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清牧场和她的主人

河清牧场和她的主人

河清牧场所在的金银滩草原

河清牧场和她的主人

“牛妈妈”韩丽君在劳作

1.

天边的火烧云,像一团团被燃烧过的纸张,一道道蜿蜒殷红的火线迅速退向边缘,次第熄灭。天空由橘红转向灰蓝,远山渐次转暗,长庚星随之闪现。

而白日尖锐如箭镞的阳光还在皮肤下隐隐流淌,给记忆拓上黑红的烙印。

月光下的牧场,开始敷贴一片清凉。

祁连山南麓、青海湖北岸。此刻,我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深处的一个牧场上。这个牧场的名字叫河清,取意于“河清海晏”之意。流经河湟谷地的湟水就发源于这里的包忽图山,因此我对“河清”这个称谓感到亲切和温馨,这里蕴涵着一种对江河源流的祈愿、祝福乃至敬畏。

河清牧场的主人叫韩丽君,是全国三八红旗手。

我们看到的这位牧场女主人,一年四季反复被阳光涂抹,被南边咸涩的青海湖海风、北边粗粝的祁连山山风搓洗得黝黑的女子,在这片曾经荒凉的滩地上,披着阳光,打拼;盖着月光,做梦。

一声声牛哞,在河清牧场荡起,搭载着艰辛和喜悦,还有那么一点清亮醇厚的诱惑,在金银滩草原上流淌,向远方流淌……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这份清亮,这份醇厚。夏末,草木丰盈时节,我也是跟随几位朋友,参与了这次河清牧场诗意的采访活动,可谓一次启示之旅。

在哈达洁白的吉祥里,在青稞酒的醇香里,尤其在太阳过分的热情里,我见到了这位声名遐迩的牧场女主人。她有着太阳的肤色、太阳的宽厚、太阳的热情。

也许,很多时候,她的眼里只有牛。逢人讲上几句热情的问候话后,就自然而然转向牛,讲起牛的故事。也难怪,她以牛起家,以牛为荣。从当初凑钱办小型奶牛场,与牛结缘伊始,到今日发展成为集繁育加工、实习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初具规模的现代体验式牧场,个中五味杂陈、悲欣交集,自不必言说。

幸福经苦难磨砺越加珍贵,钻石由黑色陪衬越发晶亮。真由了她丈夫当年一句戏言。

那时,她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在牛棚里没日没夜地辛苦劳作,喂饲料,铲牛粪,给牛犊喂奶,满手丁痂,一身牛粪味儿。她欲哭无泪,欲诉无门,有时,就直接瘫坐在牛粪堆里。

丈夫见状,说了一句话,又将她惹笑了,笑出了泪花。

丈夫说,别看你现在铲的是牛粪,说不定将来你铲的就是金子!

要不是女主人穿一袭黑裙,我看她直率不羁的性格、爽快无遮的话语、忙碌不停的身影,假如骑了一匹马,把一头长发挽于太阳帽后,随马蹄跳跃,俨然就是一位驰骋西部草原的女牛仔了。

远山肃立,长云飞度,成千上万头牛列阵出发,那是何等气韵,何等风流!

可是,就在不久以前,有人,很可能是一位年轻的媒体记者,以儿童纯真的视角给韩丽君送上了一个昵称:草原上的“牛妈妈”。亲切,稚气,可爱。

她爱她浇灌了一腔女儿心血的河清牧场,爱她梦牵魂绕的牛们。她知道每头牛的脾气性格,甚至喜怒哀乐。黄昏时刻,她指着围栏里一头牛,说它脾气暴躁,但她的口吻和眼神里分明流露着对它的疼爱的温柔。

与牛亲近,与自然亲近。牛妈妈善良的母性,使她更容易为孩子们着想。白天参观牧场时她对我们说,新建的牛文化体验馆就是专门为儿童少年开设的。从牛犊的诞生到牛的一生,从挤牛奶到牛乳系列产品的加工制作,使孩子们体验生命的奇迹、生活的乐趣以及培养他们爱的理念,爱自然,爱生灵,爱万物。

主人热情,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最诱人的是那只焦黄惹眼的烤全羊和那坛清香流溢的自酿青稞酒。

主人爽快,青稞酒热烈。一番敬酒过后,我已有了三分醉意。不是我中途出门,差点与今夜的河清明月失之交臂。

2.

