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管新規細則「滿月」,投研能力成同業機構比拼「大殺器」

近4個月前,資管新規正式公佈施行。至今,央行《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和銀保監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等配套文件自7月20日落地後,現也已“滿月”。

在資管新規背景下,銀行積極開展理財業務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在負債端,大力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同時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在產品銷售的幕後,則是資管投研團隊建設和資產管理專業能力的打造,後者將成為未來資管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

銀行資管新規細則“滿月”,投研能力成同業機構比拼“大殺器”

淨值型產品接受度因客而異

A銀行人士向《上海金融報》記者介紹,為積極適應資管新規和外部監管環境變化,該行一方面“引導去通道、去嵌套,調整理財產品結構,做好新規過渡期內理財產品轉型。逐步壓縮封閉式產品的發行,引導客戶買符合新規的新產品。”另一方面,該行加速淨值化理財轉型。“提高主動管理能力,提供有競爭力的理財產品,產品形態上以固定收益類淨值型理財為重點拓展方向,為優質高淨值客戶和公司客戶量身定製理財計劃。”

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資管部相關負責人向《上海金融報》記者介紹,該行已推出面向上海地區對私及對公客戶發售的每日開放型類貨幣淨值型產品,後續還將推出面向個人合格投資者的私募封閉式淨值型產品。但該負責人坦言,根據目前的產品發行經驗,無論是個人客戶還是機構客戶,對於淨值化產品的接受程度還較為有限。一些風險偏好較低的客戶可能會選擇銀行存款或結構化存款,風險偏好較高的客戶可能會在銀行理財、基金、券商資管產品等理財產品中重新安排資產組合。

《上海金融報》記者從浦發銀行了解到,該行先後推出以“悅盈利”系列為代表的固定期限類淨值型產品、以“天添盈”系列為代表的現金管理類淨值型產品、以“鑫盈利”系列為代表的基金策略類淨值型產品,各系列產品銷售情況良好,客戶接受度高。在投資者教育上,該行不斷優化電子渠道淨值展示,持續提升客戶淨值型產品的購買體驗,並通過通俗易懂的微信長圖、便於一線溝通解釋的淨值產品手冊等,積極做好淨值型產品宣傳。

浦發銀行近日還整合了金融市場業務中的代客代理業務,推出“浦銀避險”品牌。浦發銀行金融市場部總經理薛宏立在公開場合表示,“理財產品淨值化後,資管機構可以通過我們的服務來加強對理財產品淨值的保護”。例如,《通知》中有“過渡期內,對於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並持有到期的債券,可使用攤餘成本計量,但定期開放式產品持有資產組合的久期不得長於封閉期的1.5倍”的要求,該行的定製化產品可以滿足相關的久期要求。

為做好投資者教育工作,交行上海市分行從理財發展現狀和投資者認知階段的背景出發,設計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風格和大類資產配置方案,並在充分了解客戶並做好客戶分類管理的基礎上,細化產品建設,針對客戶的差異化需求,為之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此外,該行進一步切實做好理財客戶售前審核、售中合規以及售後服務工作,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從各個環節落實投資者引導和教育工作。

銀行資管新規細則“滿月”,投研能力成同業機構比拼“大殺器”

投研能力是資管行業之本

“產品設計產生差異的根源在於所滿足的客戶需求不同,具體體現在投資策略、交易規則、風控準線的差異。因此,擴大專業客服跟進客戶需求、擴大風控團隊保證規則執行,這是保證產品區分度的兩個層面。”中金公司分析員姬江帆、楊冰指出。

交行上海市分行資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資管新規實施後,該行資管業務主動尋找更多的標準化投資資產,加強新的投資方向和機會研究,增強投資多樣性,減少對投資收益的衝擊。同時,為進一步加強標準化資產投資,該行持續優化理財投資債券業務機制,積極為優質授信客戶申報債券理財投資額度。

浦發銀行有關負責人介紹,在理財資產端,該行以投資策略為引導,充分發揮銀行在固收領域的投研優勢,主動拓展權益性資產的投資邊界,加大標準化資產的投資力度與佈局深度,實現理財大類資產配置的全光譜投資;主動控制傳統非標資產久期,降低與負債端的期限錯配壓力,提升組合流動性管理彈性。

交行上海市分行資管部相關負責人還表示,該行非常重視資管業務的投研團隊建設和資產管理專業能力的提升。在人員方面,配備了包含前、中、後臺的業務團隊,相應崗位員工已全部取得銀行間市場交易員資格,以及中債登、上清所清算結算資格證書等資質。在專業能力方面,該行不斷提高對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分析能力,以及對市場利率走勢的分析研究,結合自身風險偏好和分行資源及優勢,確定大類資產配置方向,為客戶創造價值。此外,為適應業務轉型需要,該行也在總行的支持和指導下,積極在業務流程、系統優化、團隊構建等方面進行優化,希望以更集約的經營方式、更靈巧的應變能力,為客戶實現更高效和更豐厚的投資回報。

