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实际上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真的吗?

看鉴地理


《宰相刘罗锅》电视剧曾热播很长一段时间,众所周知,描述的是清朝乾隆、嘉庆时期的朝中官员刘墉的历史轶事,并将其以足智多谋、刚正清廉、幽默诙谐、心怀百姓、惩治贪污、罗锅宰相的形象呈现给观众。



但实际上,《宰相刘罗锅》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罗锅,这是不容改变的历史事实。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段历史,一探究竟。

一、“宰相”只是“尊称”。

据说,人们叫刘墉宰相,是因为百姓知道他为官清廉,官又很大,但是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又弄不清楚,但是在当时老百姓心中,认为宰相这一官职是最大的,所以就叫他宰相了。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这个官位大约始于东周,但是,早在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君权,就已废除了宰相制度。


清朝仍沿用明朝的制度,由内阁大学士代行宰相的权力,所以清时期,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已无正式宰相名份了。雍正朝时,又设了军机处,总揽军国大计,内阁大学士从此变成了纯粹的荣誉称号、真正的摆设。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工作性质上类似宰相,到了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置,成为军机大臣。

既然连宰相都没有,那刘墉是宰相之说当然是子虚乌有了。只是当时人们对刘墉的“尊称”而已。


二、“罗锅”仅是“爱称”。

关于此称呼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民间传说,因为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

一次,刘墉在参加殿试时,乾隆皇帝还曾因此戏弄过他,让他用“罗锅”写一首诗。没想到刘墉毫不犹豫,张口就做了一首诗:背驼负乾坤,胸高满经纶;一眼辨忠奸,单腿跳龙门;丹心扶社稷,涂脑谢皇恩;以貌取才者,岂是贤德人?乾隆皇帝听后是又惊又叹,当即点为状元。

第二种说法。刘墉辅佐过乾隆和嘉庆两任皇帝,这两位皇帝的身高也就在1米7左右,如果刘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会比皇帝高出一节。所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有礼貌,刘墉就只能在皇帝面前弯腰俯首,看上去就和罗锅一样。

为此,嘉庆皇帝还曾经戏称他为刘坨子,刘罗锅这个外号也就这么传开了。

所以,“罗锅”只是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对刘墉的“爱称”。后来就成为清朝君臣与百姓对刘墉的“爱称”了。


据说,曾在1958年,刘墉和刘统勋在逄戈庄的墓地被挖开,专家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这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有1米9左右,并且从骨骼来看刘墉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据此,说明刘墉是“宰相罗锅”并不属实,这个称呼仅仅说明当时皇帝与臣民对他的喜爱和尊重。

不过,能够成为帝王与百姓心中最敬仰的人物,拥有这样的“尊称”和“爱称”,应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最佳褒奖,也无可厚非。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前几年的热播让刘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流行媒体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不然的话刘墉不知道还要在故纸堆里躺多少年。


刘墉有没有当过宰相或者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这得从古代朝廷政治中枢构成说起,宰相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的最高长官是丞相。民间口口相传,没分得那么认真,两者混为一谈也是正常默认的事。明朝朱元璋时在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从此取消了丞相这一职务,自己当劳动模范,包揽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孙没他那样的干劲,处理政务需要帮手,就慢慢形成了内阁制,明代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在內阁中权力较大的首辅人们习惯称之为宰相。



到了清代,继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內阁大学士,但清朝皇帝为了防止本朝的内阁像明代的那样权力过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实际上架空了内阁。

譬如康熙喜欢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书房办公,雍正皇帝更是设立了军机处,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到后来发展成国家一切军政要务的决策机构,尽管论权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辅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场中人认为,当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只能称作“中堂”,并不能称宰相,一定要入职军机处,才可能被称作宰相,而军机处领班大臣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刘墉的履历表上有哪些任职经历呢,他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职务蛮多,名气也不小,可是他从未进入过军机处,也就是讲刘墉从来没有接触过帝国的政治决策中枢。他入过內阁,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叫“刘中堂”是最恰当的。



