度,后几次的批评就是过度。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别以为“孩子错了我就说Ta”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知道教育孩子真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对孩子说的越多,孩子听话的几率反而就越小,如果超过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不仅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从“榜样”变成了“唠叨”的代名词,教育效果更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做。如果指望孩子一天之内改掉一个甚至好几个坏习惯而去喋喋不休,只会让Ta产生挫败感而放弃尝试改变。要知道诸事有个轻重缓急,孩子问题多,需要批评Ta,就先挑个重要的、紧急的错误来批评Ta,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芝麻西瓜一锅烩。

教育孩子要注意超限效应,过犹不及都不是好的教育!

即便是火烧眉毛,也要耐住性子,心平气和的去和孩子沟通,抓住仅有的机会把问题说得透彻明了,而不是喋喋不休去揪住不放。虽然家庭教育,从来不排除“武力干涉”,或许你真的可以揍Ta,但忌讳无休止的揍Ta,而且大棒用完,要记得给Ta个甜枣尝尝。诸事有度,适可而止,或许是最好的教育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