A銀行人士表示,為提高市場化運作能力及資產流轉能力,該行加強市場研究,捕捉市場趨勢性機會,以債券等固收類標準化資產作為主要方向,建立通暢的資產流轉渠道和交易網絡,提升資產交易能力及效率。在理財配置資產風控和防範方面,該行強調穿透資產、歸口管理,進一步發揮風險中臺、後臺對理財業務的事前、事中、事後獨立監督作用,實現風險監控全覆蓋。

“高水平投研能力作為資管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在資管新規後將成為同業機構間比拼的核心競爭能力。”浦發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該行高度重視資管投研能力培養,集中行內外各種資源予以優先支持,具體措施包括:組建專業的投研團隊,專司理財投資研究領域工作;搭建資管全員投研體系;將投研工作與投資實踐相結合,以投研引領投資,實現研究與投資的知行合一。

“投資及配置能力、研究水平仍是資管行業的根本。”姬江帆、楊冰指出,“未來隨著設計更復雜、需求更分化的產品推出,投資更講究跨市場、跨資產的配置能力,而目前我國銀行系資管在研究領域的人員配置和資本投入顯然不足;公募基金的研究體系則更偏向境內股票,對於境外市場及其他資產的資源配置不多。”

“現在已經有相當數量的銀行要設立資管子公司,但投資能力建設是需要時間沉澱的。這段時間對於保險資管是機會,比如開展銀行理財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委外業務,我們幫銀行做下層的投資管理。”某保險資管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

記者 周軒千

相關閱讀

信託業:儘快消化不合規業務

資管新規出臺後,作為主要對接銀行通道業務的合作方,信託業普遍關注央行和銀保監會所發佈的資管新規配套文件對整個行業和信託機構發展的影響。

銀行資管新規細則“滿月”,投研能力成同業機構比拼“大殺器”

信託公司應加大轉型步伐

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一季度數據顯示,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其中,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為15.14萬億元,雖然較2017年四季度末減少5044億元,但佔比仍接近60%。顯然,信託業的通道業務佔比依舊較大。

隨著針對銀行的資管新規細則出臺,近期有媒體透露,部分信託公司擬在符合資管新規和實施細則的條件下,適當加快部分通道業務的項目投放。

信託專家、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陳赤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監管層關於通道業務的總體政策並沒發生方向性改變,“去通道”的態勢料將持續。那些打算進行監管套利或幫助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出表”的隱匿風險的通道產品,依然被嚴加禁止,而一些符合資管新規和實施細則的同業業務,則可以運行。陳赤指出,現在一些所謂的通道業務和監管層界定的通道業務不同,可以理解為“泛通道業務”,從法律關係來說是信託公司發行的產品;而銀行代銷信託產品,並確定資金投向,實際上主導著信託產品的運行。在這種業務合作中,由於責任劃分不清晰,風險承擔主體不明確,一旦發生較大的風險,可能出現銀行與信託公司之間扯皮。今後,銀信合作業務應在符合資管新規的前提下,在破除剛性兌付的基礎上,清楚地劃分各自責任,同時信託公司應進行獨立的盡職調查,並在信託合同裡載明相關風險,實行淨值化管理,由合格投資者自主決定是否認購。

陳赤進一步表示,從資管新規細則來看,有所調整的是對如何去除存續通道業務的過程管理更加務實。監管部門給了銀行更多自主權。在2020年底前,讓各家機構可以根據旗下資管產品的資產端具體到期時間自行制定退出計劃,而非由監管層統一制定全行業“齊步走”的具體比例和具體時限。但這只是表明銀行和信託公司可以自己掌握去通道的行事曆,並非可以放著不管,直到最後到期日。

陳赤強調,監管層去通道的決心很明確,信託公司切不可心存僥倖,應儘快適應資管新規,消化以前的不合規業務,並持續推進業務轉型。

平安信託相關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央行發佈的資管新規細則本質上是對資管新規的補充,在堅持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偏重解決短期流動性壓力。銀保監會的細則是為了解決資管行業的長期配套問題。兩份文件均堅持了資管新規的破剛兌、去通道、降槓桿、禁止資金池的基本原則,但在執行上更務實,給市場參與者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化解風險,避免出現斷崖式違約。“總體來說,資管新規細則發佈後,降槓桿大趨勢不變,階段性措施有所緩和,以不發生系統流動性問題為底線,適度緩解當前實體經濟面臨的信用緊縮壓力。”該人士表示,從長期看,不宜將政策的緩和看作風向的根本改變,去槓桿、破剛兌仍是未來幾年監管政策的主流,信託公司仍應在房地產、政信、通道之外開拓非剛兌業務。

