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广东医生创新诊治思路专克疑难病,而且用药可能还不到5块钱

【温馨提示:还没关注广东卫生在线的小伙伴们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开栏语:2018年,广东卫生在线推出全新栏目“名院.名科.名医”,通过深度采访,展示名院的榜样力量、名科的品牌形象、名医的专业风采,通过一个个发生在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故事,展现广东医生恪守职责、守护生命的最美瞬间。

“看这个病哪个医院最专业?”这是时下人们求医问诊过程中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大家往往会经过多种途径去打听自己需要看病的科室在哪个医院最具实力。

如果提起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治,在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人们都会直接想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这里拥有住院床位数十张,却常年一床难求,这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风湿免疫疾病的危重、疑难患者,许多风湿免疫疾病病友在口口相传:只要住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病就好了一大半。

“从发病到现在三年多,辗转了好多医院,症状反反复复,吃了很多药也根治不了,病友介绍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现在症状基本控制住了,也终于能上班了,感谢为我看病的詹医生,早些遇到就好了!”

在某个大型医疗类网站上,类似的写给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们的感谢信有近百封。

这是一个怎样的科室?

又是什么样的理念

让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如此认可,

树立了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近日,广东卫生在线记者

走访了该科室的创始人杨岫岩教授

找准风湿免疫科的定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官网这样介绍风湿免疫科:成立于九十年代初,是国内最早开展风湿免疫专业单位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该科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风湿免疫疾病诊疗中心,以诊治风湿免疫疑难病为特色,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目前是教育部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卫健委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名声大噪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在初创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固定医生只有杨岫岩一人,管着10张床位。

这位广东医生创新诊治思路专克疑难病,而且用药可能还不到5块钱

▲杨岫岩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办公室

1984年,杨岫岩从中山医学院毕业,被分配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出于对临床工作异乎寻常的热爱,他没有选择读研,只埋头于临床和教学。“如果考了研究生肯定会减少参与临床的时间,为我不喜。”杨岫岩笑说,在内科摸爬滚打几年下来,他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基础。

1990年代初,我国风湿免疫病学开始发展,成为我国内科学中最年轻的一个专业学科。作为华南地区的龙头医院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亦准备成立风湿病专业组,开始物色建组人选,杨岫岩成为他们的选择。

“当时大内科一位副主任找到我,说内科准备成立风湿病专业组,感觉我有创业精神,建议我考虑一下。”杨岫岩回忆,其时他对风湿病学的进展有些了解,“当时看文献发现风湿科两个主要的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红斑狼疮,都从过去的不治之症转变为可以治疗”,再结合自己喜欢研究疑难杂症,杨岫岩觉得这个专业大有可为,于是首肯了。

这一干就是26年。

“刚开始时,阻力是挺大的”,杨岫岩说。首先是人手问题,风湿病专业组开始运作时,固定编制的医生只有他一人,看他实在忙不过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特意改变了相关规定以吸引进修医生到专业组轮岗。

另外一个阻力来自风湿免疫疾病本身

该病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风”和“湿”并没有太多关联:每个人都有免疫力,正常人的免疫力就像健康卫士,每当有细菌、病毒等外敌入侵,身体就会发出警报,机体免疫力就会被动员起来,把外敌消灭掉。

然而,有部分人群,这部分正常的免疫力被削弱了,此外又分化出了一些“暴民”——致病性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增殖,由此产生了多种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这些“暴民”敌我不分,开始攻击人体正常的组织器官,攻击人体的皮肤、关节、脏器,于是疾病发生了——这就是大部分风湿免疫疾病的发病原因

但是在当时,极少人对风湿免疫疾病有概念。“在还没有风湿免疫科以前,类风湿关节炎是骨科在治,红斑狼疮是皮肤科在治,当这个病导致肾脏、血液系统损害时是肾内科、血液科在治。而你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骨科和肾内科是有多强大,他们会质疑,你凭什么跟我们抢病人?”杨岫岩道。

于是,杨岫岩决定将焦点集中在风湿免疫疑难病上,“我不是要跟你们抢病人,而是要解决你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杨岫岩说,“我们科对整个风湿病学的发展所做出的成绩都是基于这个定位,让风湿免疫科这个后起的学科拥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各个科碰到无法解决的疑难病时都会想到:找风湿免疫科看看,可能能解决问题。乃至后来全国一讲到风湿免疫疑难病都会想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99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内科大楼建成,风湿免疫科被安排出一个新的病区。同年,杨岫岩获得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的奖学金前往澳大利亚学习循证医学一年。1999年回国后,他正式成为风湿免疫科主任,带领该科开启厚积薄发的征程。

