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文 / 孫志

“西安年·最中國”這一極富鼓動性和想象力的口號,戊戌年紅遍大江南北。2017年西安提出以建設絲路文化高地為目標,今年春節就以“夢迴大唐盛世,重振文化自信”的驚豔姿態亮相。傳統民俗表演配以流光溢彩的燈飾,以及無人機等硬科技加碼烘托,將中國年味兒渲染地更加濃烈。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大唐芙蓉園裡,一面巨型大鼓閃耀御苑門。(孫志攝)

“西安年·最中國”的183項系列新春活動已落下帷幕,光與影、聲與電營造出一片歡樂祥和的新春氛圍,為世人呈現了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盛世長安輝煌景象。據統計,春節假日西安共接待遊客1269.49萬人次,同比增長66.56%,實現旅遊收入103.15億元,同比增長137.08%……有媒體評論:“2018年的春節,西安製造了一場教科書級別的‘IP事件’。”

“西安年·最中國”這一文化盛宴的總策劃正是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一個大背景是,經過一年多的主動謀劃、積極推動,西安於2018年1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絲路文化高地。發揮歷史文化、盛世文化、絲路文化等文化資源優勢,推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建設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彰顯華夏文明的典範。”其實在中共十九大會議期間,王永康在接受記者採訪就表示:“作為千年古都,西安是中華文明的根脈城市之一。因此,要全面提升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西安將深入挖掘漢唐盛世文化,實施文化復興工程,喚醒中華兒女共同歷史記憶,建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標識地之一。”

而對於戊戌“西安年”的部署,王永康要求:“我們要讓西安市民都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年味兒,也讓過年期間來西安旅遊的中外遊客都愛上西安,在這裡過個‘最中國年’。”

可以說,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西安,這座城市的主政者——這一句“愛上西安”,所濃縮的不僅是期待喚醒西安的歷史文化記憶和精髓,令同胞們為燦爛的傳統文化感到自豪,而且更為看重將歷史底蘊的文化傳承加以創造性轉化,糅合進現代科技、流行元素和時尚審美,營造令國際友人心動讚譽的東方之城。果然,西安不負期待,由互聯網傳播串起的一個個精彩瞬間,在海內外的朋友圈留下一片驚歎,一個偉大的網紅之都欣欣然綻放於2018中國年。

花燈盛唐韻 無人機加碼添彩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十三朝古都西安,正上演一場硬科技加碼的璀璨燈光秀。“唐王邀月”“高山流水覓知音”……大唐芙蓉園裡講述盛唐故事的組燈,流光溢彩,置身其中,彷彿進入燈國的時光隧道。元宵節當晚,500架無人機飛臨西安上空,開啟燈光盛宴,並灑落象徵新年好運的“福”字紅包。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大唐芙蓉園入門處的“大唐氣象”印章。(孫志攝)

西安的元宵燈會,繼續上演濃厚的“最中國”元素。在大唐芙蓉園,一面巨型大鼓閃耀整個御苑門,鼓壁上龍鳳盤踞,還鑲有祥雲、牡丹、大唐符文等造型,鼓面上過年嬉鬧的兒童和舞獅,一派喜慶與吉祥。

大唐芙蓉園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主題公園。入園處,一枚“大唐氣象”的中國印章,在夜空中分外奪目。在富有中國新年元素的音樂背景下,徜徉於唐風古韻的亭臺樓閣,欣賞水陸元宵燈會,就彷彿一下子穿越到唐代上元燈節的盛世景象。

由“鼓動中華”“唐王邀月”“高山流水覓知音”“一帶一路”“天鵝之戀”“傘下芙蓉”“同心鎖”“賽馬球圖”“如詩如畫”“蘆葦蕩”等百餘組造型各異、精心雕琢的特色水陸花燈,運用綜合性的聲光電科技元素,呈現濃厚的文化韻味,打造出一幕幕光影流轉的醉人夜景。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水陸燈會與亭臺樓閣交相輝映。(孫志攝)

在西安城牆燈會,60多米的巨型祥龍、綵鳳橫跨城牆永寧門南北。甕城主燈“瑞犬嘯月”,更打破了國內運用新型材料製作最大體積生肖多彩狗燈的記錄。為做足這一個“味”字,數萬盞花燈的繪圖、構架、出樣、焊接、裱糊等數十道工序,百餘匠人歷時半年時間精心雕琢完成。

