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改革后,这一类将被划入公务员序列中!

近些年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事业单位编制正在逐渐取消,导致体制内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已经大不如前。

由于编制的取消,很多考生踌躇不已,不知道自己是否还应该有考的必要。去考呢,现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福利待遇已经远远比不过公务员了;不去考呢,公务员考试也不简单,担心自己花费时间却考不上。

事业编改革后,这一类将被划入公务员序列中!

其实,虽然说现在的事业单位正在逐渐改革,事业单位的稳定性也相对比较差,但是也并不是直接让这些事业单位人员直接成为临时工的,大多是将编制直接改为了聘用制而已,除了没有编制,聘用制员工和在编人员同工同酬,只要自己在岗期间没铸成大错就可以安稳了。

事业单位的三种类别

大家应该知道事业单位一般分为三种,根据分类的标准中央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规定承担行政职能的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的改革则是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工作属性重新进行一次划分,以进一步提高这些单位的工作效率。

其中公益类事业单位又根据职能不同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各级、各地区事业单位均按照这个统一的标准和依据划分类别,不存在层级和地区差异。

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最初,各级此类机构由上级相关部门备案确认,要求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承担的职能必须是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职能;

承担的行政职能必须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中央有关政策规定的依据,包括国家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法律解释、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

承担的行政职能必须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明确授权(即明确指向事业单位)。

但在2017年全国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中,将纳入改革范围的标准放宽了,只要事业单位确实承担了行政职能都要纳入改革范围,也就是实事求是地淡化了后两条标准。

这样,各级政府事业局、法律授权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行政执法队伍等事业单位都纳入改革范围,数量较之上级备案的单位数量大幅增加。

举例来说,这类事业单位包括:

由于行政机构限额不足,被迫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事业局,如很多县区的教育局、文体局都是事业局,持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并使用事业编制;

各类行政执法队伍如路政执法大队、城市管理执法队等;

各类监督管理队伍如环境保护监察中心等;

由法律授权或政府机关委托承担行政职能的,如特种资源管理办公室等。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不承担公益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认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一:

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属于政府必须提供的公益服务范围;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且应当通过市场获得的。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包括:高等和职业教育机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电台电视台、需要扶持的文艺院团、公证机构等。

这类人会有公务员编制

不出意外的话,承担刑侦职能的事业单位后期将会被划分到公务员序列中,这类的事业单位人员后期也会拥有公务员编制,毕竟公务员行政编制才更适合运用行政职权。

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后期应该是自收自支向企业化管理,这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后期应该会被取消事业单位编制。

而从事公益服务性的事业单位则是实行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应该可以说这三类事业单位中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受到的影响是最小的。

申论写作技巧:三招搞定申论写作结尾

事业单位考试的申论部分中,申发论述是必考题型,主要测查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而文字表达能力又跟词句密切相关。想要大作文得到高分,好的结尾是保障,而提升文字表达能力、优化词语更是重中之重。

一、点明文章的总论点

文章写得好,不仅要“开门见山”,也要在结尾部分点题、升华。总论点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观点、核心思想,结尾部分主要是点明话题,进行总结。近年来,国考申发论述的趋势是考查话题作文,可以从题干中很快找准文章主题词,然后在仔细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文章的角度。

二、搞定逻辑思路

俗话说“凤头、豹尾、猪身子”,文章的开头被比喻成凤头,顾名思义,结尾一定要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且绝妙好辞。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逻辑思路混乱,所以明确结尾的逻辑思路很关键。那么该如何确定逻辑思路呢?首先要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结尾的第一句或者前两句就要点明文章的主题;其次紧紧围绕着全文进行总结,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就是将分论点进行再次概括、描述;最后一句话简单的升华。

三、词语优化定乾坤

文章结尾中多使用修辞手法,既能增添文章的色彩,也能突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就需要多看文章、多积累,优化词句的表达。一方面展开联想、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青年人该如何树立梦想?可以将青年的梦想比作是种子,将现实比作是土壤,可以转化成:青年人该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比如,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对个人有好处,对于民族及社会的影响更深远,可以写成:读书可以拓宽民族心灵的河床,培厚社会文化的土壤。另一方面调动知识储备、多使用四字词语。比如,描述互联网时代背景,可以写成: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无往不利。描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写成: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描述环境保护的对策时可以写成: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抓到底的韧劲,清除生态环保领域的沉疴顽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文章结尾写作太平淡,不能达到升华收尾的效果。通过掌握点明文章总论点、搞定逻辑思路、优化语句三步的方法,多练习多积累多修改,既融会贯通又内化于心,一定会写出一个精彩的结尾!

