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有泪不轻弹”?千万别让儿子被这句话坑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千万别让儿子被这句话坑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作为一个男人,我从小就是被这句“至理名言”教育长大的。如果你也是一名男性,相信也会跟我有同样的感悟:“就是这句话害了我们。”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鼓励女孩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哭也可,笑亦好;但却经常鼓励男孩隐藏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哭,要做个勇敢的男子汉等等。其实,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有哭的权利。男孩的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容易被很多男孩家长都忽视的话题。

在传统的教养观念中,男性是坚强的,尤其是父母并不鼓励男孩哭,甚至经常严厉制止男孩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男孩承认本身的情绪,也妨碍了男孩自身的情感发展。不允许男孩哭,就是一个引导男孩远离自我内心的过程,是一种错误的情感教育,使男孩们远离健康的沟通、情感的认知和表达。

更要命的是,从大脑结构上来说,男性的大脑同女性的大脑很不相同。尽管男孩的平均脑量比女孩要大,但是有些研究表明,他们的胼胝体(大脑中负责连接两半球、让左脑和右脑互相“交谈”的部分)要更小。脑量更大同时意味着白质(环绕在大脑周围、协助大脑各部分之间保持高效联系的胶状物)更少。

同女孩相比,男孩大脑中灰质(承担思考功能的脑细胞)更少、血流更迟缓、脑电活动也更慢(这意味着女孩能够比男孩更快地转移注意的焦点)。这些区别和男孩大脑中的其他结构差异一起,导致了他不能像女孩一样充分地处理与情感有关的内容。研究成果已经表明,男孩的大脑在情感过程中并不算太活跃,这也导致了较少的情感识别和语言表达。

因此,我们需要帮助男孩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试着教导他们情感的表达方式,建立识别与了解情绪的能力,包括对自我与他人。在发展情感表达能力时,首先,必须能够分辨情绪、说出情绪;第二,要体认情绪的内容,以及它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或是肢体语言;第三,要了解产生某种情绪状态的情境或是反应,要将失落与悲伤、沮丧与愤怒、威胁与骄傲,或者自我尊严与恐惧相联。

同时,一个男孩需要一个具备丰富情绪生活的男性,作为他的角色模范。从父亲或是其他男性的身上,他必须学得情感表达的方法,将来,他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感情生活与语言,并以男性的身份进行沟通。他必须要看到、并且相信,在男性的生命中,情绪的确占有一席之地。

提升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

当别人的情绪出现以后,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察觉他们的情绪,试着理解别人的感受是什么。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说出别人的感受,找到一些恰当的与情绪对应的词语,说出别人的感受有利于让孩子更清楚地识别他人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学会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1、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让孩子懂得如何描述他人的感受。比如,当同学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可以对孩子说“他现在一定很郁闷吧!这道题确实很难”;当别人被别人欺负时,可以对孩子说“他现在肯定很伤心吧!”;当别人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他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常识,让孩子了解当我们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当人们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视化材料来帮助孩子描述他人的感受。通过绘本、视频、照片或图片等可视化材料,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别人经历的不同感受。比如,“这张图片中的阿姨正在为丢了手机伤心不已,眼泪快要掉下来了”;“电视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害怕得大声哭了”;跟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可以讨论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艾玛奶奶走了,思达是不是很难过啊”等等。

4、教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来识别他人的感受。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购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留意一些场景,观察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队时突然看见有人插队,让孩子观察被挤到后面的人的反应,了解他人生气的感受。

5、利用机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除了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我们还可以利用真实场景,或者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为孩子创造机会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比如,“你是不是还在为弟弟搞乱了你的抽屉难过呢?你生气了吗?”;“如果你的金鱼死了,会很伤心吗?”等等。

2015年10月,有一部名为《头脑特工队》的电影上映。影片中出现了五个比较特别的角色:乐乐(Joy)、忧忧(Sadness)、怕怕(Fear)、怒怒(Anger)和厌厌(Disgust),分别对应人类的五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和厌恶;

