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國際被處罰,暫停證券評級1年,曾大打「民族牌」

今日,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被暫停銀行間市場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及整改期間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

大公國際被罰暫停評級業務

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今天下午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了一則處罰內容:給予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嚴重警告處分,責令其限期整改,並暫停債務融資工具市場相關業務一年。

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指出,經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國際在為相關發行人提供信用評級服務的同時,直接向受評企業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同時,在交易商協會業務調查和自律調查工作開展過程中,大公國際向協會提供的相關材料存在虛假表述和不實信息。經兩次自律處分會議審議,大公國際上述行為明顯違反《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信用評級業務自律指引》《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市場自律處分規則》相關自律規定,違規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影響負面,決定給予大公國際上述自律處分。

隨後,證監會也宣佈暫停大公國際證券評級業務一年,指出北京證監局聯合中國證券業協會現場檢查發現大公國際存在如下問題:

一、大公國際與關聯公司公章混用,內部控制機制運行不良,內部管理混亂;

二、在為多家發行人開展評級服務的同時為發行人提供諮詢服務,收取高額費用,有違獨立原則;

三、部分高管人員及評審委員會委員資質不符合要求;

四、個別評級項目底稿資料缺失,模型計算存在數據遺漏等。

上述問題違反了《證券市場資信評級業務管理暫行辦法》(2007年證監會令第50號,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的相關規定。

北京證監局依據《暫行辦法》擬責令大公國際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間不得承接新的證券評級業務,更換不符合條件的高級管理人員。目前,北京證監局已完成行政監管措施告知程序,相關後續工作正依法推進。

大公國際的前世今生

世界範圍內,以穆迪、標準普爾、惠譽為主的西方信用評級機構壟斷著國際評級話語權,這三大機構幾乎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信用評級市場份額。中國的信用評級起步較晚,目前市場上從事證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的公司有: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鵬元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

其中,2006年中誠信與穆迪簽訂協議出讓49%的股權,中誠信國際正式成為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成員;惠譽2007年收購了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49%的股權,今年初轉讓給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標準普爾和新世紀資信也很早達成了戰略合作關係,只有大公國際始終堅持民族品牌,並會時不時怒懟一下穆迪、惠譽等歐美評級機構。

公開資料顯示,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成立於1994年,是我國唯一獲得中國人民銀行和原國家經貿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國信用評級機構,擁有政府監管部門認定的全部評級資質,能夠對中國資本市場除國債外所有債務工具和參與主體進行信用評級。董事長是中國信用評級行業資深人士關建中,總裁為華爾街歸來、曾經負責大公國際海外業務的徐雄偉。

從成立之初,大公國際就堅持走民族品牌國際化發展道路,大公國際方法以大公信用評級原理為基礎構建,號稱區別於以違約率為核心的只重驗證不重預警的西方和所有評級方法。

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大公國際在2010年發佈首批50個典型國家的信用等級,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個非西方國家評級機構第一次向全球發佈的國家主權信用風險信息。這份報告中,大公國際與國際主要信用評級機構之評級結果多處大相徑庭,一舉出名。

例如中、俄、印等發展中國家的信用評級均超過了美、英、德等發達國家。其中將美國的信用評級確認為“AA+”,而同期鐵道部發行超短期融資券,大公國際給出了AAA的評級,高於當時中國的主權評級。“鐵道部的償債能力比中國政府還高?比美國還強?”引起了市場極大的質疑。

今年,大公國際將美國本、外幣主權信用等級下調至BBB+,評級展望負面,輿論譁然。大公國際給出的理由如下:美國政治體系對經濟帶來負面作用,使得政府償債能力下降,而特朗普稅改將使這一局面進一步惡化,美國的虛擬償債能力有可能成為下一場金融危機的爆發點。而此前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準普爾下調了中國的信用等級,有市場人士戲稱這是評級機構“互相傷害”,至於其公信力和影響力,用業內經濟學家的話來說,“評級業務只有體現出更加科學的前瞻性,才可能說明其存在的意義。”

誰來為評級機構評級?

和國外的評級公司一樣,中國的一些評級公司是發行人付費,信用等級一旦成為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就會衍生各種問題。而信用評級機構只有建立獨立、有效、公正的信用評級體系才能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美國證監會於2008年12月份出臺了針對2006年《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的修正案,其中強化了評級責任,增強評級的可比性和促進行業競爭。2010年,美國通過的新金融監管法案則明確規定,評級公司要為其信用評級的質量負責。新法規允許投資者以故意或草率地未能進行合理調查為名,控告信用評級公司,以加強對評級機構的監管;同時,美國證監會有權對評級機構罰款,並有權對在一段時間內評級失真嚴重的評級機構取消資質。

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評級機構發展時間短,相關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也相對不足,目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並不奇怪,但從長遠看,中國要形成自己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評級機構,除了需要形成一套獨特、專業、公正的評價標準,還需要儘可能減少金錢等因素對其獨立性的影響,而自身更應該為評級的質量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