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爲何最終去了YC?

微生物 發自 北京5環外

陸奇在離任百度後,依然擔任著“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的職位,此後他虛晃一槍,出任拼多多獨立董事。

今天,陸奇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正式工作,擔任創業加速器Y Combinator的中國創始人及CEO,並任YC全球研究院院長。

差點被開除的陸奇

時間撥回2000年,微軟經歷了大規模的反壟斷專案後,蓋茨心性大變,慢慢淡出公司,全職搞起了公益。

接替蓋茨的鮑爾默對於Windows依然情有獨鍾,商務出身的他,依然把Windows旗下的軟件作為微軟主要利潤來源。

但面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微軟卻全面掉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被蘋果和谷歌甩掉了幾個身位。

微軟的窘境,讓董事把矛頭指向了鮑爾默,當時接替他的候選人有6個:

  • COO凱文·特納
  • 硬件部門VP朱莉·拉爾森-格林
  • 商務部門VP託尼·貝茨
  • 軟件服務部門VP陸奇
  • 雲計算企業業務部門VP納德拉

在這場上位的爭奪中,陸奇的呼聲很高,但印度人納德拉最終勝出。2013年,納德拉上任CEO,而他改革之外的一個重點,就是清理此前與自己競爭CEO的VP們。

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為何最終去了YC?

4位才華橫溢的高管,因為辦公室政治而抱憾出走,但一個人留了下來,還是陸奇。

在納德拉All in雲服務和AI的戰略上,有一個核心的問題:傳統的Window軟件怎麼辦?

軟件服務部的陸奇提出了一個想法,將所有的軟件和服務打包成一個超級應用,把之前一次性購買的軟件,變成包年包月的付費訂閱模式。

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為何最終去了YC?

這種方式,與納德拉的雲服務不謀而合,微軟改變了傳統賣光盤的銷售模式,所有服務都能在雲上完成推送和下載。同時,它保持了微軟傳統收入的穩定,給納德拉的新業務提供了施展手腳的空間。

在納德拉任職的前三年裡,陸奇一直都是自己身邊最得力的干將,直到2016年,陸奇以身體原因為由,突然從微軟離職。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陸奇離職後,他成了各大公司和獵頭的重點看護目標,很多人猜測,陸奇的下一段篇章將會在中國重啟。

果然,2017年,陸奇回國,加盟百度,任職副董事長、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陸奇加盟百度有很好的理由。百度雖然在BAT裡最弱,但在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百度依然是技術積累最深的公司

另外,陸奇與李彥宏是舊識,兩人認識20多年,曾多次在硅谷探討過技術的未來,李彥宏在AI方面的抱負和願景,也給了陸奇心動的理由。

百度給了陸奇非常好的offer:全面領導百度的改革,做技術驅動型創新產品。作為一名科學家和職業經理人,百度的確是一個合適的選項。

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為何最終去了YC?

加入百度後,陸奇發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百度內部體系複雜,各部門之間的聯通合作低效。另一方面,陸奇在職權時遇到了上層壓力,在他加入不久,李彥宏夫人馬東敏宣佈重回百度,擔任CEO特別助理一職,負責百度投資、人力及財務工作。

據百度員工透露,兩人之間並非沒有矛盾。

於是,在百度待了短短14個月後,陸奇宣佈離開,消息一出,百度股價開盤大跌10%,市值一度蒸發了100億美元。而在陸奇加盟的一年以來,百度的股價漲幅超過50%,不斷逼近千億美元市值,也在這一年裡,百度的戰略思路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明確。

此後,小米、美團、滴滴、華為都向陸奇拋出了橄欖枝,但最後,陸奇竟然選擇了名不見經傳的Y Combinator。

YC創辦於2005年,是一家硅谷知名投資孵化器。它最成功的案例,包括Airbnb、Dropbox等公司。

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為何最終去了YC?

YC累積孵化的公司接近2000家,總估值達到了1億億美元。YC的盈利方式,就是通過給初創企業注資(12萬美元),獲得7%左右的佔股。

但是,YC裡出來的優秀公司在近些年呈下滑趨勢,再也沒有出過獨角獸,對於以技術創新為主的科技公司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弱,它的輝煌已成為過去時。

而在中國,創投行業已經非常成熟,除了有各種孵化機構外,還有紅杉資本、IDG等金融機構支持,而阿里騰訊更是依靠投資併購佔據了中國互聯網的半壁江山。

無論是在資源的集成度,還是在投資金額的支持上,YC似乎都沒有什麼優勢。

在採訪中,陸奇對於自己的選擇做出了三點解釋:

