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美術展的三重境界:藝術家、愛好者和吃瓜羣衆的觀展攻略

對於愛看畫展的你來說是哪一種呢?

英國作家毛姆曾說:“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又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藝術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那麼當我們在看美術展時,我們又在看什麼呢?

參觀美術展的三重境界:藝術家、愛好者和吃瓜群眾的觀展攻略

蘭臺君為你梳理了觀看美術展的三重境界——藝術家,愛好者,和觀展人。當了解了這三重境界後,從不同人群對看展抱有的不同心態和目的出發,我們可以巧妙的將藝術家,藝術愛好者,普通觀展人的需求相互補足,專業藝術家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增加藝術愛好者對藝術品的瞭解;而藝術愛好者獨特的思維火花也能和藝術家碰撞產生不一樣的靈感,普通觀展人更是脫離“到此一遊”式的走馬觀花,用同樣的時間收穫更多。接下來蘭臺君就來對這三種分類做一個具體介紹:

一、 專業級看展人

他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韻味、看氣息、從創作時代到社會背景到藝術家生平乃至花邊軼事,他們甚至可以盯著一幅作品連續多天,連不同的天氣、時段、光線,都能影響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硬生生把一幅靜態的作品衍生出萬千種動態的感想,毫不客氣的說,他們幾乎可以把一幅畫看出一部小說的故事。

二、 懂一些門道,卻不夠專業的藝術愛好者

他們可以通過作品簡介,結合自己瞭解到的藝術知識,偶爾也帶上自己的主觀閱歷進行上帝視角的解讀;這對於本身就是要引起大眾共鳴及思考的作品來講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過度揣測藝術家的意圖的烏龍,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趣事。

三、 抱著以“提高生活水平及審美趣味”為目的的“吃瓜群眾”

他們大多數時候都處在一個神遊天外“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的迷茫狀態。吃瓜群眾在一幅作品面前駐足的時候,可能只是在思考觀展結束後可以去吃什麼。

參觀美術展的三重境界:藝術家、愛好者和吃瓜群眾的觀展攻略

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發現自己好像不是以上的任意一種,又該如何更浸入式的去享受美術展呢?蘭臺君也有辦法。

這個方法既方便毫無常識和經驗的人,也適合有一定專業基礎和經驗的人,簡單來說就是畫展要分三遍看:

第一遍,請暫時忽略畫作旁邊的小小的說明文字,因為有許多人是會下意識的不斷的去看個說明註釋,壞習慣!進入展廳後,先花最少的時間快速瀏覽一遍整個展廳,繪畫在哪裡,裝置在哪裡,攝影在哪裡,錄像在哪裡,整個展覽的主題和概要是什麼,不需要馬上理解和分析什麼東西,只是粗粗瀏覽,這一遍瀏覽,大致上你會迅速判斷幾個你覺得有意思的作品,請記下它們的位置。

然後第二遍從入口處再看起,這一遍可以看看展覽前言,可以看看你感興趣的點和策劃展覽的人的思路是否一致,還是完全不同,如果不同,策展人是怎麼想的,你又是怎麼想的,你和他在對作品的理解上有什麼偏差。然後掠過第一遍對你毫無觸動的作品,直接去看那幾個你喜歡和有記憶的作品,有需要的話,拍照(絕大多數藝術作品展不允許使用閃光燈,閃光燈的強光可能會產生對作品質地、保存的各種危害),和作品多待一段時間,不要看任何文字信息!大概花個十來分鐘也差不多了。

參觀美術展的三重境界:藝術家、愛好者和吃瓜群眾的觀展攻略

第三遍如果你對某幾個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請再看畫作邊的文字說明,對於有專業基礎和經驗的人來說,作品創作的年份和使用的媒介材料這些信息,是比作品標題重要的多的多的信息。

不要高估自己的消化能力,一箇中型展覽,看四十分鐘已經非常疲倦了,有些作品分樓層,就不要上上下下的跑了,還是這個方法,一層層來就是。

這樣大致一個展覽不會漏掉在直覺上對你有觸動的東西,那種事先做功課,事後買畫冊的看展法,事實上只是記住一些和藝術相關的知識,和直接面對藝術品給你的直覺體驗,這是完全兩個層級的體驗。

當然,如果你是旅遊到一個城市,時間有限,而看的又是一個比較費解的當代藝術的展,以上方法也適用,但更省事的方法是借一個語音導覽器。

參觀美術展的三重境界:藝術家、愛好者和吃瓜群眾的觀展攻略

其實不要小看走馬觀花留下的“印象”,這印象就是藝術品給你最直觀的打擊,杜尚的自行車輪,梵高的向日葵,蒙克的吶喊,畫幅的大小,材質,燈光,遊人,氣氛,環境,這都很重要,不要想太多知識和前因後果,都已經來到藝術腳底了,就不要試圖用智力的槓桿去撬開直覺的大門啦。

但蘭臺君還是覺得,歸根結底看展覽,只秉承一個標準就好:最大化看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

最重要的還是,不管學習與否,專業與否,看得開心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