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中國祭祀中的「玉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 玉一直被人們視為內美與外美的完美統一,它成為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的象徵,無論在政治、禮儀、宗教、文化中,還是在飲食起居、勞作休行中,玉都具有其特殊的價值,是其他珍寶所無法取代的。當然,如果從古文字和古文獻的記載來看,玉文化的內涵還遠遠不只這些,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古時文獻中記載的玉文化。

古時中國祭祀中的“玉文化”

什麼是玉?甲骨文的玉字,像用繩子聯貫在一起的一串玉璧的形狀。《說文》雲:“玉,石之美者。”《辭海·玉部》則解釋為“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由此可見,玉是一種潔白半透明、質地細密堅硬,晶瑩而有光澤的石頭。在石器時代,玉被用於勞動工具或自衛的武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由石器時代過渡到青銅器時代,玉的作用也隨之轉移到制度、精神文化方面並且佔據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祭祀這一塊。

祭祀活動緣於古人對鬼神的崇拜,是巫術禮儀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祭祀者盡其所能以各種方式娛神媚神的一種禮儀。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古人因為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感到迷茫、困惑,因而產生了一種錯誤的世界觀,他們堅信萬物有靈,認為上天之鬼神可以決定自己的吉凶禍福,由此出現了早期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於是,為了討好鬼神,由專人巫師持特殊工具進行祭祀活動,這類特殊工具就是祭器。祭品必然是人們的珍愛之物,古人認為玉具有純淨、溫潤、堅硬、絢美的特性,可以通神靈,所以人們常常以玉來禮神祭祀。

古時中國祭祀中的“玉文化”

古人以玉祭祀,根據祭祀對象的不同,祭祀方式也有所差異:

一、 沉玉以祭。

《爾雅·釋天》:“祭川曰浮沉。”說明沉祭的對象是河神。因為河流的自然特性,沉祭後,祭品就無影無蹤,這正迎合了人們幻想河神已經接受祭品的想法,所以沉玉之祭法用於祭祀河神。《左傳·襄公十年》記載秦晉河曲之戰:“秦伯以璧祈戰於河。”《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伐齊,中行獻子沉玉禱於河。“獻子以朱絲系玉二珏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官臣偃無敢復濟, 唯爾有神裁之!’沉玉而濟。”

二、 埋玉以祭,祭祀的方式取決於祭祀對象所處的位置。

三、 焚玉以祭。

在古人意念中,除了地神之外,還有天神。祭祀天上諸神時,天高高在上,重物難以到達,《禮記·郊特牲》孔穎達疏:“天神在上,非燔不足以達。”基於這種認識,古人在以玉祭祀天上眾神時,往往採用燒烤的方法使玉之香氣上達而娛神。《左傳·禧公三十一年》何休注:“燎者,取俎上七體與其圭寶在辨中,置於柴上燒之。”

當然,如今玉文化已深入人心,更多的人會選擇以玉作為配飾、裝飾品,認為玉具有護身保命的作用。

古時中國祭祀中的“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