2000年,经过近10年的探索,杨岫岩首创性地提出“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诊治思路,为风湿免疫疑难病,乃至未命名疾病的诊治提供有效的思路。

运用该诊治思路,杨岫岩治好了形形色色的怪病。

汕头籍88岁的陈大爷无故发热,浑身酸疼,开始两周吃些感冒退烧药能有几小时的退热止痛作用,但后来渐渐失效。先后入住当地医院的呼吸科和血液科两个多月,多个学科会诊找不到病因,病情得不到控制。转至省城大医院,在感染科和肿瘤科折腾了一个月,依然解决不了问题。本来还算硬朗的陈大爷经过这三个月的折磨已危在旦夕。

转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后,杨岫岩按照“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的思路为陈大爷进行免疫治疗,终于控制住了病情,最终康复出院,随访3年,陈大爷依然身体硬朗。

来自东莞市48岁的尹先生,因为发热和右上腹疼痛到当地医院求诊,检查后诊断为“右侧肾癌”,于是很快进行了手术,切除了右侧肾脏。但是两个月过去,尹先生再次出现腹痛、黄疸,检查后发现胰腺、左肾有肿瘤状团块。放射科医生认定这是胰腺癌肾脏转移,然而,活检后病理科医生并没有找到癌细胞。那尹先生得的到底是不是癌?又应该怎样治疗?

在没有办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尹先生被建议转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免疫治疗3个月后,尹先生胰腺的肿块消失,左侧肾脏的肿块也明显缩小,半年后完全恢复正常。随访治疗两年后,仅需要少量药物维持治疗,精神和体力均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

“这些都是当时在没有诊疗指南的情况下,按照‘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思路来治疗不明原因发热或炎性病变的典型案例。”

杨岫岩介绍,“

这种病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貌似肿瘤,却非肿瘤。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组织或脏器的肿胀,或形成局部肿块,可以发生在体内的任何部位。不管是上百元的彩超检查,还是上千元的CT与核磁共振检查,常常误判其为肿瘤。更要命的是,就连一次检查需花费近万元、被号称判断肿瘤最权威的PET-CT,也常常将相关疾病误判为恶性肿瘤。可是,病理活检否定了肿瘤的诊断。”

“过去,这类无名氏疾病查来查去却没有一个结论,不是医生无能,而是医生叫不出这种疾病的名字。这类病人如果就诊于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风湿免疫科医生,或许会有一个好的结局。而更多的患者可能会在各个医院和科室之间转来转去,最后不了了之,死了都不知得了什么病。”杨岫岩说。

2012年,上述尹先生得的病终于有了一个确切的名字,医学界的重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一锤定音:IgG4。无名氏疑难病从此变成了一个普通的风湿免疫科疾病。而在此之前,杨岫岩已用他所创的独特思路帮助很多病人战胜了该疾病。

“我经常跟学生说,临床医学工作不是纸上谈兵,不能跟病人说你的病我们书上没有,等到将来书上有了你再来找我看。对于这些难到书上都没有的病,我们做医生的要从病变的性质去分析,看看有没有办法给他治疗,找到一条新的出路。‘非感染非肿瘤性炎症’不是一个诊断而是一个思路,这个思路能让那些连诊断都没办法下的病人获得救治,这就是这个理论创新的要点。”杨岫岩说。

这位广东医生创新诊治思路专克疑难病,而且用药可能还不到5块钱

▲杨岫岩教授的痛风健康讲座现场,听众爆满、座无虚席

近年来,杨岫岩一直致力于推广他这一诊治思路,撰写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等权威杂志上发表;到各类医疗论坛上介绍;运用博客、微信号等传播方式让更多医生了解、掌握该思路。也提醒病人,当遇到莫名发烧超过三周以上,或不明原因的炎症,看了多个科还不清楚是什么病时,应该想到找风湿免疫科就诊,这些山重水复的疑难病可能在此找到柳暗花明的出路。

做病人信得过的医生

在风湿病学的发展中,让杨岫岩为自己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病免疫科所做出的贡献而得意的还有不少。首先是最早揭示中国大陆痛风患病人数正在出现直线飙升的现象,预告痛风将成为中国的常见病、高发病。

1990年代中期,杨岫岩发现痛风的病人正在大量涌现,这与他在1980年代中期当住院医师时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他判断痛风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常见病,而这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