  1. 自己年齡大了,不適合高負荷工作
  2. 可以在上海照顧家人
  3. YC內也有AI為核心的業務
  4. 中國依然處於大爆發的路口

不過,陸奇只給出了選擇YC的原因,而沒有說拒絕其他機會的理由。

美製心臟活在中國體制

陸奇放棄中國BAT和獨角獸們,和自己的“文化內核”有直接關係。

陸奇長著中國人面孔,說著中國話,但他本質上依然是個美國人,他在美國生活了26年,在美國公司工作了20年。

在美國的工作生活經歷,給了他很多“職業經理人”的特質。

有人指出,陸奇在百度並沒有做出什麼實際的貢獻,百度具體的技術開發和執行,都是核心團隊做的。

陸奇做的更多是AI的業務的收購和長遠規劃,做企業組織架構、做文化,做戰略佈局。而當百度內部以KPI和業績說話時,陸奇這種職業經理人的思維,是不被認可的。

陸奇出走後,百度上下卻一片哀悼,懷念陸奇的感召力和高效管理能力。很多人說陸奇到來後,給百度帶來了外企的影子。陸奇很守時,從不遲到,開會直接討論重點,對業務佈局的梳理很清晰,不會說一些空話大話,尊重人也不擺架子。

陸奇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一種心態上的改變,讓他們對未來更有把握,對公司有了更多的歸屬感。

而這種組織文化的東西,在百度和很多互聯網公司眼裡並沒有足夠的分量。中國的創始人要更加實際,張口閉口都是業績和規模,這也是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下,從無到有不斷拼搏的背景下訓練出來的本能。

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為何最終去了YC?

反觀國外科技公司的創始人,通常比較講究情懷,比如谷歌早期的不作惡、蘋果早期的“反叛者”文化標示等等。與中國創始人合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他們通常追求公司的快速增長,在風起雲湧的中國市場下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在管理上往往比較粗放。

說白了,就是一種中國式的企業文化。

這種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御駕親征。國外很多科技公司發展到後面,創始人都會讓位,比如微軟、Uber、谷歌、雅虎等等。創始人往往精於技術而疏於管理,他們適合去打江山,但業務成熟後,更穩重和有職業素養的經理人或許是更好的選擇,而這些經理人,在很多不同領域的公司任過職,通常也不懂技術,做的無非也就是組織、文化,和戰略。

中國科技企業,通常都是創始人一人為大,很少出現職業經理人掌管公司的情況,更老一輩的創業者,任正非、柳傳志、張朝陽也不曾離開。這正是中國企業家的特色,事必躬親,故土不離。

陸奇就是個典型的經理人,從雅虎到微軟,他所服務的CEO也都是職業經理人出身,陸奇並沒有和創始人一起共事的經驗,更沒有和中國創始人共事的經驗。

從微軟離開的陸奇,在中國看到了更多的機會,但陸奇沒有體會過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獨特,無法感同身受,也學不會那種野蠻、世故、圓滑,和虛張聲勢。

陸奇對於中國公司有誤讀,反過來也一樣,百度等公司希望找到一個有國際背景的大牛來給自己撐腰,卻迎來一個謙遜、一本正經,又愛惜羽毛的陸奇。

有百度內部人士透露,陸奇的離職,與他主張砍掉某些競價排名廣告,又遭遇反對有直接關係。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這是陸奇加盟百度時,李彥宏的原話。李彥宏還對媒體表態:在陸奇到來後,自己會放手很多業務,花更多的時間在公司文化塑造,和人才的培養上。

現在看來,李彥宏食言了,在長遠的AI核心和目前搜索核心面前,他做出了抉擇,也和陸奇分道揚鑣。

看不上任何一家中國公司的陸奇,為何最終去了YC?

與公眾的種種猜測相反,陸奇沒有去比特大陸,沒有去小米、頭條、美團、滴滴,或者是拼多多,他也沒有選擇阿里和騰訊,而是去了一個有純粹外國血統的YC,服務的對象,也依然不是YC的創始人。

陸奇自己說,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衡量之後,YC幾乎是他唯一剩下的選擇。

這種選擇的背後,也反映出了一些深層的問題。

中國的互聯網和科技公司,什麼時候能有可以媲美硅谷的企業文化?什麼時候能吸引和擁抱真正的國際人才?什麼時候能把文化構建和精細管理放在更高的權重?

這些問題,或許中國創始人們現在不會考慮,但想要成為受人尊重的國際一流的大公司,遲早都要去面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