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戲宣傳|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京劇表演老師楊焱博講戲曲「十三轍」

聽戲宣傳|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京劇表演老師楊焱博講戲曲“十三轍”

聽戲宣傳|中國戲曲學院附中京劇表演老師楊焱博講戲曲“十三轍”

京劇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由俗到雅,由粗疏到精緻的過程。文人墨客的審美雅趣性、皇室宮廷的品味精緻化以及草根大眾的平民口味都以不同的表現方式融匯於京劇的豐厚內涵裡。京劇作為國粹,無論是外象(表演)還是內象(內涵)都具備了極高的中國傳統美學價值。

在“唱唸做打”四種表演藝術手段中,“唱”不僅是“以歌舞演故事”的重要方式,其所唱內容(唱詞)對京劇藝術整體的美學構建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十三轍在唱詞上的安排則是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曲藝所共用的,儘管各自由於方言的不同而略作調整。弄懂了十三轍,也就能明白戲曲唱詞的講究之處,甚至還可以自己動手寫起唱詞來。請大家欣賞聽戲app自制視頻 戲說梨園 ,本週推出的視頻主題是:京劇藝術入門的那點事兒 主講人:楊焱博老師 部分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w07631kfdw9.html 更多精彩請下載聽戲app觀看!


以下,補充一些關於十三轍的知識點:

所謂“轍”,本來是說古代雙木輪大車過後,車輪在路上軋出的痕跡,留下的車輪凹印,用在戲曲上就是大家經常所說的“轍口”。它是指在創作演唱活動中遵循的音軌韻律,是戲曲、 曲藝押韻時對“韻的通俗叫法。押韻等同於“合轍”,合轍也等同於“押韻”。前車已留轍,後車必有路,比喻後車要按著前車之轍前進。也就是說戲曲唱詞、曲藝唱段、歌詞、詩詞等,第一句合什麼轍(押什麼韻),後面也跟著合什麼轍(押什麼韻),就是人們常說的“合轍押韻“。

十三轍,一般說來就是在戲曲創作和演唱中經常運用的漢語十三個音韻。實際上是多年來廣泛流傳於民間的一部有目無書的活的韻書,相當於韻書的十三個韻部。 進一步講它是將漢語402個 音節分別寫成了十三個音韻,就是十三轍。京劇(戲曲)稱“十三道大轍”。即:衣七轍、姑蘇轍、花發轍、梭坡轍、乜斜轍、懷來轍、灰堆轍、遙條轍、油求轍、言前轍、人晨轍、江陽轍、中東轍。

各轍所含韻字還要分平聲、仄聲;上韻、下韻。每個音節再分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如果平仄聲不明,上下韻不清,四聲不準,唱唸起來肯定不會合轍押韻,聽起來彆扭,不會動聽感人。十三轍形成和演變過程沒有文字記載,多說是從明清開始,北方戲曲、曲藝押韻用的是十三轍,是由老藝人口傳言教,民間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