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现状的反思——没有努力过的人生,何谈幸福!

中职教育现状的反思——没有努力过的人生,何谈幸福!

这个话题在我脑子里翻腾很久了,有时候甚至搅得我夜不安眠。

这个话题源于我对中职教育现状的一个基本判断:我总觉得,当下的中职教育面对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自律性较差等现状有些过于迁就了。

“过于迁就”主要表现在学业没有标准及毕业没有门槛这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其实也可以说是一个方面:学业没有标准,毕业当然不会有门槛,反之,如果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学生都能毕业,任课教师自然不会和学生过不去。

中职教育对于中职生的“过于迁就”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不堪的过程。中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的下滑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其背景是教育结构的调整、高校的扩招直接导致了重点高中的持续升温和中职生源的减少以及文化基础水平的下滑。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世纪之交,中职学校不得不面对招生困难、生源素质下降、管理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困难。面对突然到来的这一局面,中职学校的管理人员及教师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的教学理念以及精神状态还停留在“大中专”受用人单位欢迎、“小中专”的录取分数还略高于(或持平)重点高中的美好时光里。随着“一届不如一届”的学生入校,中职学校终于警醒过来:不能再做白日梦了,无论生源状况如何,只有招到学生,学校才能生存下去。于是,招生成了学校的头等大事(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把学生招进来以后,如何严格管理,不让学生出事,也就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在这时,中职学校的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没法教了!用尽了所有办法,学生依然不愿意学习,如之奈何?

中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领导和专家们出来说话了。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职业教育不是应试教育,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会一技之长,能顺利就业,就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语数外学不好,不要怪学生,只要他们和自己的过去比有所进步就足够了,不能按照普高的标准要求学生。有的领导、专家甚至说:“过去学生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现在认识了,会读了,这不就是进步吗?”与此相伴随的教育理念是:“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技能同样可以成就人生”,“重视职业教育,就是重视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在这样的办学氛围中,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要求可谓节节败退,以致于退到了现在的“没有标准”、“没有门槛”。

公平地说,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增强其吸引力,各级政府不仅投入了巨额资金,还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强势推行课程改革、举办技能大赛、遴选“国示范”、评选示范专业、品牌特色专业等,但所有这些举措一旦到了教师和课堂这个层面就难以落地生根了。教师们被动地接受新理念、制定新课标、编写新教材,但一回到课堂上,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便感到无所适从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职学校的发展实践表明,“技能成就人生”、“技能至上”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没有标准”、“没有门槛”的中职教育培养不出“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企业单位明确表示:我们需要的是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员工,哪怕技能方面差一些,通过企业短期培训,完全可以适应岗位需要,但反过来,如果综合素质不好,就是多花几倍的时间也是无法弥补的。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中中职学校的被动、“一头热”,也验证了学校办学理念与企业用人观的激烈冲突。于是,近几年,中职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注人的发展这个话题,终于浮出了水面。

上面插播了一段背景材料,现在回到本文的话题。我想表达几个看法:

第一,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办法显然不适用于中职教育。这个无须多说。

第二,无论何种教育,总得有个标准。没有标准,任何教育都是办不好的。

第三,教育说复杂,的确复杂,但说简单也的确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教育就是激发、弘扬人的向善的一面,抑制、控制人的向恶的一面。这就说到本文要说的话题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未成年人的中职生了。因此,当学业没有标准、毕业没有门槛的时候,当我们一再降低要求以为是适应中职生发展需求的时候,当我们单方面地想让他们拥有高技能从而成就精彩人生的时候,中职教育失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于是,当下的中职学校基本上是这样一种状态:

1.课堂教学中的低容量、无难度、教师没有激情、学生没有压力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死记硬背”、“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撕笔记”等话语,是我们常常用来批评传统教育的。在今天的中职学校里,就连这些遭人唾弃的做法也远远没有做到。教师“灌”满一堂课了吗?学生积极记忆、背诵了吗?现在还有学生记笔记吗?考试前还有熬夜背笔记的学生吗?“考证课”的情况可能稍好一点,毕竟和学生今后的“饭碗”有关。但就是“考证课”也存在着“要我考”而不是“我要考”的严重问题。为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学校想了很多办法,诸如增加课时、将考证内容融入课程、考前加班辅导、加大练习量等。但学生回到宿舍以后的情况如何呢?有个学生在考证前的一个晚上给我发信息说:“刘校,回到宿舍后,竟然没有一个看书复习的,我真不明白她们为什么会这样?”

