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個朝代經濟實力(GDP)排名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經濟實力(GDP)排名

1. 宋朝

2. 唐朝

3. 明朝

4. 清朝

5. 元朝

6. 隋朝

7. 漢朝

8. 晉朝

9. 秦朝

10.周朝

11.商朝

12.夏朝

中國各個朝代經濟實力(GDP)排名

元朝的經濟數據很難統計,根據國外研究機構估計其GDP佔世界的30%-35%左右。

宋朝人均GDP達2280美元,整個宋朝佔世界的GDP的65%,北宋80%,南宋50%,是中國歷史最富有的朝代。

明朝的萬曆時期佔世界GDP的80%,整個明朝的GDP是45%,可是明朝末期發生災荒和戰爭使其從80%迅速下滑至一半,在明朝中後期部分江南地區已經恢復至宋朝水平。

清朝(35%-10%)可以排到明朝(40%-45%)後面,可是其後期的經濟大幅度衰退,侵略戰爭以及大量白銀用於賠款並流向國外,所以造成整個國力迅速跌落,從康熙乾隆嘉慶的35%跌至10%。

歷史上的宋朝經濟上發達,政治和軍事上積貧積弱,就像當今歐洲富國,經濟厲害但是軍事需要美國的保護一樣。

中國各個朝代經濟實力(GDP)排名

北 宋朝稅峰值達到1億6000萬貫。1兩黃金=10兩白銀=10貫,所以,1貫=5克。現在1克黃金=19美元,按黃金折價,現在約值152億美元。當時的 稅率約為1/15,農民沒有額外負擔,也沒有戶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進城,商業尤為發達。司馬光曾說:“世風日下,販夫走卒接著絲襪”。

由於其他賦稅不多,那麼GDP差不多是152×15=2280億美元。當時北宋的人口差不多一億,因此也可以有2280美元的人均GDP。其實,換算美元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因為黃金的開採量有了極大的增長,所以,應該比2280美元高得多!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萬~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我們用其他的數字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明 隆慶5年(1571)國家歲入白銀250萬兩。明末天下大亂,在後金和農民起義的兩面夾擊下,明政府先後增加了遼餉,剿餉和練餉的徵收,即著名的“三餉加 派”,結果弄得民怨沸騰,烽煙四起。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為國家每年帶來大概1000萬兩左右的財政收入。也就是說,此時明朝一年的財政總收入大約是 1500萬兩白銀左右。如果我們認為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的話,那麼此時明朝的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 管這已經是南宋滅亡的300多年之後,儘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

中國各個朝代經濟實力(GDP)排名

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3000萬~4000萬兩。數量仍 然遠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倍~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由於兌換率 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會對宋朝的歲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宋朝的歲入遠遠大於其他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依然是一個無疑的事實)

宋朝的財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著人民的負擔也極其巨大呢?從人均財政收入上來看肯定是這樣。但是,要知道,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 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大型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如李順王小波起義,宋江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么起義等都不曾超過一省的範圍。有這樣良好記 錄的另一個朝代是西晉,而西晉之所以能夠如此,恐怕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它的壽命實在太短了,根本來不及爆發起義。

那麼,如此龐大的財政收入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應當說,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 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併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個小自耕農;經過 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挺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完全是一種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大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另一方面,這種做法也限制了分工,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限制了工商 業的興起,將中國社會牢牢的捆在自然經濟之中。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集中的趨勢,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 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卻使它得以成功的跳出了這一循環。一方面不抑兼併,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的經營,並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據估算,當時不足1%的人口占有了全國土地 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另一方面成功的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鉛山的一個銅鉛礦就常僱有 十餘萬礦工,日夜開採),更重要的是促進了社會經濟,生產力的飛速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