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导读:职称论文妖魔化环境下,科普文章纳入考量范围是指路明灯还是火上浇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医生很少会撰写医学科普文章,因为整个医生群体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偏见,那就是科普文章丝毫没有技术含量。同事之间讨论文章的话题,都特指在哪个知名杂志发表了医学论文,并以发表的数目多少为荣。

如果说医学论文可视为阳春白雪,那么医学科普文章就是下里巴人。

在医生的观念中,这种比喻其实并不过分,如果不识趣,硬是把自己所写的科普文章拿去和论文大咖争春秋,这样是会被大咖耻笑的。

虽然如此,我们都不要试图去否认甚至攻击医学论文的坏处,因为这样的做法容易留下话柄——吃不了葡萄说葡萄酸。

科普文章和医学论文并不存在纷争,如果有人力捧科普文而贬低医学论文,我们要警惕,这些人可能不怀好意。因为医学论文有着巨大的能量,一篇领先的前沿的高质量的论文,有可能改变临床的诊断、治疗方法,甚至有可能攻克某些难治之症。

当然,有影响力的造假论文也有巨大的杀伤力,它可能出现在专家共识或疾病指南中,给行业和患者带来重大打击,

甚至是毁灭性的。

那么,优质的医学科普文章呢?近日,法国《欧洲时报》报道,根据欧盟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报告,欧洲有近1/3的死亡率为“可避免死亡概率”,必要的医疗技术知识和适当的医疗保健可有效避免部分死亡原因。

也就是说,必要的科普知识能避免死亡病例的发生,这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命,由此可见,优质的科普文章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不严谨的科普知识也能误导患者,或沦为莆田系医院宣传的软广告。

既然医学论文和科普文章都重要,为何他们的“地位”却如此不对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运”特点决定了医学科普文章一直上不了台面。

医学论文面向的是医生同行,代表着学术权威,高质量的多数量的论文能使医生在行业内有知名度,有话语权,亦可称谓为业界专家。科普文章不同的是它直接面向患者,科普文章写得再好,也不会给医生带来任何职业上的帮助。

如果凭借几十篇科普文章就能作为行业专家,那么,专家的定义可能要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换言之,加重医学论文和科普文章之间裂痕的原因是功利论。

由于业内交流的需要,我加了很多医疗群,时隔几日,我都会收到群内朋友的加微信申请,备注是某某杂志的编辑。有时出于客套,我都会同意申请。

他们的套路是先称呼您为老师,然后询问您是否有晋升职称的需要,如果是,他们再问您是否有需要代写论文的需要。这一过程很流畅,很理所当然,丝毫没有避讳。

我以为,当一件事情达到了理所当然的地步,那么,坏事也成了默许的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搜索“医学论文代写”出现条目之三)

在医生群体中,谁也不能否认,除了真正的科研项目,那些为了晋升职称而撰写的论文,绝大部分是粗制滥造。

医生的职称是现有体制下的特色产物,在职称的评审条件中,除了年资外,论文的要求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为了评定职称,一部分医生不得不放下临床工作,花大力气做临床研究,以撰写论文;其中一部分医生索性花两三万元购买论文,毕竟职称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个价格。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导致市面上出现了林林总总的论文代写机构,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敛财无数。

在这种畸形的职称评定体系下,出现了许多滑稽的事情,譬如,最会写论文的医生并不会看病;凭借数十篇SCI“上位”的专家科主任根本不会做手术;

甚至有些科主任为了鼓励医生写论文,做出“中国并不缺会看病的医生,只缺会写论文的医生”的怪论。

职称评定体系是作恶者,它所做的恶是让许多医生偏离了治病救人的初心,走上以论文论英雄的邪路。

但也有观点认为,医学是精英教育,医生应该同时具备高临床水平和高学术水平,所以,会看病的医生也会写论文,会写论文的医生也会看病。

这种观点本身表述没错,但实际脱离了我国医疗的现状,问题是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下,医学教育还没有达到精英教育的水准。

只有大多数博士或少数研究生才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除此之外,其他的医生根本不具备。但这其中不乏有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技术一流的医生,是职称评定让他们无法心无旁骛的看病;是职称评定让不少的医生甚至走上购买论文或论文造假的道路。

医生做科普可晋升职称,是喜是忧?

