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千年“八代灯塔”,以“一带一路”建造珠江文明新高地

本报讯(记者 冯海波)近日,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总主编的《珠江一南海文化书系》出版。作为广东省原创精品出版项目,该书系梳理并确立了珠江文明、珠江文派、珠江学派之学术体系,为建设中国学派、学术中国做出重大贡献。对此,黄伟宗教授认为,整个《珠江一南海文化书系》工程,都是旨在发扬珠江文明的“灯塔”传统和优势,建设珠江文明新高地。

“八代灯塔”熠熠生辉

黄伟宗说,他们通过调研发现,在珠江文明发展史上,从南海西樵山发端并影响珠江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起码有八个,也即是说,南海西樵山文化在珠江文明发展进程的八个历史节点上(也即是“八代”),起到导航或聚焦性作用,堪称“灯塔”。当中包括:第一代新石器时代初期的人类智人与江海文明,第二代秦汉时代南海郡制开始的封建文明,第三代东晋时代的道教、佛教与养生文明,第四代唐宋时代的村落、移民与农耕文明,第五代明代的理学、书院与学术文明,第六代明清时代的桑基鱼塘与生态文明,第七代清代的丝绸机器与工业文明,第八代晚清时代的“经世”、“维新”文明。

他认为,“八代灯塔”不仅是在其年代起到领航或聚焦珠江文明发展和历史节点的作用,而且在积淀和体现珠江文化的江海一体海洋性特质上,也起到积极的增进和标志作用;尤其是在海洋性的典型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更起到理清源流的重大作用。因此,竖起“珠江文明八代灯塔”,可以“照亮”南海千年海上丝路的来龙去脉,进而促进当今的珠江文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发展。

建设学术文明新高地

黄伟宗说,“西樵三大家”以弘扬宋明理学而将西樵山打造为“理学圣地”,以宋明理学书院文化而将西樵山建造为“书院名山”,同时,也以宋明理学学术文明的历史特点和经验,营造了明代西樵山的学术文明。这些历史特点和经验,虽有历史时代的局限性,但对于今天建设现代科学的学术文明,仍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他表示,宋明理学的崇学尚术、尊师重教、承传创立、兼融开明的学术作风和传统,使宋明学坛形成了学说纷纭、学派林立、争鸣不止、共处长存的热闹景象,营造了一代的学术文明。明代中叶的西樵山,可以说是这些学术作风和传统之凝汇,是这个时代学术文明之缩影。因此西樵山既是理学“圣地”“名山”,也是学术文明之“圣地”“名山”。

建设粤人心灵世界的“互联网”和珠江文派新高地 黄伟宗认为,乡愁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民族情、故土恋。鼓励各地开展“记住乡愁”创作,是实现全国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多样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鼓励或发现文学流派的重要途径。因此,从“记住乡愁”创作入手,正是发现和倡导珠江文派的重要途径。他表示,乡愁,尤其对于“文章本是有情物”的文学作品而言,简直是不可欠缺的文化与情感元素;对于每个地域的文化和文学,更是对其进行挖掘或体现本土特质的文化艺术要津,是造成和体现地域之间在文化与文学上差异和特色之重要所在,也即是发现和造就地域性文学流派的重要途径。

黄伟宗说,广东有史以来一直是移民大省,本土先民是从南海海岛移居上岸的百越(南越)族,现有广府、客家、福佬(潮汕)三大民系,都是秦汉以后逐步从中原南下入粤的移民,港澳同胞大多数的祖籍是广东,遍布世界的华人华侨百分之七十是广东人,现居广东的近亿人口也有近十分之三来自全国各地。“无论是历代祖居、移外定居、新入定居的广东人,都有各自‘记住乡愁’之情,但这种乡情尽管千差万别、人人有异,但都凝聚在 ‘珠江情’的基本点上。”

他认为,珠江是广东的母亲河,是广东古今山水风情与“记住乡愁”凝现点,是东南西北中先后入粤民系的生活交叉点、相通语,是历代迁入或移外的粤人心灵世界之凝聚点、互联网。这是探究广东地域文化特质的关键,是造就广东文学创作特色、以至文学流派的凝现点。他们此次编辑出版珠江文派“记住乡愁”书链,既展现和证实珠江文派的存在及其来龙去脉,又进而探求和展现珠江文化在广东文学中的内蕴、根基及其向海外的扩散和影响,也即是:以“珠江情”凝现珠江文派,并构建境内或境外所有新老粤人心灵世界的“互联网”和发展珠江文派的新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