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不是裝的,台灣農業文創把大米賣到書店,這叫功夫!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導語:細觀臺灣幾個當紅農業品牌,都有一個突出特徵,在品牌創造過程中,有意識的傳承文脈,在文脈基礎上,努力實現整合與創新,提升農業消費價值。這種蘊藏在每段文字表述中對天地、田間、作物的感念,能讓消費者產生感動與共鳴。

當資源有限,“文創化”就能爭取更大價值提升。

當農業品牌重視文脈、整合創新,在產品文化性、區域特徵中加入文脈凸顯時,就能創造出品牌新境界。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臺灣農業經歷了數量增長到質量提升,再到產業經營和效益農業三個發展時期,目前已進入以休閒觀光農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

九十年代初期,臺灣提出發展“精緻農業”,推動農產品分區產出和分級銷售體系的建立。接著又提出發展“休閒農業”,推出“休閒精品”,引領檯灣農業走上更高層次,並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

資源有限,文創化以爭取更大價值提升

人多地少,基於資源侷限性,臺灣農業在文創轉型方面落力極深,加強農產品精細化、生態化發展同時,更體現在地適應性——以文創化帶動產業整合,獲得更大的價值提升空間。

大陸農業,各處資源不同,也可採用在地適應性發展。如浙江、江蘇、福建、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市,同處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的資源格局。

如何利用文創價值,將文創轉型作為未來農業轉型重要戰略?形成適合的農業發展?值得進一步探索。

細觀臺灣幾個當紅農業品牌,都有一個突出特徵,在品牌創造過程中,有意識的傳承文脈,在文脈基礎上,努力實現整合與創新,提升農業消費價值。

“文脈”(Context),原指語言學中的上下文關係,又被引申為某一事物在時間或空間上,與其它相關事物間的聯繫。有學者簡明地將其概括為“一種文化的脈絡”。

當“文脈”與品牌相結合,強調的是一個品牌與其它品牌、事物、人等之間的各種淵源關係及其故事性。

品牌的文脈包括有關品牌的聯想、品牌的背景,知識和信息、品牌商品的消費環境等。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如何利用文脈創造品牌?

在調研大陸29個省市的農產品品牌建設情況後,發現了較為嚴重的兩大傾向:

1、許多農產品經營者沒有尊重文脈,在產品的包裝設計、符號呈現、品牌個性表達中,人為的令文脈斷流、拋棄文化傳承,不僅導致產品文化斷層,也讓消費者摸不著頭緒。

2、一些農產品如茶葉經營者,努力利用文脈、傳承文脈,將文脈作為品牌重要利益訴求。比如“貢品”、“萬國博覽會金獎”等,但在運用文脈的過程中缺少對消費者的文脈心像,以及和地域、產品的文脈關聯度間的洞察與溝通,對文脈的運用缺乏時尚化演繹,相當可惜。

農產品的農耕文化背景,農產品品牌創造,應更強調文脈傳承關係,利用文脈力量提升品牌價值,尊重文脈,利用文脈專業建議:演繹歷史文脈、承襲地域文脈、挖掘產品文脈,並通過文脈資源整合,傳承文脈體系,創新文脈意義,加強時尚化表達,鏈接現實消費生活。

在品牌創造過程中,臺灣農人對文脈有著超乎尋常的重視。這種對天地、田疇、作物的感念,在他們品牌創造過程中,包括每段文字表述中,好處是能讓消費者感受到這份心意,而產生感動與共鳴。

如何讓文脈在傳承中還產生時尚化?

最棘手的是文脈傳承與現代時尚間的關係。如何讓文脈在傳承中得到時尚化?是一大難題。

許多農人無法處理,甚至使文脈成為與消費者溝通的障礙。臺灣一些農人平衡兩者間的關係,讓品牌既表達歷史、傳達文脈特徵,同時,又在形式感和符號體系中找到與現代消費者的連結與對應關係。

3、文脈非靜態,而是在歷史長河中漸變。人們一邊利用文脈,一邊創造新的文脈,才可讓文脈永遠延續。臺灣農人深深明白這點,在尊重文脈、協調文脈與時尚關係的同時,更側重將文脈作為靈感源泉進行整合創新,將文脈及其各種元素進行有機整合,創造出新的消費元素、新的消費可能,在新的創造中,成就新的文脈內容,令文脈適合時代趨勢並向前延續。

臺灣當紅農業品牌文脈敘述範例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 掌生穀粒

其消費者的交流文字,滿溢對土地的愛;所有符號呈現,均採用中國文化元素作為時尚表達,甚至將米賣到了誠品書店。

在不知名的某一天裡,我忽然明白,農作是大地的一場“偶然”,即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不會收成到相同的結果。


農作反映人生的無常。


我們在餐桌上享用美食,可有嚐到自然在食材上深深刻下的記號和智慧?