月光下的牧场,敷了一片清凉。

地上的篝火升起来了,月亮在空中一晃一晃,是带了些谁的醉意,还是不由地随了谁的舞步……

跳跃的火焰,狂舞的人影。只是搅乱了一小片月色。而那无边的清亮溢满了整个草原,仿佛听见草原微微的心跳和鼾息。只是一些眨眼或寻寻觅觅的灯光醒着,或等待着深夜归人,或寻找着回家的方向。

据说牧场主人多年前就舍弃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甚至一个温馨美满的小巢,怀抱一个充满了牛气的愿景,来到这片草原成为九头牛也拉不回的铁了心的“创客”。

从此,她爱上了这里的阳光、风雪、流岚,青草的气息,牛的叹息,爱上了孤寂。她的脸庞晒黑了,可“河清牧场”的牌子越来越亮,全国全省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等荣誉牌匾挂满了一面墙壁,熠熠生辉。

我多年没有看过草原的月亮了。今夜相逢在河清,依然皎洁如故,清凉依旧。在这一面镜子面前,你会懂得什么是纯洁无私,什么是襟怀宽旷。

在这片草原周围,几百户世居的农牧户也一定感受了那种清亮彻心入骨的滋润和慰藉。

那个叫多日杰·才布腾的贫困大学生记得,是牧场的牛帮他解决了上学的部分困难。牧场的主人韩阿姨牵挂着他的学业。孩子希望将来学业有成后回来能做一名牧场的员工。

那个摇动经轮的老阿妈记得,牧场的主人深知她心中的苦乐,老阿妈祈祷时也总会记着一个女人的名字……

3.

月光下的牧场,沉浸在一片清亮里。

在河清牧场不远处的青海湖北岸,月亮镀亮滚动的银边,遥远的涛声轻轻趟过草原,兰花湖里的兰花睡在月光粼粼的水波里做梦。而浸染了月光的夜风送来一阵一阵牛嚼夜草或反刍的声音……如此安谧。

想起白日,顶着如箭镞般锐利的阳光,韩丽君带领十几位慕名而来的作家、诗人参观牧场。牛声哞哞,鸟鸣啾啾。栅栏边不知名的花儿在骄阳下开得鲜艳,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不屈地张扬着各自美丽的天性。那些来自荷兰的牛们,也以它们特有的方式迎接这些好奇的客人。你喂它一把草,它会亲昵地吻你的衣袖或舔你的手。那些欢鸣着飞来飞去的麻雀正在喂食唧唧喳喳的雏鸟。

这么多的鸟儿在牛棚上筑巢安家,它们一定与牛有着亲密的共生关系。这就是自然与和谐。

越过栅栏,对面山坡上一大片油菜花在午后的阳光里,金黄夺目。山坳里,隐约可见白墙红瓦的草原人家。牧场主人说,那里就是党的好干部——尕布龙副省长的故乡。

这个名字磁铁一样吸引了参观者。于是,他们走出牧场,去那里寻访这位青海好人的故居。

一路山花野草拂脚,各种花草的气味,甘辛苦涩萦绕鼻翼,浸入肺腑,使人产生一种回归家园、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和愉悦感。同行的散文作家李万华,像一位敬业的自然科学家,她独自蹲在一丛花草前,不愿离开。她惊喜地说,她还在草窠里发现了一处可爱的鸟窝,孩子们可能把她认作了喂食的妈妈,向她张着嫩黄的鸟喙,叫个不停。后来,在她的散文《牧场的阳光及其他》里出现了牧场的花鸟及牛羊——

如此暴晒,野花们依旧容颜秀丽,毫无损伤。想那些涂着一层防晒霜的女子们,阳光下走几步,必得撑把遮阳伞,即便如此小心,皮肤还是渐渐老去,一直老到心也布满皱纹……在紫色和米色的马先蒿之外,我见到唐松草将一大片草地染成白色……一些牛羊已经进山了,只有等到草原一片枯黄,它们才会出山,它们是牧场里的隐士……

后来,在雪归、李静等作家的散文里也分别出现了她们眼中诗意的牧场。“有河且清,单是牧场名,就有着诗意的美好。”雪归说,她还真情关注了一位从早到晚默默劳作的藏族员工。她感叹道:“也许只有如此纯净的地方才能有如此淳朴之人!”

而在李静眼中,牧场女主人韩丽君是这样的:白日和傍晚的喧嚣过去,深夜,她看见女主人蹲在那里,端着一大碗面片,一个人在吃,看见李静过去,笑着问你吃不吃。“我听见她的声音在远处,转过头又发现她在我身边,她自嘲地说:你看,我就是个风车。实际上,在我内心深处匆匆掠过几个字:风一样的女子!”

此刻,大醉的诗人卧在草地上,寻觅诗句:明天我要去她的牧场/追寻她的牛羊,追寻她的远方……

细心入微的女作家还在辨识着草原的花草与飞鸟的细节,捕捉不为常人觉察的气息,冥想着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终极意义……

此刻,微醉的我在河清牧场看月,回味着一个女人与一座牧场的传说。陪我一起看月的也许还有草原深处的一只沙狐、一只旱獭,还有湿地里两只未眠的野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