还有他被称作“罗锅”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说一个个都要求潇洒俊男,但基本体形必须具备的,刘墉是乾隆15年进士,如果真的驼背,恐怕连科考的机会都不会有的。

给刘墉加上“罗锅”帽子的不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当皇子的时候,刘做过他的老师,二人关系也比较好。嘉庆当皇帝时,刘已经是80多岁的人,背有些驼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戏称他“刘驼子”,皇帝金口玉言,这一称呼就流传开来,本来好好的不驼背的刘墉被传成了天生一驼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刘墉现在之所以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完全归功于“宰相刘罗锅”的一炮走红。其实,历史上的刘墉没那么牛,电视剧里的刘墉有其历史上的影子,但大多是艺术再创作。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乾隆16年中进士,其前半生多在地方为官,做过知府、学政、巡抚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着实为地方办了不少好事,被百姓誉为宋代包公。

乾隆47年,奉调入京,任右都御史,行走上书房。开始与当时红得发紫的和珅共事,这时的刘墉绝不像电视剧所演那样,与和珅斗智斗勇。而是委屈求全,甚至阿谀奉承。借用“清史稿”的话就是:委蛇期间,惟以滑稽阅容期间”。木秀于林风必折之,刘墉久在官场,深谙其道。他如此逢迎和珅,不过是明哲保身罢了。

乾隆48年后,刘墉官运亨通,先后出任直隶总督、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但在此期间,刘墉错误不断,官声渐不如从前,多次被皇帝责备:不肯真心做事,干活懒散。所谓的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这就是难得糊涂,这就是刘墉的圆滑之处。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嘉庆4年,刘墉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查明和珅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白银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将和珅处死。

嘉庆9年,刘墉逝世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享年85岁。

刘墉最高职位是体仁阁大学士。在明朝与清初,大学士是个实权派,地位相当于宰相。不过,随着雍正在朝廷设立军机处后,大学士不在参与机要事物,从那时起,大学士成了有名无实虚衔,与宰相的权力差之千里。

刘墉是个大个子,由于长期读书的缘故,背有些驼,被嘉庆戏称刘驼子。

由此可知,刘墉既非宰相,又非罗锅。所以,刘墉墓发现的秘密不是什么秘密。刘墉所谓的宰相与罗锅不过是民间一种误传罢了。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刘墉系山东人氏,他确实是由进京赶考及第而入朝为官的。他的故事多见于古装戏《刘墉传》。在戏中,他被说成是朝中三太子,下南京私访判案,惩恶扬善。虽然把刘墉演的很正面,是个大清官,但其剧情内容包括服装等各方面都是表现的面目全非,毫无吻合之处。而后拍摄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则是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与戏曲舞台上截然不同的刘墉,而且还是个驼背佬,这从某种程度上讲及近是对刘墉的丑化。只是由于饰演刘墉的演员李保田把这个角色演的幽默风趣,显得很搞笑,平添了不少喜剧色彩,因此他塑造的这一形象给观众留的印象很深刻。但是真实中的刘墉既不是“三太子”,也不是宰相,因为清朝本无宰相一职。就是明朝,也只是开始有,自胡惟庸被处置后,明太祖朱元璋就立了一制度,从此不准再设宰相职务。若再远及前面,唐朝实行的是“三省分工”制,实际上也无宰相一职,宋朝虽有宰相,但若论实际职权与汉朝比起来还是要低的多。清朝是历来一直都不设宰相的,它只有像军机处、内务府什么的一类机构,但刘墉显然不在此列,他顶多相当于内阁大学士那样的官职,身份也不低。至此我们说刘墉不是宰相,当然人家也不罗锅,那纯粹是电视剧中出于剧情搞笑的一种刻意安排。好在人家电视剧一开始就已申明“不是历史”,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把剧中人物硬与实有的人物身上去联系,而只能把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去理解了。以上仅个人观点。谢谢!


