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创新,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丰硕成果,实现多方共赢。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

8月2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包括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等浙商在内的多位中国民营企业家,作为全国民营经济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可以看到,吉利、富通、华立等浙企已把战略布局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逐渐展现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浙江力量”。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吉利帮助白俄罗斯实现了“国产轿车梦”

2017年11月17日,白俄罗斯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厂落成典礼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同期,首辆白俄产GeelyAtlas(博越)正式下线。这也意味着白俄罗斯成功生产出第一辆自产轿车。

白俄罗斯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英文名为BELGEE,中文简称“白俄吉”,取白俄罗斯和吉利之音。这是中国与白俄罗斯的首个汽车合资项目,也是白俄罗斯国内目前唯一运行的乘用车生产企业。该工厂投资总额3.3亿美元,占地面积118公顷,包含了涂装、焊装、总装全套工艺及辅助设施,目前规划产能每年6万辆。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2013年,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白俄罗斯工业部部长迪米特里•卡特里尼奇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吉利与白俄罗斯合资建设大型汽车组装项目协议”,标志着中国与白俄罗斯的首个汽车合资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协议,吉利与白俄罗斯全球第二大矿山机械企业BELAZ公司和白俄国家零部件集团合资公司SOYUZ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白俄罗斯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吉利汽车在白俄罗斯的生产。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白俄罗斯吉利工厂的建成,填补了白俄罗斯轻型汽车制造业的空白。” 白俄罗斯第一工业部副部长斯维捷茨基·盖纳吉·鲍里斯拉夫维奇告诉《浙商》记者,吉利带来了先进的汽车制造设备和技术,培养了一批汽车产业工人。不仅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率,也吸引了更多的汽车部件企业到当地建厂。

白俄罗斯吉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经理、吉利海外制造中心总经理程文安向《浙商》记者透露 ,“白俄吉”目前已推出博越、远景和帝豪三款产品,随着市场的发展,今后产能或达到12万辆/年。

程文安表示,接下来,吉利仍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持续加大在白俄罗斯合资项目上的投入,为白俄罗斯及包括俄罗斯、乌克兰在内的独联体市场提供更多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汽车产品。

李书福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研究沿线国家的商业机会,根据企业自身的产业特征、技术特点和沿线的企业进行共商,寻求商业机会,达成合作意向,分享合作成果。

走出去是第一步,融的进去才是关键。李书福反复提到“全球型企业文化”的概念,他表示,融合和开放的趋势,会让公司淡化或打破原有国家、民族、宗教信仰、语言和局部文化特征,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理念,其核心特点是尊重、适应、包容与融合,最终目标是达到合作共赢和实现企业在全球市场的成功。

吉利在2013年收购英国百年企业锰铜公司,它生产的伦敦出租车,是英国的经典文化符号之一。完成收购后的几年里,吉利在保留锰铜原有文化特征和产品风格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款既传承了伦敦出租车的传统功能、文化特征,又提升其性能的全新能源车型。在李书福看来,伦敦出租车公司的成功转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缩影,让中英经贸和技术合作不断深化并且开花结果,让考文垂再一次站到了世界造车领域的前沿。

“中国企业应该继续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与发展的机遇,与沿线国家展开更多更好的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李书福说。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富通:为中国制造“代言”的浙江企业

成立于浙江杭州的富通集团,早在2012年就于泰国罗勇工业园建成了东盟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为完整、技术最先进的通信光缆工厂,以及东盟地区规模最大、品质最高的产品研发和检测中心,并取得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的经营业绩。

可以这样说:借着富通集团(泰国)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富通集团在东南亚建立了“桥头堡”。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富通(泰国)总经理俞江平告诉《浙商》记者,富通(泰国)从2010年开始筹备建设,于2012年建成投产。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富通集团是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

“当时打算‘走出去’后,我们就考察了数个东南亚国家及地区,最终选择了泰国。首先,泰国拥有很优越的‘地利’,它位于东盟的中心,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宽松的投资环境、较好的市场辐射能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友好丰富的文化,都是吸引投资者的因素。”俞江平说。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富通集团已经在泰国开展贸易,并借其辐射东南亚。建立制造基地,是向泰国及东南亚地区进一步布局的落子。

在选择了泰国为立足点后,富通集团最终落户泰中罗勇工业园。“当时,工业园已经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并且区位优势明显。”俞江平告诉记者,泰中罗勇工业园在当地运营多年,早已经是“泰国通”,他们的经验和服务也帮助富通少走了很多弯路。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富通(泰国)的诞生,对于富通集团而言,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和国家大多处于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节点。富通的产品早在全球有口皆碑,因此,泰国工厂当年投产,当年就见效,产品供不应求,很好地服务和保障东盟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俞江平自豪地介绍。