电影围绕着跟随父母从明尼苏达搬到旧金山的一个快乐的11岁小女孩莱利展开,但故事并没有从莱利的视角进行讲述,而是转向了她脑中的情绪指挥官—乐乐的视角。乐乐,还有莱利的其他情绪—忧忧、怒怒、厌厌和怕怕,共同主导着莱利的行为并帮她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想让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人的情绪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那么这部电影就是最好的素材,当父母陪孩子看完电影后,可以结合电影中的情节和场景,告诉孩子关于情绪的一些基本常识:

1)你的所有情绪都有用处。你的每一种情绪都不可或缺,如同电影中提到的,害怕让你躲避危险,厌恶让你远离中毒,愤怒让你追求公正,所有这些情绪只要在正确的场景下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2)情绪不分好坏。比如忧伤,每一个人感到伤心并没有错,正如这部电影试图告诉我们的,有的时候悲伤会帮你获得来自他人的支持;

3)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你不可能一直快乐,不要压抑你的其他情绪。如果你不跟那些关心你的人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他们就不会知道你的真实想法;

4)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对于一个情绪稳定而健康的人来说,任何一种情绪都不会长时间驻留,它们总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时,他会在脑中反复咀嚼让他生气的事情,然后变得更加气愤。电影里则告诉我们,其他情绪完全可以轻松地介入,然后阻止这一恶性循环;

5)你的情绪影响着你的行为。情绪对你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从选择食物的喜好到面对困难的态度,它们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你出谋划策、指点方向;

6)你才是自身情绪的主人。尽管情绪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言行,但控制权却属于你,是你在为自己做决定。你的情绪不能控制你,除非你自己要让它们掌权;

7)你会对他人的情绪做出反应。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其他人也很容易生气。莱利和她父母在餐桌上的一幕说明了这一点,你的情绪可能只是对他人情绪的一种回应,有时你会被完全控制而不明所以;

8)接纳你的每一种情绪。你的每一种情绪都是你的朋友,不管喜欢与否,它们都将陪伴你一生;

当孩子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情绪比较激烈的时候,父母就可以结合这部电影中的场景,跟孩子一起讨论他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提升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从婴儿期开始,成功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就需要作为一项重要能力进行培养。情绪自我调节包括控制情绪和把情绪唤醒调节到适宜的强度水平来达到个人目标的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主要体现为掌控自己的感受、伴随感受的生理反应、情绪有关的认知以及情绪相关的行为等方面。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父母需要关注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不同。

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脾气的时候,就是父母教孩子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最好机会,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下面就是如何引导孩子调节和控制情绪的具体做法,分为6个步骤:

第1步,描述孩子的不当行为。用平等、平静的语气,简明扼要地告诉孩子他哪里做错了。这时,孩子可能对你说的话毫无兴趣,因此,你说多了也只是白费口舌;

第2步,告诉孩子如何冷静下来。这一步就是为了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来让自己冷静下来。你可以给孩子一个非常简单的指示,比如:“请你回到自己的房间,冷静了再出来。”这时,就像描述不当行为一样,你的语言也要尽量简单。不要给出太多指示,也不要不停地重复你说的话,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说教、啰嗦或者是想吵架;

第3步,给孩子冷静的时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冷静下来,这在许多父母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如果你自己能保持冷静,同时也能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孩子就会更快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简单地说一句“我们花点时间冷静下来吧,几分钟后我再来找你谈谈”,效果就会非常惊人;

第4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向孩子说明,下次碰到这种情况时,他要怎么做来保持冷静。可以用“不要……而要……”这个短语来描述正确的行为。比如:“不要大喊大叫地冲出门,下次你生气时,请告诉我你很生气,然后问我你可不可以回房间去让自己冷静下来。”;

第5步,练习。现在孩子已经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接下来,你应该让他亲自实践一下正确的做法。你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做几次深呼吸,或者冷静地重复一个合理的要求,如:“我现在真的很生气,我可以去房间里待几分钟吗?”练习结束后,要告诉孩子哪些做得对,哪些需要改进;

第6步,给予消极后果。家长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忘记对孩子的失控行为给一个消极后果了。一定要给予孩子一个消极后果,并要坚决执行这个后果,因为孩子必须明白,在不顺心时,他不能靠发脾气来解决。

(本文选自最新出版的《谁说男孩不好养》一书,已在当当、京东、天猫、大V店等平台正式上架,当当网的购买链接,敬请点击阅读原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