另外那少部分学术水平高的医生,也偏离了临床。使得会写文章和会看病完全分化了。医生某种程度地作恶,体制应该负起大部分责任。

职称评定制造了医生们所追求的功利,无疑论文是牺牲品。非常不幸的是,近日,山西省卫健委为了鼓励更多医生投入健康科普工作,把撰写医学科普文章纳入全省卫生高级职称的评审条件。此事一出之后,我看到互联网上无数医生叫好。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因为科普文章较论文好写,这使得大多数被论文所“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医生终于找到新的晋升出口,可以更加容易地晋升职称。另一方面,撰写科普文章确实可以为患者带来益处。如果更多的医生参与到健康科普的行列中,我们应该叫好。

但国家给予鼓励的方式竟然是纳入职称评审的条件中,这无疑把健康科普又功利化了。

对于把撰写科普文章纳入职称评审的条件中的事情,在笔者看来,这又是卫健委另一个错误的决策。原因是职称评定本身就是造成医院、医生被人为分成三六九等的罪魁祸首。

虽然把其纳入评审条件只是医改的一个微小细节,但以小见大的医改始终是处于蜻蜓点水的地步,没有彻底的改革。

职称是束缚医生的枷锁,使许多医生毕生的追求只是“混”到主任医师。并且,也成了许多年轻医师不敢离开体制的拦路虎。

虽然如此,在另一个维度上,也反应了卫生主管部门也逐步认清了一些事情。那就是论文已经在职称晋升的路上沦陷了,每年花费巨额经费所研究出来的所谓成果,除了使医生有了晋升条件外,对于指导临床治病的作用微乎其微。所以,放松职称评审的条件,也是对以论文论英雄的稀释。

论文或许在未来的晋升之中没有那么重要。这不为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可能衍生出其他新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有的痼疾。

把撰写科普文章纳入职称评审条件中,作为一种鼓励手段,在短期内肯定会收效,不然,山西卫建委不会这么做。但从长远来看,笔者的担忧是,论文尚可粗制滥造甚至造假,那么科普文章会吗?有些人会说,这肯定不会,因为科普文章太简单了,根本没必要。但笔者要说的是,对于粗制滥造和抄袭而言,与难易程度不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所以,纳入职称评选的科普论文,也要谨防粗制滥造和抄袭。

作为新媒体时代,科普文章需要具备权威性的属性,同时也需要著作属性,那么原创性显得尤为重要。对笔者的观点,有人或许会提出质疑,认为科普文章面向患者,只要能给患者带了权威优质的科普信息,只要有益于患者,那么原创就不重要了,只要广泛传播就行。这个观点的谬误在于以道德绑架作者的著作权,也是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科普文章的粗制滥造和抄袭,后果也非常严重,因为面向的群体是没有经过医学训练的患者,假如科普文章出现了谬误,对于患者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于科普文章的把关和审核也很重要。笔者的建议是,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建立国家医学科普库,向所有医生开放,但医生所发表的科普文章需要受到权威严格的审核。

在笔者看来,逐步废除医疗行业的职称制度,正如著名心血管医生胡大一医师呼吁的那般,中国医生晋升到主治即可。笔者的解读是当前的职称制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职称晋升对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和医学技术的提升没有明显的帮助,相反,职称使整个医生梯队更为森严,从而造成制度所为的功利追逐,影响整个医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那么,把医学科普纳入职称晋升的条件中以鼓励医生多写科普文章,也会失去“一切利于患者”的意义。其实,鼓励医生多写科普文章的方式很多,譬如,首先废除职称制度,全面开放医生自由执业,那么,医生为了和患者保持高粘度的紧密关系,会主动撰写科普文章,来帮助患者做健康宣教。即使这一切没有这么早到来,医院也可以把科普稿酬通过绩效奖励的方式发放给医生。

山西卫建委出台的办法与其说鼓励医生写科普,不如说是与医生做的功利交换,即你写科普,我给职称优惠,笔者认为,这种办法不值得推广,而废除职称制度是一种釜底抽薪的解决方式。让医学科普和学术论文撰写回归到它们该有的本心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