2.课后业余时间,教师忙于其他非教学事务,而且忙得团团转,学生则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因为课后没有作业,即使有作业,不做也没多大关系。学生管理人员(包括班主任等)神经紧绷,严加看管,唯恐出事。俗话说无事生非,学生愈是无事,生出的事端就越多。以晚自习为例,几千人的学校真正看书学习的学生比例很低,如果去掉对口单招等升学班,几乎就没有学生自觉学习了。晚自习后,学生们如出了笼子的小鸟,立刻活跃起来:谈恋爱的、打牌赌博的、抽烟喝酒的、翻墙头去网吧包夜的、寻衅打架的、高声喧哗的……应有尽有,就是鲜有读书学习的。依我现在的年龄,我当然可以说,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下,只要自己想学习也是完全能做得到的。但我们都曾年轻过,如果让我回到十六七岁的年龄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我能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玩我独学吗?

3.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德育工作提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文明守纪、规划人生等一系列要求,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各类竞赛、文体活动等,其方向是正确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方法是多元的,但效果呢?

德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德育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我想,“学业没有标准及毕业没有门槛”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无疑是导致德育低效或无效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说“学生以学为主”,这是至理名言。当学生对学业都采取应付乃至放弃态度的时候,遑论德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然,把学习和德育的关系比作“皮”和“毛”的关系未必恰当,德育的根本目的或许就是为了解决学生人生方向和学习动力问题,但假如我们对一个个体作一番仔细的考察就不难发现,当个体失去了前行动力的时候,“思想工作”是很难做得进去的。正如对一个不珍惜岗位甚至准备跳槽的人大谈什么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道理,岂非对牛弹琴?

4.综上所述,我想,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一个常识性的道理:没有人随随便便可以成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些话虽然很老套,但确是真理,有必要重复讲。

这些年,成功一词颇受人诟病。通常情况下,谈成功好像就意味着功利,而功利之心是违背教育本质的。对这样的语境、这样的推论我不敢苟同。

我坚信,鼓励、激励学生成功不仅没有错,其本身也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受人诟病的成功是把成功简单地和职务、金钱挂起钩来,职务高的、赚钱多的就是成功,职务低的、赚钱少的就是不成功。这是对成功的诠释错误,不是成功本来的科学含义。但问题的另一面是,我们谈论成功也不必刻意回避职位、财富、名次。刻意回避是经不起推敲和追问的。奥运精神不是也提倡更快、更高、更强吗?但凡参赛的运动员哪有奔着失败而去的?西方的总统竞选,我国的公推公选干部,乃至公务员、工作人员招聘面试笔试,不是都有成功失败之分别吗?商场如战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哪个企业不想做大做强,哪个企业不想利润最大化?不妨设想:如果总统竞选人公开宣布自己是不在乎这个职位的,如果参加公推公选的候选人当众说自己之所以参加就是为了落选,如果参加面试的人员对主考官说我来参加面试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得到你们的拒绝,如果一个企业家办企业就是为了亏本赔钱,这些“如果”岂非传为笑谈?