應抓緊處理風險項目

平安信託人士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出臺後,該公司已對存續業務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檢視,在新業務開展過程中,嚴格落實新規合格投資者KYC(瞭解客戶規則)、禁止多層嵌套、去剛兌等監管要求,同時大力發展家族信託、慈善信託等迴歸信託本源、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

對於通道業務,平安信託人士表示,該公司在遵循現行監管法規、要求的基礎上,合法合規開展,但總體規模呈逐漸下降趨勢。

中信信託人士也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信託公司對業務的調整往往需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短時間可能不會馬上見到成效。但總的來說,應該按照資管新規“去槓桿”、“去通道”的大方向積極推進。

“資管新規發佈以來,中信信託主動管理業務規模和比重都有提升。”該人士指出,隨著資管新規發佈,未來行業會迎來一輪洗牌,中小機構有可能慢慢退出市場,市場份額會向能力強、風控好、規模大的機構集中。“信託公司不應看到政策緩和就有僥倖心理,要避免這種投機心態,還是應該保持穩健的態度,苦練內功,積極轉型,未來才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前述平安信託人士表示,下半年信託公司應抓緊過渡期內的政策窗口期,積極處理各類風險項目,逐步降低乃至最終結束不符合資管新規的產品。

記者 李茜

證券業:發力主動管理謀轉型

7月20日,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以下統稱《徵求意見稿》),如今這兩份資管新規細則均已“滿月”。而新政實施以來,為證券私募資管行業帶來哪些新變化,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銀行資管新規細則“滿月”,投研能力成同業機構比拼“大殺器”

通道業務進一步壓縮

多位業內專家此前曾指出,資管新規對券商資管的影響主要涉及兩大領域:一是資金池,二是通道業務。

而從證監會出臺的《徵求意見稿》看,這兩份資管新規細則具有較高的政策延續性。“細則更多考慮到市場實際情況,以及監管要求對市場潛在的衝擊。”上海財經大學量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曹嘯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細則對於資管新規給期限錯配、非標業務等造成的影響,給出了更符合理論邏輯的安排,同時也給未來的業務創新留出空間,較好地平衡了創新效率和風險控制之間的關係。”

某券商負責人對《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細則增加了很多柔性安排,有助於券商緩解業務規模下滑的壓力。“對於不符合規定的存量資管計劃,若持有資產未到期的話,券商資管可以直接展期或者設立新產品對接,且不限於標準化資產。同時,細則允許券商資管自行制定整改計劃,有序壓縮不合規的產品規模。這些舉措都有助於緩解過渡期內的流動性壓力。”

“雖然目前細則還沒有正式落地,但我們也在參照《徵求意見稿》進行整改。”某華東券商資管人士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比如業績報酬計提比例,從《徵求意見稿》發佈起,我們就按照這一標準整改,通道業務在進一步壓縮,股票質押業務也基本停止了。”

另據長江證券日前披露的中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江證券資管業務收入達2.34億元,同比下降23.18%,受行情下行影響,資產類和通道類產品收益下滑明顯。

華創證券指出,目前資管業務收入佔券商總收入的10%左右,預計通道業務的壓縮對行業收入的影響每年在1%—2%左右,相對有限。未來,券商可發力的方向在標準化主動管理和ABS(資產支持證券)上。此外,資管業務也給FOF(基金中的基金)和MOM(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類產品的設立保留了一定空間。

資管業務發力主動管理

“近期,我們的主動管理業務規模進一步增長,未來還會在主動投資業務上進一步聚焦,主要包括權益投資和固收投資。而以往我們採用市價法估值的淨值型固收產品規模很小,未來會更多向此類固收產品側重。”上述華東券商資管人士進一步表示。

另有券商人士告訴《上海金融報》記者,“我們考慮申請公募牌照,這是出於對大集合的承接,以及全牌照的佈局。大資管時代,要將券商的主動管理能力最大化。”

事實上,從A股目前已披露業績中報的上市券商中,也能看出券商資管謀求轉型,發力主動管理的端倪。

山西證券發佈的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資管業務收入達0.95億元,同比上升80.19%。其中,期貨經紀業務收入1.3億元,同比上升72.5%。而長江證券上半年另類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管理業收入為0.77億元,同比增加358.46%。

“截至去年底,國內大資管規模共123萬億元,其中包括銀行理財30萬億元,信託計劃25萬億元,保險資管15萬億元,券商資管17萬億元,公募基金專戶和私募基金11萬億元。”恆天財富董事長周斌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中的一個重要轉型就是由剛兌型理財轉變成承擔風險的主動管理型產品。

“預計到2021年,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可能會達到153萬億元規模的驚人總量。”周斌認為,過去十年是中國財富管理“大幹快上”的十年,同時也是“野蠻生長”的十年。未來資管行業一定會迴歸專業、迴歸本源,企業經營將以專業化程度和精細化管理為核心。

記者 李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