此外,組織者還為遊客備好滿滿的“黑科技大禮包”(AR遊燈會):通過手機在燈區之間掃描二維碼,掌上游燈會,分享一盞盞電子祈願燈,賞炫酷絕倫3D花燈展示,看趣味橫生的AR城牆小武士拜大年。

作為首提“硬科技”的城市,元宵節之夜,500架無人機點亮西安,在寂靜的夜空中畫出“西安年?最中國”等字樣。要實現500架無人機整齊劃一地表演,同時互不干擾、動作統一、並與地面的燈光、音樂步調一致,答案就在於空氣中無形之手AI運算的力量。通過每一架無人機上的感測器,AI可以像樂隊的指揮一樣,即時調整每一架無人機之間的間距、速度、燈光,並按要求做出各種動作。

面花剪紙皮影 活現關中民俗

春節前夕,“2018絲綢之路——咸陽春節民間藝術展”在咸陽市工人文化宮職工美術館開幕,十餘位傳承人現場演示製作花饃、剪紙、泥塑等手工藝品。咸陽民間藝術品類繁多,“絲路門戶”民間藝人們的創造,融入了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地域文化,令觀眾領略到關中大地獨具魅力的民俗中國風。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幹縣面花技師張美瑩展示其龍鳳面花。(孫志攝)

幹縣面花技師張美瑩的作品曾多次獲獎,並被當地民俗博物館收藏。她說,面花在關中地區就是象徵吉祥的擺件、工藝品,逢年過節、祝壽滿月、婚喪嫁娶都會製作面花。婚禮常用龍鳳和鴛鴦圖案,祝壽造型會用壽星並輔以牡丹,過年則用象徵吉祥如意的荷花、石榴、金魚等圖案做成花饃,銷路很好。咸陽面花尤以三原、涇陽、長武造型奇特,色彩斑斕,在民俗禮儀中深受歡迎。

剪紙藝人李飛英在一張紅紙上飛快地揮舞著小小剪刀,轉眼間多姿多彩的團花剪紙作品便呈現在觀眾眼前。李飛英指著她的獲獎剪紙作品《多子多孫》,解說其創作構思:“石榴裡包含著一隻老鼠,石榴多籽兒,老鼠每窩下的鼠崽兒也很多,寓意人丁興旺;石榴外的蝙蝠和牡丹是福氣和富貴的象徵。”中華民族淳厚雋永的民情和民風,以及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寄託和期盼,通過一張團花剪紙體現得淋漓盡致。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剪紙藝人李飛英創作的團花剪紙。(孫志攝)

皮影是咸陽民間藝術中的特殊藝術品,被稱為動態的戲曲鼻祖。西路咸陽皮影還是中國皮影的始祖和起源地,雕工獨特,造型多樣,蔚為大觀。現場展出的一件名為《鳳儀亭》的皮影作品,表現了呂布和貂蟬在鳳儀亭相會的故事。皮影畫上人物造型傳神,與景觀和花鳥景緻相得益彰。《鳳儀亭》作者、年過古稀的鄧萬鋒老人,是集前手、刮皮、雕刻、圖畫等技能於一身的皮影老前輩。據介紹,他雕刻的皮影是陝西西路的典型造型,不僅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而且有強烈的歷史情懷和神化想象,粗獷與精細之中蘊藏著一種素樸之美。

全球徵集 18座城門樓高懸楹聯

夜幕低垂,在古城西安欣賞元宵燈會之際,前往18座城門樓領略高懸的楹聯,也不失為飽覽厚重文化的絕佳方式。西安已連續數年在全球範圍為城門樓徵聯,今年一等獎得主卜用可創作的“九萬里薰風,熙和春色千家麗;十三朝王氣,炳蔚皇都百業新”,就高懸於永寧門,其韻之雋永、語之雅緻,為人稱道。

永寧門是西安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見證了西安歷史的變遷,故永寧門的楹聯最受關注。據報導,江蘇揚州的卜用可從未到過西安,但為南門創作這幅楹聯,她翻查了很多歷史文獻——《呂氏春秋》:“東南曰薰風。”先秦《南風歌》:“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這副楹聯創作靈感就來源於深厚的歷史感。

西安市楹聯學會會長王綱對此點評道:“ ‘薰風’,就是南風、和風、春風。‘熙和春色’表現的是春和景明的人文生態。‘千家麗’有過年的氣氛。‘十三朝王氣’表明西安是歷史悠久的古都。‘炳蔚皇都百業新’又表現了新時代的萬象更新。這副對聯中有歷史、有氣氛、有發展。”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高懸於西安南門的楹聯,榮獲一等獎。(孫志攝)

