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择吉全书》凝练而辩证的阴阳五行

《民间择吉全书》凝练而辩证的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凝练而辩证的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一)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而且我国最古老的古籍之一《山海经》中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日《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日《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日《周易》,”但夏的《连山》也好,商的《归藏》也好。后人谁也没见过。

因此,据此认为阴阳学说产生于夏,理由恐怕不够充分。但无论如何,这一观念的形成,确实是非常早的。 阴阳广泛包含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以一本书为例,书本的封面是阳,背面是阴;书本的表面是阳,里面是阴;如果打开书本,暴蕗在阳光下的内页是阳,翻到背面的封面又变成了阴。这就说明,阴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转化而转化。

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 阴阳还是互相消长的。就是说,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如由白天变黑夜,由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等等。 这是亊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由于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取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当阴阳的消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质的变化,即实现转化。 尽管阴阳具有彼此对立、互相依存、彼此消长、互相转化等种种特性,但它们的基本属性却是基本固定的。即阴阳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屈性,并且是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颠倒,它是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的。

如阳为刚、为君、为夫、为上、为外、为表、为动、为进、为起、为仰、为前、为左、为德、为施、为开,阴则为柔、为臣、为妻、为妾、为财、为下、为内、为里、为止、为退、为伏、为俯、为后、为右、为刑、为藏、为闭等。

五行学说为我国人民所独创,同阴阳学说一样,在其早期也是朴素而唯物的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并且归纳了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味为咸;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五味为苦;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五味为酸;金具有淸静、收杀的特性,五味为辛;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五味为甘。

古人认为,大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干世界。 战国时期,五行学说风行一时,并且总结摸索出一套“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

“相生”,就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物质具有滋生、助长的作用,如木能生火。“相胜”,就是“相克”的意思,指一亊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制约、克制、抑制的作用,如水能克火。 按古人所说的五行生克规律,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生克关系,可以绘图表示:

《民间择吉全书》凝练而辩证的阴阳五行

五行相生相克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