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到底是什麼,爲什麼會爆雷?

P2P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爆雷?

近兩個月,P2P圈子真的不太平。每天動不動就爆雷,很多人損失慘重,但是咱虧也要虧個明白吧,P2P到底是什麼鬼?為什麼會爆呢?

要說這P2P,全稱為person-to-person,意思就是一個人借錢給另一個人。這和銀行的生意其實比較類似,銀行的日常是什麼呢?首先有人存錢、有人借錢,錢進錢出就需要一個小金庫,這就是資金池。銀行想要賺錢,所以存錢給的利息就少,借錢收的利息就高,銀行賺的就是這麼個差價。

銀行的背後是政府,大家信得過,才會去存錢。同樣銀行要信得過你,才敢借給你錢,所以一般銀行貸款需要抵押點值錢的東西。這套玩法看著很美好,但其實有些不如意。第一點是銀行用戶很多,存錢的人多,銀行不需要高息攬儲所以存款的利息很低,賺不了幾個錢;第二點是貸款很難救急救貧,很多中小企業沒什麼家底可抵押,在銀行就借不到什麼錢。即使有些家底,在銀行辦手續也要耗很久,需要錢的時候就不能及時拿到錢。

正是因為這兩點,有兩撥人就不樂意了,一個是有錢的嫌利息低,一個是缺錢的嫌貸不到款。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P2P的市場。最早P2P誕生在孟加拉國,那裡有個經濟學家尤努斯,他發現身邊很多窮人,因為沒值錢貨抵押給銀行,所以借不到錢,但其實這群人並非賺不到錢或者不守信用。所以尤努斯創辦了一家叫格萊珉的銀行。

格萊珉銀行借錢給窮人不需要抵押,但利息收的高點,同樣因為提高存款利息,也吸引了有錢人來投資。這種模式,彌補了銀行的兩個瑕疵,相當於給借款人和投資人牽線搭橋,發展到現在就變成了P2P。

P2P平臺是這樣牽線的:首先平臺建立一個網站,缺錢的借款人把信息放上去,投資人查看信息後,選擇要不要把錢出借出去。這個過程中P2P平臺會從中賺一點中介費。這樣搞法的P2P平臺投資門檻低,投資人幾十、幾百就能投,同時借錢的利息高,但借款人借錢容易。不過如果借款人錢還不上了,平臺是不承擔風險的,投資人只能自己想辦法要錢。這是正宗的P2P玩法。

這樣的P2P看起來沒什麼事,但為什麼到了中國就爆雷不止呢?在國內,缺錢的中小企業很多,P2P的市場很大,再一個搞P2P的門檻很低,隨便誰都能來摻和一把,因此行業早期各種P2P爆發式野蠻生長。至於後來為什麼它們出事,主要有三種原因:

1.自己作死

由於行業競爭激烈,為了搶奪客戶,不少平臺的做法是對投資人答應給高回報,同時對借款人放鬆了風控標準,很多借款項目都不需要抵押,本來P2P借款人的信用在銀行就借不到錢,來借P2P的錢自然就有很大部分回不來,而借出去的錢回不來平臺怎麼辦呢?為了不影響投資人繼續投資,平臺就只好自己墊付,有的平臺家底太薄,窟窿太大,錢沒還完自己已經被掏空了...

2.資金池

更多平臺的做法不是用自己的錢墊付,而是搞資金池。把投進來的錢先存著,用這部分錢來還錢,有機會再把多餘的錢借出去。這麼一做,平臺已經完全脫離信息中介的地位,再加上管理資金池可不是輕鬆的事,一旦有點風吹草動,投資人投入的錢少了,平臺就直接玩完了,這一波雷潮大部分平臺就是這麼掛的。

還有一些平臺,手癢把資金池的錢拿出來揮霍或者搞投資,一旦出問題,錢也就回不來。更有甚者,很多平臺是打著P2P的旗號,幹著集資詐騙的事,投資人的錢一投進來,就進入了它們的口袋,接著就跑路了。

3.形勢所迫

最近的經濟形勢也是一方面原因。很多企業負債太高,而國家要求去槓桿,也就是讓銀行少放款,讓企業趕快還錢,這樣一來市場錢緊,小企業貸不到錢,更別說賺錢了。由於很多小企業是從P2P平臺借錢續命的,它們掙錢少了還不上錢,P2P只好跟著倒黴。再一個股市最近也在跌,很多人借的錢在股市也泡湯了沒有錢還。最後一個是明星P2P平臺倒閉,導致投資人無比慌張,還四處散播恐慌情緒,結果P2P平臺投資人越來越少,所以不少正常經營的合規平臺也倒下了。

隨著這些問題的暴雷,國家相繼發佈了一些政策,比如說不能剛性兌付、不設立資金池,相信未來這個行業在監管的監督下會越來越規範。當然,賠錢的朋友也不要灰心,繼續該幹嘛幹嘛,等以後投資環境好了,再來不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