作文是公考申论五大题型之一,以其考查频率高、字数多、分值大的特点,堪称是申论考试的晋升梯。作为令各位考生头疼的作文而言,积累和练习同等重要。但很多考生反映不知道如何去积累范文,今天针对范文学习的技巧,中公教育在此进行详细介绍。

1.学习华丽且有用的开头:巧用社会案例、比喻排比、典故分析

例如:

(1).乌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渲染着锦绣江南的繁华,镌刻着古典中国的文雅。几万公里外的山西半坡古村却在政府开采煤矿的缘由下面目全非,罕见青石坍塌颓败之时引来民心愤愤。究其原因在于地方官员畸形的政绩观,只重眼前之利,而忽视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古村落的消亡,更重要的是会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沉沦。因此,放弃眼前利,才能守住古村落。

(2).可观否,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可游否,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可赏否,雨涤山花湿为乾,野云流影入澜干。自古,观一座城,可使文人才高八斗;观一座城,可使游子述说乡愁。然今日,诗人笔下秀美的风光却成为一座座破败的村落,过度开发,畸形的政绩观,使我们宝贵的物质文化财富支离破碎。保护古村落已刻不容缓,唯有守住古村落,才能使中华文化传承于世,才能让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3).丹漆随梦,以诸子百家之典范,纵横捭阖,游说城池;梦往神游,长安街边文人才子绣口一吐,道不尽大唐壮美风光;梦寐魂求,一本外国游记镌刻下元大都的盛世繁华。中国,以五千年城市变迁成就了一只古老凤凰的涅磐。抚今追昔,旅游景点同质化现象猖獗,乡愁无法排解,皆因文化保护意识的不足,而此间种种更凸显了对古村落传承的不足,这与当前大国形象判若云泥。因此,要想绘一幅盛世中华的青绿山水图,必须渲染保护古村落的墨彩,敲响最强进军鼓。

2.学习分论点论证:例证理证相结合,重视影响和原因的分析

弘扬传统文化,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保障。纵观世界发展史,各国都力求以本国文化之源,滋润国民的心灵,提升全民的素质,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以英国为例,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大英博物馆几乎全部免费开放,小到一枚弹头,大到一辆汽车,在英国人眼中那都是无法割舍的文物,并且馆中每一名礼仪周全的工作人员无一不散发着英国独有的绅士风度,人们在了解到更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的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要提升国民的素质,必须在继承借鉴中发展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支柱。中华文化素以“亲睦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为理想,中国人民也一贯遵循着“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同样的,中央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正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协商文化。而当前社会中种种不和谐现象也终是因为缺少了传统文化的底蕴。这必将弱化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侵蚀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造成社会公德的萎缩和社会风气的鄙俗,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面临危机和挑战。因此构筑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是塑造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泱泱吾中华,上下五千年,养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她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推动着华夏民族的团结、繁荣和进步。秦始皇一统六国带来的是民族的统一团结;万里长城上古老的石砖诉说的是民族的勤劳勇敢;孙膑对兵法的研读启示着民族的自强不息;文成公主进藏传递的是民族的爱好和平…这些精神不仅是对祖先留下的这片土地的无比眷恋,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轰轰烈烈前进的脚步,也应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族精神之火不灭,中华民族定能实现富强繁荣之梦。

3.学习可以套用的结尾句式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中国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为了更好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需要传统文化做支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应当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垒石成峰、功到渠成,需要引导人们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使其融化在心灵里、体现在行为中,用传统文化厚积薄发之力,使华夏巨龙盘踞于世界之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