因此,激励学生,追求卓越,追求成功,应该成为中职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德育工作相配套,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应该对学生提出起码的标准,也应该设立起码的门槛。职业教育不是选拔性的精英教育,因此,“标准”也好,“门槛”也好,不是为了淘汰学生,而是为了激励学生。换言之,三年的中职生涯,学生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不付出努力就达不到“标准”,就过不去“门槛”。我们不希望有学生被“标准”和“门槛”所淘汰,但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出现,那也只能说明:不是中职教育淘汰了学生,而是学生放弃了接受中职教育。与此同时,我们要对学生讲清楚:一是“条条道路通罗马”,成功的范式、途径、标志也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二是成功不是来源于同他人的比较,而是从不断挑战自己、否定自己、超越自己中产生的。三是成功与职务、财富、名次没有必然的联系。梭罗跑到瓦尔登湖畔,搭建小屋,过起隐逸生活,同时思考社会的民主政治问题,倡导废奴,抨击政府强权,写出了《瓦尔登湖》。论职位、财富、名次,他一样都不占,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个成功者,因为他的见解不仅影响了托尔斯泰、圣雄甘地和马丁·路德·金,也同时影响了几代人。孔子既没有钱,也没做过大官,更没有拿到过“茅盾文学奖”、获得过“人民教育家”称号,但不影响他被誉为东方的耶稣。如果说这些都是大人物,离中职生太远的话,那么在众多“小人物”也出现过很多成功者,五六十年代的时传祥、张秉贵、李素丽等都是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精彩的人生。如果这些全国劳模都是名人也不算的话,那么我认为,无论是谁,无论是多么普通的岗位,只要尽到自己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只要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只要享受着工作过程,就都是成功者。我坚信,这不是大道理,这是真道理、硬道理。四是所有意义上的成功者无不是付出了艰苦努力的,对此我深信不疑。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根本举不过来,实际上也无须举例说明。

第四,最后我要说说教育理念了。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鲜的教育理念像潮水般冲刷着教育的堤岸。对中职教育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多元智能理论”“自主学习”和“赏识教育”了。理念本身的先进性是一回事,拿到中职教育领域是否适合、能否正确运用是另一回事。就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理念来说,在职业教育领域都是值得探究的。

不可否认的是,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发挥学生智能优势、开发学生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但是我感到,中职教育领域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时候往往是简单化、概念化、甚至是自说自话了,许多文章及观点,提及一点,不计其余。我怀疑,他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根本就没有系统、完整、准确地理解它。

自主学习理论,其基本内容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活动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该理论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要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所有这些,“看上去很美”,能实现当然更“美”,但问题是我们能简单地拿来就用吗?做教师的有几个不希望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地学习呢?我们的学生能做到吗?

自主学习理论与主导主体论有关,与建构主义等理论有关,不下一番功夫研究,不进行一番实践探索,拿来就用,焉有不失败之理?以主导主体论为例,教育界就有多种说法,长期争论不休。从“单主体说”发展到“主导主体说”,又发展到“师生双主体说”,以及我所敬佩的教育学者程红兵提出的“相互主体渐变说”,每前进一步,每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无不伴随着大量的探究、争论和实践。我以为,这才是正常的现象,这才是科学审慎的态度。当前中职教育领域推行自主学习理论远没有达到这一点。

赏识教育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种教育理念,但我觉得,这种理论更适合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推广,到了中学阶段乃至中职或高中阶段,学生逐渐开始走向独立,这个阶段如果单纯使用赏识教育就显得单薄了,需要把赏识教育与其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整合。

实际上就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越是到了高年级,差异就越明显,单一的教育理念也就越是很难奏效。就今天的中职学生来说,有的需要“赏识”,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有的需要约束,以帮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有的需要刺激鞭策,以激励他们找回人生方向,鼓起理想的风帆;有的需要宽容、等待和期待,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自省自觉;对少数优秀的学生,则要不断提出更高的目标,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何让优秀的学生走得更好、更远?我想起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说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卡特年轻时就读于一所海军学校,他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海军上将科.弗里将军,将军让他说几件比较满意的事。卡特洋洋得意地说起他在海军学院毕业时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58名。”他以为将军全夸奖他,谁知将军却责问道:“你为什么不是第一名?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吗?”这句话使卡特十分惊诧,他答不上来。从此后卡特牢牢记住了将军的话,并将其作为座右铭,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最终他以坚忍不拨的毅力和永远进取的精神,成了美国第39任总统。另一个故事是说帕瓦罗蒂的。在父亲的鼓励下,帕瓦罗蒂选择了唱歌。每当自己有所进步时,帕瓦罗蒂都会问他父亲的意见,父亲总是说,孩子,还差那么一点。终于有一天,父亲说:现在可以了。那时,帕瓦罗蒂已是享誉世界的男高音了。

是的,“你为什么不是最好的?”、“还差那么一点”,这两句话应该成为每个中职学生的座右铭。如果做不到,起码我们应该对优秀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其实不只是对学生,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无论我们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不也应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不是最好的?”,不也应该时常警醒“还差那么一点”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