“中国人祖祖辈辈以谷类食物为主,到了我们这一代,尤其近20年间,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肉类成了主食。大量吃肉使得祖先遗传给我们的代谢习惯没法适应,没能这么快跟上食物结构的潮流。这种代谢不适应,导致肉类蛋白中所含的高嘌呤,代谢形成的尿酸超过了身体的排泄能力,就出现了血尿酸增高。”杨岫岩解释。

在医院统计学教研室的帮助下,杨岫岩调查了全国20多家医院,进行时间跨度为15年(1979〜1993年)的痛风住院趋势分析,并将其写成论文发表在《中国流行病学》杂志上,告诫大家痛风将成为常见病,应提高警惕。

正如其所言,如今痛风已经是我国家喻户晓的高发病。而杨岫岩也一直关注着这类人群,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帮助人们抗击痛风,如《反复痛风痛不欲生?看病百次不如这样深聊一次》。他希望痛风病人能听从他的告诫,做到“我的痛风我做主”,“连更严重的糖尿病都能做到自我控制,痛风为什么不行?”杨岫岩笑着说。

这位广东医生创新诊治思路专克疑难病,而且用药可能还不到5块钱

▲杨岫岩到阳山瑶族山区送医送药,与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肖长虹教授(左)讨论老人的病情

对羟氯喹甲氨蝶呤这两种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常用药在中国进行大力推广也是杨岫岩他们的战绩之一。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风湿病学一直面临缺医少药的状况。为此,杨岫岩会经常阅读国外文献以获取最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西方国家普遍用羟氯喹治疗风湿科的疾病,用的范围很广也很有效,但在国内却根本没有羟氯喹这种药,只能推荐病人到香港、澳门买来吃。

1996年,很偶然地,杨岫岩从一位参加广交会的朋友带回的资料里发现中国有羟氯喹的原料出口,这让他很惊讶。当他了解到国际上制造羟氯喹所用的原材料中国出口占了差不多一半时,又不禁为之气结。于是,他开始查阅资料,写了一篇羟氯喹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综述文章发表。“想法很简单,希望有哪个药厂看到文章后能把原料留下一点来制成药,为中国百姓造福。”杨岫岩说。

2年后,羟氯喹在国内上市。“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但确实是我们最先向国内医学界推荐该药。”杨岫岩笑道,因为羟氯喹安全性和效果都非常好,2010年,国际上正式认可其为治疗红斑狼疮的全程用药。

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甲氨蝶呤。2010年左右,甲氨蝶呤在国际上被定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锚定药。而在此之前,杨岫岩及其所在的风湿免疫科一直都在推荐该药,“因为它不但有效而且便宜”,杨岫岩说,“有不少病人便是用这种一个月才需要5块钱的药把病情控制住的,为此,他们没有少感谢我。”

“我们一直坚持甲氨蝶呤不仅用于治疗关节炎,也是治疗红斑狼疮等系统性疾病的主流药物;一直坚持在诱导治疗阶段,注射甲氨蝶呤优于口服甲氨蝶呤的用药观点。如今,这2个观点正在逐渐被业界所认可。”杨岫岩不无自豪地说道。

这位广东医生创新诊治思路专克疑难病,而且用药可能还不到5块钱

▲杨岫岩教授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医生办公室里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不辜负中山一院品牌,做病人信得过的医生——风湿科医生共勉。

这块牌匾正是杨岫岩制作的,“我一直遵循着这样的理念行医,也一直这样告诫我们科的医生们。要成为病人信得过的医生,一定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技术上尽可能地让病人恢复得快,康复得好,还要沿用最简单、有效、安全、便宜的原则去治疗。”杨岫岩说,“风湿免疫疾病大多是慢性病,病人要长期服药,要经常做检查。所以要求我们科的医生,每开一个药,都能明白说清楚它的目的是什么?作用在哪里?而不是开一大堆辅助药。所做的检查都要以下一次用药为目的,与之无关的检查是浪费病人的钱,不能做。”

今年4月,杨岫岩办理了退休手续,他写了一篇《退休小结》发表在他的微信公众号“杨氏书屋”上,里面写道,“自1974年7月参加工作,至上个月正式退休,算起来已经43年零9个月。”

但这个结算似乎有点早。如今的杨岫岩依然每周出诊四次,两次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门诊和特需门诊,两次在多点执业的诊所。“看的病人与以前一样多,”杨岫岩笑道。而他最大的心愿依然是那个:有更多的风湿科医生能将重点放在系统性疑难病上,让分布在全国各地身患疑难重病的人能得到更早更好的治疗。

采写|廖维佳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让更多人了解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知识!

这位广东医生创新诊治思路专克疑难病,而且用药可能还不到5块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