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滋味》序(下)

和普通家庭不同的是,我有一位中醫媽媽,她不僅是我中醫的啟蒙者,而且是把中醫的理論和理念貫穿在生活實踐中,是位養生防病治未病的高手。

從小受母親的影響學習中醫,平時的生活中無時不刻貫穿著中醫的價值觀和理念,隨便說幾個,比如吃飯前,一般的家長也就是讓孩子洗手,我媽總是讓我們坐下喘勻了氣才吃飯,叫“哈哈冷氣”。小孩子瘋跑瘋鬧上氣不接下氣,馬上吃東西,容易嗆著更容易吞嚥空氣進去鬧肚子疼。比如感冒發燒以後,我媽就不讓我們聞熗鍋的油煙氣,因為這樣會鬱閉肺氣,不利於宣散外感邪氣。比如我們平時就常吃烤饅頭片、窩窩頭片,焦苦入心,有利於消化食積。比如我們從小就知道食物的寒熱屬性,吃炒綠豆芽的時候就要放些辣椒或羊肉,吃雞肉的時候就要放些蘑菇。

《飲食滋味》序(下)

我媽的中醫師父是大同名醫馬衡樞先生,馬先生一生不講究穿戴、不講究家居佈置,唯一看中的就是飲食補養,按他的說法就是“內胎要足”。作為他的學生,我媽秉承了“業餘學身家用”的思想,無論是調養自己還是照顧家人,都貫穿了中醫的養生思想。

母親在60年因為接濟家人,自己患上了肝病,馬先生給我媽開出了食用鰻魚補養的方子。所以我們從小就知道鰻魚是水中人參,滋補虛損效果最好。那時候絕大多數人不懂這個,在副食商店賣帶魚的時候,鰻魚常常因為長的醜陋奇怪被人挑出來扔在一邊,這時候父親就會去把它買回來,做給母親吃。我們常常能分食一兩塊。按馬先生的教誨,吃完了母親還把鰻魚骨頭焙乾,研磨成粉,給孩子或病人吃用來壯骨。後來到了日本吃鰻魚飯,看到店家把鰻魚骨頭油炸酥了給客人吃,深深懷念馬衡樞先生的偉大。

《飲食滋味》序(下)

直到1999年我回國辭職單幹創業,當時租住在甜水園,某天逛早市,看見有人在處理賤賣凍魚,一個長方形大冰坨里面凍著幾十條鰻魚,我就全買了扛回家,解凍了一條條洗乾淨,切段分包好分別放在冰箱裡,自己吃也招待家人吃,大概吃了一年,對於恢復自己的精神體力幫助很大。記得我媽來的時候,還是把鰻魚骨頭放在暖氣上焙乾,和當年一樣留著做藥。

那時候物質匱乏,但是我們這一代人還算幸運,沒有捱過餓。現在返回頭看看當年的飲食清淡結構,反而是我們今天要倡導的,吃主食,少葷腥油膩,沒有水果牛奶,更沒有冰箱冷飲。實在是令人感慨。我還記得我媽的中醫老師馬衡樞先生說的一句話,六零年大饑荒的確餓死很多人,但也拯救了一些人,拯救了那些營養過剩的人,就像今天的八項規定拯救了很多吃喝過頭的領導幹部。

《飲食滋味》序(下)

做為一名臨床醫生,我對飲食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也有一個忽視、注意、重視到極度重視非強調不可的認識過程。因為我發現,不是每個家庭都有像我媽這樣的中醫,有這樣的傳承。有的家庭不僅無知,而且反其道而行之,道聽途說,或迷信包裝成科學外衣的商業,不僅無益於養生,反而吃出一身病。如果患者不懂飲食,不懂忌口,醫生的治療效果就會打折扣,你開的十付瀉心湯,抵不過他每天吃一顆煮雞蛋。

所以我就有意識地開始蒐集研究整理中醫關於食療藥膳的知識和技術,並且把它做為重點向學生和患者介紹推薦。《飲食滋味》系列課程,就是當年我為厚朴學員宣講的,其中包含了我的家教和我自學的內容,有《黃帝內經》、伊尹的《湯液經法》和周潛川的《藥餌療法》的精華。厚朴中醫學堂從一開始就建立了自己的廚房,聘請了廚師,精選食材烹製美食給同學們提供了健康營養美味的飯菜。

《飲食滋味》序(下)

《飲食滋味》講座課程經過編輯整理在淘寶教育頻道推出後大受歡迎,之後我們又推出了音頻課程,現在將講座整理成文字出版,希望能造福更多人更多的家庭。以後我們還將設計推出實操課程,手把手教會大家做飯,提高生活品質。《飲食滋味》的課程還會細化深入擴展,進一步豐富中醫營養食療學。

學習中醫的目的,在於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瞭解飲食滋味,是個好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