快乐船夫


刘墉是罕见的官四代,不提牛人父亲刘统勋,祖父刘棨就是从二品的四川布政使,曾祖刘必显则是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墉有心理阴影,来自于不可能超越的父亲,自己守成则可;一辈子也没干过首辅,清朝更不设宰相。刘墉干过最有权力的官位有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使、直隶总督、湖南巡抚。

清代官员选拔讲究身言书判,外形排第一位。刘墉的身高约一米九(1958年发掘陵墓时刘墉腿骨长达75厘米),乾隆皇帝不到一米七(溥杰一米五七,当时岳父见了,啊呀长的这么高,抱定独身的嵯峨浩一见倾心。),刘墉在皇帝面前弯了一辈子腰,辛勤工作了几十年,老年后有点驼背而已,刘墉晚年时嘉庆(嘉庆元年刘墉75岁)叫过他刘驼子,罗锅可能这么来的。


笨四四


1:本来就不驼背啊。清朝制度是六根不全的不能做官。残疾就会有损朝廷的脸面。刘墉可能是整天伏案,有点小小的水蛇腰,加之清朝面君并不是像电视剧那样一堆人在殿里的,而是等召,并且毕见的时候不得抬头挺胸,仰面视君,须低头看二钮,看起来就更弓着身子子像罗锅了。2清朝并没有宰相制度,因此也没有宰相。取而代之的是军机大臣和内阁大学士


凝聚态费米子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清宫辫子戏满屏热播,各种美化、乃至纯属编造的戏说比比皆是。火爆一时的《宰相刘罗锅》算是清宫戏的鼻祖之一了。

其实,“宰相刘罗锅”,五个字错了四个,刘墉既非宰相,也不是罗锅。说刘墉不是宰相,是因为清朝根本没有设有宰相一职,虽然大学士也被称为相,但比之真正的宰相一职,权力差的很远。



称刘墉为刘罗锅,则更是完全错误。刘墉的家族在清朝十分显赫,刘墉也是通过科举途径考中进士,方进入朝堂做官。从隋朝隋文帝创办科举制度以来,对参加科举的学生考察,从来不单单只有才能一方面。


清朝科举,有“身言书判”一关,其中“身”考察的就是身体和外貌。如果刘墉真的是罗锅,那么他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中进士了。因此,即使刘墉不是帅哥,也可称得上五官端正,身体无缺陷。

当然,刘墉被称为刘罗锅,也有其原因,准确的说法,他的外号应该是“刘驼子”,这个是嘉庆帝叫出来的。当时的刘墉已经80多岁,再加上长期伏案办公读书,刘墉难免会驼背,因此被嘉庆帝称为“驼子”。


鸢飞九天2018


感谢回答,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视频题材除国家性新闻发布,记实,记录等电视视频不可更变,扭曲,题材变化以外,作为电视剧,没有对题材记实还是偶像路线固定约束,更多的是博取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加大商业价值,所以剧情及人物有所不同也很正常,比如同样是张国立和王刚饰演的 [铁齿铜牙纪晓岚 ] ,距史学考证,纪晓岚不仅带有口痴,而且权利和和珅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这里就不多举例说明,总之电视剧情是可以美化,事实即便没有根据也是可以的,不扭曲剧情就行,谢谢


安子说


这两个细节牵扯到清朝的官制和八股取士的细则。

一是,宰相。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由此,宰相说法是不成立的。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生于1719年,卒于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在清代未进过军机处,不可能官至宰相。

二是,“罗锅”之说也不成立。清八股取士讲究“身言书判”,身形与相貌非常重要。如果罗锅是不可能考中进士的。有史料称,他晚年做嘉庆帝老师,略微驼背,皇帝戏称的,但君无戏言,也就叫下来了。而据考古挖掘,刘墉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呢。


老照片


关于宰相刘罗锅一题,简答如下:一、明清除胡文庸外,均不设宰相,设大学士数人代行宰相事。民间、小说泛称宰相。刘墉当然无宰相之名。

二、考古发现刘墉尸骨,身材高大,因此证明无罗锅是不动脑子。罗锅背并非骨节变形。即使真罗锅也难从一节节脊骨中看出。很可能因个高而驮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