西安現有大小城門18座,由於有的城門環島交通兩側開門,則徵集兩副春聯,比如永寧門(南門)、安遠門(北門)、長樂門(東門)、安定門(西門)、含光門、中山門等,其他城門徵集一副春聯,共計24副。

此外,還有深具傳統風韻的“藏頭聯”,如含光門的“含赫赫隋唐,一門盡閱千秋史;光巍巍華夏,百姓同歌四海春”;以及以絲路文化彰顯時代氣息的,如含光門的“絲路迢迢,踏故轍行行,重通遠道;唐都燦燦,聞春雷陣陣,怒放新花。”每一副楹聯都是獨特的文化特性與民族情感的結合。

秦音吟詠《別君嘆》 曹軒賓驚豔中國

戊戌年正月十六,西安音樂人曹軒賓亮相中央電視臺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用陝西方言演唱以王維詩作《送元二使安西》為藍本的歌曲《別君嘆》,好似遙遠盛唐而來的百轉千回與蒼涼悲愴,應和著方言的吟誦與800年古琴的幽咽,曲驚四座,一夜之間刷爆朋友圈,令不少人直呼“陝西方言唱吟經典,簡直驚豔了耳朵”。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娓娓道來,千年離愁盡在地道的關中腔調吟唱之中。曹軒賓就像用盛唐的古韻新曲,在中國中心舞臺刮過一股勁風,為家鄉的“西安年?最中國”打上一個重重的驚歎號。

據悉,創作《別君嘆》,屬於央視給予曹軒賓的命題作文,要求他以唐詩為題作曲並演唱。

西安年的盛唐氣象

西安音樂人曹軒賓獻唱《別君嘆》。

“我們理解的傳承理念,是用當代人的思維及方式表達古代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但如果我們不尊重歷史,不對民族文化產生文化自信及使命感,不以專業的態度,那麼做出來的東西一定四不像。傳承的基礎,除了對民族文化有清醒的認識和理解,還要從哲學角度去提升自己的價值觀。” 曹軒賓說。

來自專業領域的點評指,曹軒賓以其獨到的匠心和非凡的音樂見地,將陝西方言與古琴相融合,人聲與琴聲完美合一,絲絲入扣,不絕如縷,與老先生們流傳下來的古人吟誦唐詩的方式極為相似,卻又更具秦地音樂的韻致。從唱腔到音色,一詠三嘆,恰似一首完美的唐詩詠歎調。

《別君嘆》還為歌曲留下大量的留白空間。不僅每七個字之間,會用延音和休止符進行過渡,甚至就連七字成句的段落,也會用一些民族化的韻腔,起到類似現代轉音的效果。“這在中國藝術的層面,既像是形斷實連的音樂化運用,也契合了中國文學中慣用虛字、虛詞增強藝術性的傳統。”

節目現場,曹軒賓還邀請到著名古琴演奏家趙家珍用一把距今800年的南宋古琴為他配樂。趙家珍表示,聽過《別君嘆》之後被深深觸動,所以決定貢獻出自己最珍貴的古琴為曹軒賓配樂。

有觀眾認為,這樣的古都文化底蘊大成之作,源自於這裡源遠流長的歷史,源自於西安人骨子裡流淌的文化,更源自於這座城市帶來的文化自信。甚至還有網友留言:“陝西自古帝王都,陝西方言曾經是當時的官方語言,因此《詩經》《史記》以及唐詩,都應該用陝西方言來讀。以這樣的方式宣傳陝西方言也是宣傳陝西文化。讓陝西方言成為我們的文化名片,讓更多人瞭解陝西。”

這一現象級的歌曲創作,還延伸至全國兩會。出席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陝西團代表、著名作家賈平凹,在談到曹軒賓的《別君嘆》就大為讚賞,他稱:“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用陝西話進行演繹,覺得特別感人,並且這首歌將人類最基本的離別傷感之情演繹得特別好。”

“我從小聽秦腔,受古典文化的薰陶,這次在歌曲的創作中又吸收了西方藝術的表現方式來表達中華文明的內在氣質。作為西安長大的我,用音樂表達故土文化是我最驕傲的事。”談及未來,曹軒賓言及:“我工作的方向是將陝西、西安的文化IP輸出到全國乃至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