就像6月6日那天,穀子以鮮明的甜度記載那陣36°C焚風掀起的魄力。


9月,二期稻花會等著秋風來吹,預備授粉結谷,風有來是一回事,風沒來會是另一個結果。農作的浪漫與殘酷,站在田邊聽風的農夫,順著天地的脾氣,耕作出每一期米穀蔬果的稀有價值。只是飲食的人,懂不懂?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原來,大自然裡掀起的一陣風,村上春樹就書寫了「聽風的歌」。


喬治溫斯頓興起演奏鋼琴的「四季」,有天賦的農夫則捕捉了大自然的「不完美」,創作出一次次的「偶然農作」。


而飲食的我們,站在風中大概只會說出:「哇,今天的風好涼喲!」這麼淺白的感想吧?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我們要走訪全臺灣,找出天生的大地耕作者,還有與他們永不會再相逢的經典農作,以與懂得種稀有珍貴風味的味蕾分享;更要將人們對食物的讚美與期待,傳遞給天視、天聽。若我們要向一片土地發誓,那樣的誓言,出發的起點,一定都是因為,愛。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 東方美人茶

有意識地立足文脈傳承,建立獨特的文化場域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東方美人茶,是臺灣茗茶,由英國茶商將其獻給維多利亞女王時,其黃澄清透的色澤與醇厚甘甜口感,令女王讚不絕口,遂賜名為“東方美人茶”。

東方美人茶的茶品分類與茶品包裝,不採用特級、一級等數字分級方法,均採用內外匹配的“中國科舉制度”排行。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東方美人茶的包裝分級設計,既實現茶葉分級,又傳播科舉文脈。

★ 豆油伯

其品牌的命名及形象表達,具有濃郁的地方文脈特色。而地方文脈,有著獨特生命活力、文化個性,具有地方文化精神,引起消費者興趣。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屏東六堆“豆油伯”的LOGO設計,承諾天然、純釀。

“豆油伯”品牌,遵守一千五百年前東魏《齊民要術》記載的古法釀造醬油產品,且將客家文化作為品牌文化的核心延續。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 鹿窯菇事

用蘑菇講品牌故事!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乍聞“講菇事”還以為是哪本書名字,原來是由“鹿窯菇事”香菇烘焙而成的香菇餅乾。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每一朵香菇歷經漫長溫火烘焙長達36小時,每兩個小時就手工翻面,分秒搶時間、爭鮮度,直到完全乾燥,不僅延長保存時間,也將香味發揮得淋漓盡致。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新的美食創意,賦予傳統香菇新生命。

新品牌。在其價值觀、生產方式上堅持傳統文脈,而在產品休閒要素附加、渠道選擇、網絡互動、網絡銷售符號設計等方面,均著眼於文脈傳承與時尚化的結合,形成整合創新。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 阿里山瑪翡咖啡

高山咖啡品牌,在全球排前八位。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瑪翡”(mafeel),在鄒族語言中意為:“很好喝”。品牌的字體符號及象徵人物具有鮮明的原住民文化特徵。

咖啡樹主要種植於臺灣南部,如臺灣嘉義縣阿里山等地區,由於阿里山地處海拔高優勢,不僅適合種植茶葉,更適合種植咖啡,屬於咖啡中的精品咖啡。

最初由荷蘭人帶上阿里山的咖啡樹,在不斷遷徙過程中漸漸荒廢,星巴克咖啡帶起臺灣市場風靡咖啡熱潮,才使得咖啡這香苦甘醇魔豆,在阿里山上重生。

族人相信,這在高山秘境上找到的咖啡樹,就是幾百年前族人所稱狠mafeel(鄒語)的樹(很好喝的意思),至今能找到這些咖啡樹,對族人來說是難得的歷史見證,也喚起阿里山族人塵封數百年前的回憶。

挑剔的舌尖也臣服了阿里山瑪翡咖啡走上世界舞臺,這幾年更在觀光農業與地方產業的推動下,阿里山鄒族原住青年更樂意返鄉經營培植。

阿里山瑪翡咖啡的外包裝,採用鄒族標誌“yuyupas”(鄒族語:吉祥平安)的結合,內包裝採用充滿鄒族文化特色的女性頭像和手書“阿里山”。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當農業尊重文脈、整合創新,借農產品文化性、區域特徵,加強文脈,凸顯特徵,提升價值時,就能創造出品牌新境界。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更多學習,可關注中國品牌農業第一人、神農島首席專家婁向鵬老師的《品牌農業》《大特產》系列專著。

點擊閱讀神農島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關注品牌農業的朋友,快摁我↓↓↓

有文化不是装的,台湾农业文创把大米卖到书店,这叫功夫!

不夠盡興?猛戳↓↓“閱讀原文”↓↓查看所有歷史文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