这个现代化的工厂,为富通集团立足泰国、服务东盟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富通借此全面服务于包括泰国在内的东盟各国以及中东、北非乃至欧洲等地。

这两年,富通(泰国)先后承担了缅甸国家光缆干线通信工程、柬埔寨国家光缆干线通信工程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并为泰国多家主要电信运营商供货,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中国制造”特别是“浙江制造”赢得了声誉。

当下,富通集团在东盟的市场份额超过15%,在泰国的市场份额超过40%。可以说,只要在泰国,使用各种通信设施时,总会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到富通的产品服务。在“泰国4.0”的改革大计中,数字经济是重点发展的产业,而富通(泰国)亦正在为泰面面向未来的崭新变化而贡献着力量。

“‘一带一路’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强支撑,给了中国企业向沿线国家输出绿色、先进、高新产能的最好机遇。中国民营企业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将‘一带一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契合自己的市场发展机会。”富通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沂表示,富通将紧紧依靠中国市场,积极布局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五大洲,实施光通信“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光纤、光缆领域智能制造的模块单元为基础,建立产销合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国际市场销售基地。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华立:创建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新名片

浙商与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结合,可能会成为“携手发展”的经典案例。比如,泰中罗勇工业园,这个泰国首个面向中国投资者的现代化工业园,即由浙江企业华立集团与泰国AMATA(安美德)集团合作开发。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泰中罗勇工业园的诞生,源于浙江民营企业勇于走向国际的雄心壮志。

进入新世纪,华立集团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定下了技术创新、资本经营、国际化三大战略。

2000年8月,时任华立集团计划经营部部长的徐根罗受命“走进”泰国。徐根罗担负的,就是华立集团这个浙商民企标杆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之重任:在泰国建立华立的海外工厂。

当时,对将要赴泰的徐根罗,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赠了12个字:“自我积累,自我滚动,自我发展”。这12个字看似轻松,给徐根罗的压力却很大。千挑万选,徐根罗最终在曼谷Bang Bon区租赁了一间破旧不堪的废墟厂房。选址后,他立即着手车间工艺布置,请人简单修缮,安装调试设备,申领资质证书,招工培训上岗……所有工作都紧锣密鼓地进行。当年11月25日,新车间基本完成了符合仪表生产工艺要求的车间装修和布置,华立的泰国工厂正式启动了生产线。

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当时工厂的很多修缮和整理都是徐根罗及员工自己动手做的。“我们舍不得去外面租赁公寓,办公室、宿舍、厨房及餐厅都挤在一间小平房里,盥洗在平房的外面。‘以厂为家’、‘就地食宿’的艰苦创业环境,是现在入驻工业园享有全方位服务的企业无法想象的。”

正是这样的艰苦奋斗,或许才令华立集团萌生了建立工业园帮助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国门的想法。

汪力成表示,华立自2000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历经四年的海外艰苦打拼,在泰国市场初步站稳脚跟后,于2005年着手打造泰中罗勇工业园,旨在“以利他之心”助力更多像华立这样摸着石头出海的中国制造业走进泰国、辐射东盟。

李书福、汪力成、王建沂 为什么能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

“进入我们园区的大部分企业如今都在工业园站稳了脚跟。虽然泰国生产要素成本比中国略高,但是真正融入泰国社会、完善管理制度后的中资企业,整体生产成本与国内相当甚至低于国内。与此同时,泰国拥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投资优势和区位优势,投资泰国带来的市场先机、机会优势将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华立集团以及罗勇工业园内众多的小伙伴便是最好的证明。”徐根罗表示。

截至2018年8月,泰中罗勇工业园园区已有105家企业聚集,其中中国500强企业有近20家,知名企业有杭州中策、深圳中集、重庆力帆摩托、重庆宗申摩托、江苏震雄铜业、河北立中车轮、宝力钢管、杭州富通、江苏天合光能、中利光能等,拉动中国企业对泰国投资超过30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值超100亿美元,解决当地劳动力30000余人,此外还为泰国当地政府带去源源不断的税收,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多赢。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这5年的新入园企业数,是园区开建12年以来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作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参与者和践行者,我们深感迎上了‘一带一路’大好机遇,中国民营企业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大机遇,主动出击、亮剑海外。”汪力成说。

在汪力成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民营经济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探寻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振兴民营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未来,华立将升级‘走出去’模式,进一步布局全球‘三大三小’的境外工业园——即在泰国(面向东盟和南亚)、墨西哥(面向美洲)、北非(面向欧洲、中东、非洲)分别开发一个规模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的中国工业园;同时适时在缅甸、乌兹别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再各开发一个3-5平方公里的小型特色工业园区。总体上,‘三大三小’工业园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助力1000家中小制造业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和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